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清代科举考试,形成了完整、严密的考选制度。清代进士从入仕到迁转的整个经历,说明了仕历的优越性。一般说来,进士初仕,与其会试覆试、殿试和朝考的等第有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专向性,但其后迁转的迟速却取决于其他因素,主要受满汉复职制和异途捐纳等外部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广红 《现代语文》2007,(12):36-37
进士行卷是唐科举考试中的一大特色,试卷不糊名、通榜和公荐制度的合法存在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唐"以诗取士"的做法是其得以盛行的重要原因。唐后期进士行卷滋生出许多弊端,其声誉受到很大影响;到宋真宗时期,科考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由不糊名改为糊名,由既观卷面,兼采"誉望"变为唯凭卷面,进士行卷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至仁宗时期,行卷之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3.
古代广西桂林科举考试的亮点有三鼎甲人数多、考中进士人数多、科举考试家族兴盛。形成科举考试亮点的主要原因有古代桂林学校教育事业繁荣;广西贡院设在桂林,有利于桂林辖区科举人才应试;中试者的模范效应,推动了桂林辖区民众参加科举考试的热情等。  相似文献   

4.
《清史稿》和《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两种书都谈到了新科进士的授职情况,前者较为简要且有缺漏,后者较为详尽。然而,尤其是《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在同治和光绪时期所授职"知县"和"内阁中书"的记载上有不当之处。此外,该书对现任官员考中进士后授职情况的记载也不甚完备。对此,论文利用《清代朱卷集成》中丰富的进士履历予以一一指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破天荒"一词在现代通常被用来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其来源究竟如何呢?这就要从唐代的科举考试说起。唐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凡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均由地方政府解送赴京应试。而当时的荆州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科举考试开始于隋唐,经过宋、元、明的发展,到清代已基本定型。其中,进士科考试在我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本文在认真研读有关进士科考试的大量历史古籍的基础上,详细透析了进士科的各级考试,旨在提高人们对人才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早年家境贫寒,后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曾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他一生正直,为官清廉,长于书画,精于诗文,尤其喜欢吟诵打油  相似文献   

8.
明代浙江作为科举大省,一甲进士群体计有52人,其空间分布广泛,但各地区之间分布存在不平衡性,反映出浙江各府、州、县之间科举实力的强弱。在影响浙江各府、州、县科举实力的各种因素中,人口水平、经济交通、文化教育等因素成为主要推手。一甲进士群体中户类分布广泛性与不平衡性,也与明代进士群体户类分布特性相一致,对实现不同特点人才的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明代浙江一甲进士群体家庭中多有为官背景,形成数量众多的科举家族,平民出身的一甲进士数量也在逐渐下降,科举考试也成为平民进入官绅阶层的唯一途径,成为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流动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知识分子为了科举考试而耗费毕生精力,是清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小说之中有个精彩的桥段就是范进中举。范进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典型,其考试的过程也是当时清代科举的缩影。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要想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成为秀才。所谓秀才,也叫进学,指的是那些参加童试合格的,再经过督学考试合格的,这时考生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和资格。首先,考生要  相似文献   

10.
科举考试据说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古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出现的逸闻着实不少。  相似文献   

11.
960年赵宋王朝建立以后,选拔人才的方式继续沿用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人跋扈的教训,赵宋统治者十分强调以文制武,限制武人势力的发展,他们意识到,"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1](卷二十三,太平兴国七年十月辛酉),因此,朝廷对科举考试,尤其是进士科极为重视,希望以此选拔到治理天下的文才.  相似文献   

12.
清代桐城张英家族不仅是声势煊赫的簪缨世家及书香门第,而且也是清代甲科世家的典型代表。自明迄清300余年的时间内,张氏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先后有20余人中进士,成为当时著名的豪门望族。有清一代,张氏政治地位之高、影响之大罕有匹敌,此外该家族还在学术、诗文及艺术创作上成就卓著。重视科举教育、与名门望族联姻以及通过门生关系结成庞大的政治利益集团是张氏获得成功的三大主因。  相似文献   

13.
武科举作为科举考试中仅次于进士科的重要科目,自唐创立以来,延续一千二百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选拔出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武备人才。清代武科举集历代之大成,得人之广、影响之大均超过之前各个朝代。而进入近代以来,生命力顽强的武科举却在短短数十年内从历史的顶峰彻底跌入被永远废止的谷底。系统分析清代晚期武科举的变革历程,对当今军事人才选拔制度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初步统计,共举行科举考试201科,全国共取进士51624名,其中山西籍进士2662名。分别为,明朝开考91科,山西籍进士有1268人;清朝开110科,山西籍进士有1394人。下面简要介绍清代山西各县进士分布状况。平定县67人,临猗县64人(猗氏42人,临晋22人),安邑县61人,阳城县42人,翼  相似文献   

15.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在三明辖境推行,但成效甚微,三明辖境唐代有信史可据的进士只有大中十年(856年)宁化人伍愿(伍正己)一人.举业不兴的原因有二:一是三明辖境唐时经济、文化较之中原显著落后;二是唐朝不同于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官吏选任制度.  相似文献   

16.
科举考试一甲三名,即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天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相似文献   

17.
明至清初,朝廷以“土司无用流官之例”,不许土司参加科举考试。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大量土司被废除,土司制度日趋衰落。保留下来的土司,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在此背景下,土司请求参加科举考试。雍正十三年,土司获准参加科举考试。作为少数民族首领的土司参加科举考试,推动了科举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在西南民族地区的推行,是中央王朝在文化领域推行一体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清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参加科举考试,扩大了科举制度推行的区域,丰富和发展了科举制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让科举制度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渐趋完善使出身于各个阶层的读书人均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官员的选拔与其家世不再发生直接的联系。但宋初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的情况表明,家世与官员选拔仍然保持着间接的、隐性的联系,它与从前世家大族控制选官已完全不同。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进士人数大大减少,且在仕途的升迁上并不顺利;出身于中下级官员家庭和寒素家庭的读书人开始在进士科考试中迅速崛起,尤其是中下级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成就最为显著,以至于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唐代女性对科举的影响。唐代女性对于科举的干预是多方面的:出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考量,女性积极鼓励夫、子参加科举考试;女性直接干预放榜;代作进士时文;利用女性的家族势力取得进士及第。除此之外,妓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对于进士也给予了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0.
吴焘,字敦甫,号蘅皋。行一。嘉庆癸酉年十一月十七日吉时生。安徽泗州盱眙学廪膳生,民籍。吴焘家传来源于清代科举硃卷,近于盱眙县三界市吴氏族谱之简谱,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吴焘的毕生贡献主要是修谱与游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