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随着传统农业经济逐渐被打破,成都城市开始走向现代化,近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清末民初,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打破了成都城市两道城墙的枷锁,完成了近代成都房地产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近代成都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树业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开始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房地产产业链,是近代成都房地产公司的雏形。抗战初期,成都的新村建设,通过城市建设改造,带动成都房地产业的初步发展,促成成都传统房地交易向近代房地产业的转变。抗战时期人口的急剧增加,为成都房地产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使成都近代房地产业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清代成都的市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成都城市是在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毁灭性破坏之后,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顺治、康熙年间是成都市政建设重新起步阶段.首先恢复的市政设施,主要限于具有政治军事意义的城垣、桥梁和部分为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文化设施.雍正、乾隆年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与城市经济和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市政设施逐渐恢复和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成都市政建设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清末实行新政,成都在市政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体现了成都由封建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最初迹象.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发展的共同规律.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市政管理,体现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城市的若干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成都是由古蜀国发展演变成现代化大城市的,两千多年以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行政区划的首府所在地.新中国建立以来,成都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成都已经成为一座历史记忆模糊的城市.那么,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主题是什么呢?本文试图对近二十年来成都典型的建筑风格及其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作分析,以探讨多种风格并存和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论成都园林的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都体现着成都地区的本土化特点.本文论述了成都园林的文化特色及其产生的根源,阐明了成都园林本土文化特色在成都城市园林的建设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塑造成都城市特色和精神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都城市文化精神中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都的休闲文化理念格外引人瞩目,“休闲”铸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气质。但“休闲”只是其外在表象,蕴藏其里的平民意识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代,平民或平民意识,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蕴,它蕴含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那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本文试图立足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成都休闲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平民意识”所具有的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成都作为“平民之城”所应当坚守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与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6.
成都城市历史悠久,亦一直是西方汉学重点研究的中国城市之一。成都进入西方人视野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4世纪的《马克·波罗游记》。随后,陆续入蜀的西人不断用其笔触丰满着西人视野中的锦官城形象。至今,当代西方汉学家仍有不少将其研究目光投注中国西南地区,聚焦成都的社会与文化,其构建的成都形象不仅具备时代特征,亦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嬗变。  相似文献   

7.
成都不仅是经济发展快速的特大城市,而且也是休闲文化兴盛的城市。当代成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是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养成了成都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文化禀赋,从而形成了勤劳与闲适游乐兼得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城市内部结构、功能体系、空间组织以及主要发展方向,基本上都是由聚合模式所决定的.城市聚合模式不同,城市起源、形成道路就不同,城市的性质也就不同.成都城市聚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主权在聚合形成过程中起凝聚和推动作用,工商业是城市聚合的重要因素.这两大特性决定了成都城市为自由都市、工商业都市的性质,并影响了成都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发展.成都城市的聚合模式与三星堆、中原、关索不达米亚城市聚合模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一种历史的相互生产和创造的关系,城市生产文化,而文化又再生产城市,现代城市对传统城市空间的利用和再生产实际上就是城市空间的再利用和文化空间的再生产,成都宽窄巷子是这种再利用和再生产的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它以一种战略性的眼光、整体性的把握和综合性的视野重新生产了成都乃至中国城市中引人注目的"金名片",其文化空间再生产的成功经验在当今中国的城市改造利用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丰富多彩的成都传统文化中,三国文化是最具特色、影响最为深广的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三国文化"概念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探讨三国文化与成都的关系:(1)成都是原生三国文化的核心地区;(2)成都是三国文化的传承中心;(3)成都是三国文化的研究中心。在成都市建设国际大都会的进程中,加强三国文化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田凯 《中华文化论坛》2007,284(1):28-32
通过成都城市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的描述,对这一时期清代国家文化政策在城市景观建设这一地方语境下的影响做一初步探究,并进一步探讨传统中国城市景观发展中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2.
本主要以近年来成都平原最新考古资料为依据,并结合献资料对成都城市的产生和形成进行了再研究。本认为早在4500—3500年前,成都平原就具备了产生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宝墩古城、三星堆古城到成都十二桥宫殿建筑群遗址,是成都早期城市产生和初步形成时期,开明王朝迁都成都,形成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因而成都是具有4500年悠久历史的化古城,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明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构建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民间传统文化对和谐社区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成都民间传统文化是成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资源,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平台.充分利用成都的民间传统文化促进社区家庭关系融洽,成员交流,促进人与文化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取消网吧营业耐间限制、开设“少儿绿色上网空间”、推行网吧的星级评定、加大对网吧违规经营的处罚力度……一年多来.作为全国网吧管理长效机制试点城市.成都在“属地管理、以网管网、抓大限小、违规重处、疏堵结合、典型引路”的网吧管理24字方针的引导下.探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网吧管理长效机制,同时有效推动了成都文化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公园是近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政府调试与民众关系,为民众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产物。它一方面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教育和意识渗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民众生存、生活乃至进行民主活动的场所。在这一舞台上,政府和公众双方相互演绎着合作与冲突,共同推进了近代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成都应该以"文化成都"城市建设模式贡献世界。"文化成都"模式国际传播需要传播主体具有自觉的传播意识,充分抓住当前国际传播的四大契机,充分采用现代信息社会国际传播新媒介策略,以多元传播方式推介。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企业关注和投资的热点,更成为各级政府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的重点内容。本文以成都音乐公园为例,从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肩负起应有的文化责任;理性面对发展之势,走科学发展之路;依托重点企业,抓住机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宣传交流力度,打造成都新的城市文化品牌四个方面论述了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都自古以富庶繁华著称于世.成都秀丽的山水,富庶的物产,闲适、悠游的轻松氛围,在国内城市中独具特色.这一特色,从唐宋到明清,直至当代,一直吸引着客蜀的人们.李商隐的名句"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生动地表现了成都城市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这一名句,也是成都市宣传和建设"休闲之都"和"最佳人居环境"的绝佳广告用语.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是成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名片之一。但成都市在大熊猫宝贵资源挖掘利用等方面,还存在力量整合、内容策划、产业培育、品牌推广等差距短板,大熊猫城市品牌塑造和推广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本文认为成都应紧紧抓住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机遇,打出"1234"组合拳,进一步推动成都熊猫之都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初,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单体城市研究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18部。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以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为主线,透视城市内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城市转型的特点,揭示城市转型的规律,富有创新性。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近代重庆城市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