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名家论坛(2018)平行论坛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于2018年10月14日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四川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社会科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四川大学杰出教授罗志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首席专家、研究员谭继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2.
大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是"安史之乱"第六年,山河破碎。杜甫送友人严武至绵州,又与李使君相会,以诗言志,表明去梓州射洪拜谒诗歌革新前辈陈子昂之心迹;秋天,杜甫将一家老小从成都草堂搬到梓州居住;仲冬,南下射洪,登金华山,畅饮"射洪春酒",拜谒诗歌革新前辈陈子昂;继续南下至通泉县,瞻仰唐初名将郭元振任县尉时的故居,评赏"初唐四家"薛谡留下的书画作品;陪同王侍御与通泉县令姚某品野宴,饮"春酒",泛舟涪江。杜甫在射洪、通泉两县(公元1283年合并为射洪县沿革至今)两个月的旅途中,写下了《野望》《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陪王侍御宴通泉山野亭》等18首诗作(现存12首),是"中国诗酒之乡"文化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杨慎所编辑的《全蜀艺文志》,较为重视选录"仗节死义"之士的文章,如对唐宋巴蜀"忠谏"士大夫"谏诤章疏"之文,选录"表以出之",是对巴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盛明"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子充等"端士""纯人"诗文的选评,是对自己及议大礼同僚的"遗直"品行的礼赞;对歌咏宋末元初合川钓鱼城保卫战中英烈诗文的选评,是对民族气节的弘扬。这些诗文既充分表现出杨慎编辑《全蜀艺文志》"扬四子之芬,而成一邦之史"的文化意图,又是杨慎超越时空的束缚,在精神上与这些直节之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4.
正杜甫作为唐代著名诗人,早在唐代中后期已经名满天下。在千年历史长河中,他的诗歌广为传唱,成为诗界的楷模。他也因此受到后世历代文人的膜拜,被人们尊为诗圣,在中华诗歌发展史上曾与李白被誉为双峰并峙,成为永久的典范。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杜甫与杜诗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唐诗杂论·杜甫》)。杜甫的一生几乎是为诗而生,为诗而活。他以诗为生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期间,巴蜀文化研究成就斐然,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新论迭出,研究旨趣和研究内容集中表现为坚守巴蜀文化的地域精神与探索巴蜀文化的创新转化机制,形成了探究巴蜀文化自身客体衍变规律的本体论、考察巴蜀文化历史地位的价值论以及探索巴蜀文化创新转化机制与提升巴蜀文化国内竞争力和国际传播力的认识论等多个维度并行发展的研究模式。这一成就带来的重要启示是:未来巴蜀文化研究需要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秉承地方文化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主旨;放眼国际学术视野,在区域文化研究中构建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话语权;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巴蜀文化学术研究进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推动巴蜀文化纵深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对四川经济和社会的历史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对于未来世纪把四川省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尤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为了继承和弘扬巴蜀文化传统,使巴蜀文化对四川省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巴蜀文化,深入开展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一、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而又璀璨多彩巴蜀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统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其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起源之时。近年来四川盆地震惊中外…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四川文化界正在热议"夔门",力图寻找能够代表巴蜀文化特征的符号。三峡夔门,已划归重庆了,但夔门的文化意象却一直深深地烙在巴蜀大地。"一出夔门天地宽"  相似文献   

8.
正"乡贤",这一古老的称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很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乡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  相似文献   

9.
<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出台实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保护好、  相似文献   

10.
正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他的诗歌创作,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是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巨大财富。杜甫生活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最为繁荣的唐代,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繁荣走向衰  相似文献   

11.
四川,古时称"巴蜀"或"蜀",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这里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蜀桑蚕丝织业起源很早,是中国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传说先蚕(蚕神)嫘祖曾在此首创养蚕缫丝之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又被冠之以"蚕丛之国"的美名.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至今没有发现高级别的中心遗存和文化辐射中心.夏商周时期四川盆地及邻近地区是以"蜀"为核心的"古蜀文明".东周时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与原是蜀地的一些土著民族结合形成"巴文化",于是与"蜀文化"一起,共同形成"巴蜀文化区".因此,这是三峡考古至今未发现夏商西周时期"巴文化"或"巴墟"的原因.寻找东周以前的"巴文化"、"早期巴文化",应是在汉水流域和江汉平原,其中汉水流域尤其值得关注;巴文化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演进值得关注.而以前认为是巴文化遗址的罗家坝遗址,确切讲应属于"巴文化"中的"賨文化",李家坝遗址也与賨、彭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相聚在素有"天府之肺、熊猫家源、世界茶源"之称的雅安,探讨新时代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与会专家认为,以《中华文化论坛》刊名作为研讨会名称,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与进一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高度契合。在南方丝绸之路门户雅安举办"文化传承与文化强国学术研讨会",将茶马古道与重建新路贯穿、红军精神与时代意志结合,对推动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4.
海洋诗是台湾地区当代诗歌中独具特色的创作新潮。巴蜀迁台诗人则是在1949前后因社会巨变而从故乡巴蜀迁徙台湾地区的诗人群体。七十年来,他们在台湾当代海洋诗歌领域的耕耘和收获颇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以覃子豪为代表的巴蜀迁台诗人主要是以诗歌创作、诗歌理论、队伍建设为台湾地区当代海洋诗开启新潮。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以汪启疆为代表的巴蜀迁台诗人在壮大队伍、兴盛创作,彰显诗歌海洋特性和改变"隔岸观海"的传统书写模式等方面,促进了台湾地区当代海洋诗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要提升文化自信,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种场合强调中国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将中国的核心价值与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徐中舒先生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古代史和巴蜀文化史研究。基于1949年以后巴蜀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徐先生运用新的史学观,于1959年和1960年发表了《巴蜀文化初论》和《巴蜀文化续论》。在"两论"中,徐先生论述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紧密关系,梳理了巴蜀民族、部族之间杂居迁徙与相互融合的历史轨迹,进而得出中华各族"原来就是一家","中国"是因文化而立国的结论。徐中舒先生的"两论"与同期蒙文通、缪钺、冯汉骥、任乃强、邓少琴等先生关于巴蜀文化的研究争鸣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巴蜀文化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17.
符号图语,又被称为"巴蜀符号",是巴蜀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宣汉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上铸有大量的符号图语,为巴文化符号图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本文以宣汉罗家坝遗址所见的符号图语为基础,探讨其所表征的内在意义,认为手"心"纹之"心"所表征的并非是心脏,而是代表巴人图腾——蛇,该"蛇"形符号也是"巴"字的原形;虎纹符号反映了巴人崇虎的文化习俗;罗家坝遗址和云阳李家坝遗址的凤鸟纹的形象应是文献所载的"比翼鸟",是巴地特有的纹饰;祈禳摆手舞图语和巴人印章,是罗家遗址巴人独具特色的符号标志。  相似文献   

18.
从战国末叶秦灭巴蜀到秦汉之际,是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巴蜀文化从先秦独立王国形态和民族性质的文化,向秦汉统一帝国内的地域形态和以秦汉文化为符号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转化.巴蜀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文化解构、文化重组和文化整合.其结果,一方面,巴蜀文化经过分化和重组,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另一方面,通过与秦汉文化的整合,使它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表现出整体进化的新姿态.创造性适应(变革)与连续性发展(继承),成为巴蜀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鸟图腾与巴蜀族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星堆以鸟形器为代表的动物符号与纹饰,构成了一个把自然界与人问召唤在一起的神秘系统,形成以鸟图腾为特征的巴蜀族徽.从空间上看,以鸟图腾为巴蜀族徽的器物分布得最为广泛;从时间上看,鸟图腾有自身的发展历史.三星堆文化在其晚期核心宗教观"祖先崇拜"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鸟兽自然图腾崇拜时期,它经历了由氏族徽铭图腾向文化图腾的演变.鸟图腾的成因与作用反映了巴蜀部族图腾信仰背后的人格化因素,也反映出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其它图腾不可替代的结构性作用.三星堆文化特征中有将天体崇拜与鸟图腾一体化的倾向,经过早期图腾的自然选择,不断注入宗教的内容与世俗需要,表现出"祭天"与"齐天",升腾与自由的原始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为了发挥好杜甫草堂、永陵两家博物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宣传作用,宣传四川和成都在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唐宋王朝600年间领先全国的辉煌明成就,促进四川和成都的现代化建设及旅游业发展,同时促进两家博物馆自身事业的发展,在成都市化局的支持下,四川省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永陵博物馆于2001年11月16日联合组织召开了“‘扬一益二’暨草堂、永陵化资源开发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