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文晓 《教育探索》2003,42(6):96-98
我国学校德育因忽视学生主体性而呈现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导致学校德育步入困境。强调学生道德学习活动,赋予德育活动以高尚品位,建立“爱”的德育模式、将帮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
从善良的涵义及其结构出发,阐述了德育是以“善良”为基础的观点,并提出了“善良”和“爱心”为核心一个圆柱式的结构关系模式。这个圆柱式的德育目标的内侧核是由基本层次“善良”到较高层次的“爱心”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3.
“开放·体验”德育立足于开放的思维,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来形成和完善德性,以情境、体验、指导为结构要素。阐述“开放·体验”德育的基本含义,提出“体验”的主要类型,介绍学校如何通过“开放·体验”德育模式结构开展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校德育因忽视学生主体性,而呈现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导致学校德育步及困境。强调学生道德学习活动,赋予德育活动以高尚品味,建立“爱”的德育模式,将帮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无锡五爱小学提出建构“学会共处”德育模式。为准确把握本校学生共处现状及影响因素,课题组在全校范围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为共处模式的建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吴仲烨  徐丹  华燕  虞薇 《中国德育》2006,1(2):56-59
“学会共处”模式自2001年尝试建构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专题研究。根据小学各年段学生活动领域与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区分出“家庭式共处”、“小组式共处”和“社区式共处”三种类型,对各年段“学会共处”提出活动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一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方法——座谈式德育谈起,它改变了德育的形式——改“课堂德育”为“座谈式德育”,改变了德育的主体——改“老师对学生的单纯说教”为“毕业生与新生的座谈互动”。因此,我们主张构建中职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座谈式德育。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社会的到来正在使大学校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本文从宏观、系统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得出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赖以存在的客观社会基础发生变迁的观点,据此,剖析了信息化进程中大学教育环境的整体开放性、局部分散性、互动交融性等新特点,并通过对德育综合结构中的“体”和“要素”变化的前瞻性研究,提出大学德育超越的新思路-媒体德育模式、学区德育模式、学区德育模式和主体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多元化价值并存的时代,传统的学校德育却仍在按照一种所谓的理想模式在灌输德育理论,采取强调单纯的道德知识灌输或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说服式”和“管教式”的德育模式,由于它不重视品德内化过程,所以弊端多多,德育实效差。通过品德内化,就能较好地引起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新需要和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从而能更好的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方式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网络技术为高校德育方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方式要由“滞后式”向“超前式”转变 ,由“单线型”向“网络型”转变 ,由“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转变 ,从单一模式向多样化格局转变 ,从“制度约束”向“制约和自省相结合”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语言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往的主要方式,在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职业离不开道德的引导,翻译工作者和翻译中介的行为都应有道德制约,以防译作的粗制滥造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样,翻译中的言语道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翻译同其他行业一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应遵循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2.
教学的道德性可以看做是教学的一种特殊价值特性和一项特殊的价值诉求,它与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审美性、人文性等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诉求,并且与它们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现代伦理学与现代教学双重视域下研究教学优良道德问题势在必行。教学优良道德考察的是教学活动本身所蕴涵与应追求的道德理想与伦理使命问题,只有对教学活动的道德终极目标认识正确,教学行为价值符合教学道德终极目标,并且制定的教学道德规范、优良,才是真正的教学优良道德。教学优良道德概念的提出,在实践层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道德理想与目标;在理论层面,有利于教学道德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化。教学优良道德的制定、确证及其实现,将成为新时期教学道德研究不可推卸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吴小鸥 《中国德育》2006,1(2):22-25
大学课堂作为大学师生共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传承人类最优秀、最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资源的同时,理应成为人性养育的圣殿,“关怀型”情感场旨在构建道德学习的人性化情境,使大学生感受个体成长的主体价值以及高尚的德性,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西方的生存条件、文化背景不同.其公民道德观形成的基础和内容也呈现出各种差异,揭示出中西方公民道德观各有偏颇和侧重。偏颇和侧重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来源,于是中西方开始积极地吸取对方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得原来殊途的中西方公民道德观同归到一个方向上来。所以应客观地看待中西方公民道德观,学习、吸收、借鉴先进的思想,形成和谐社会所应有的公民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修养课讨论式教学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道德修养课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学生已经感到厌烦。思想道德修养课如何给新入学的大学生一个全新的内涵,赋予它特殊的教育意义。这就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提出了改革教学方式,避免“老生常谈,假大空”,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针对性、实效性的问题。笔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讨论式教学的运用,可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还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大学生所接受、所认同。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结合学校实际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就是要坚持“以德育人”为先,既要牢固“首位、思想,强化“师表”意识;又要着力“课堂”教学;狠抓“养成”教育,营造“环境”氛围,构建“机制”育人。  相似文献   

17.
道德重构与制度伦理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伦理环境建设。道德与制度有着内在和谐结合的基础,二者有着同质性、相容性、互现性的共同特征。道德建设要求制度建设的政治、经济目标与伦理道德目标相统一,为公民提供公正的生存环境,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要求在制度建设上与利益挂钩,促使社会成员有正确的道德取向;要求加强道德法制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的制度基础,有效强化惩恶扬善机制。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亦即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之需要;个人道德需要——亦即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则起源于道德,是道德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这就是被道德的最为深刻的本质——道德和美德是一种必要恶——所决定的道德起源和目的之客观定律。  相似文献   

19.
当代官德教育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紧密相联,它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与共产党的成长历程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考察官德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在前进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更多的错误.本文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领导干部道德(官德)的教育为内容,论述了中国当代官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民公德意识的强弱 ,遵守公德规范的状况 ,直接反映着公民素质 ,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也对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公德建设过程中 ,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系统和隐性教育系统的功能 ,把外部因素的强迫性和个体修炼的自觉性有机结合起来 ,挖掘传统美德内容 ,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的合理精华 ,借助各种载体 ,建立良好的约束机制 ,创造优美的外部环境 ,寻求道德舆论向道德实践的现实转化途径 ,对于增强公民公德意识 ,提高公民素质 ,形成良好的公德习惯 ,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