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志刚 《家教指南》2011,(1):112-116
"忽"及以它为语素构成的一些复合词,在敦煌变文中有时用作假设连词。"忽"作假设连词在中古已产生,是副词用法的进一步语法化。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认为"忽"作假设连词是"或"的同音假借字,情况并非如此。"忽若"、"忽如"、"忽其"用作假设连词是通过同义复合而形成的复合词。"忽然"、"忽尔"、"忽而"是"忽"加词缀构成的复合词,它们由于受到"忽"、"忽若"、"忽如"、"忽其"作假设连词的类推作用而产生出相同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2.
浑源方言中有不少带词头"忽"的词。"忽"词缀是浑源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入声词缀,是浑源方言词汇的特点之一。从历时角度看,"忽"缀词中的"忽"虚化程度较高;从共时角度看,具有[+反复]语义特征的"忽"作词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近年来,"忽"缀词在浑源方言中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忽A忽B"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构式。在句法上,描摹性副词"忽"前后呼应,"忽A"和"忽B"并列对举,AB可以为名词、方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经过概念整合,整个构式的意义是:表达两种情况瞬时交替出现,衍生出没有规律、不稳定或富有变化等意义。该构式在表意上、节律上和语体上都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常见误区主要有"重形式忽兴趣"、"重技能轻体能"、"重课内轻课外"、"重成绩忽素质"、"重荣誉(奖励)忽责任(义务)";提出了应对误区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为诸多版本的中学教材所选录,其诗句"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人们多译为"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各种版本的教材都不注"忽",导致人们望文生义,将"忽"释为"忽然";窃以为此以今律古,欠妥.  相似文献   

6.
倒带     
轻轻按下"■■",磁带"忽啦忽啦"逆时针地转个不停,到了曾经精彩的部分才停住,继续着这个精彩。这世上有多少可以回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入声一直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存在于大同方言之中。"圪"词缀和"忽"词缀是大同方言中的一种能产性强、使用频率高的入声词缀。本文描述了"圪"词缀和"忽"词缀的早期形式和构词方式,以展示大同方言词汇的部分特色。  相似文献   

8.
糸,甲骨文作,小篆作,丝的象形。《说文》:"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徐锴系传:"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段玉裁注:"细丝曰糸。"《管子·轻重丁》:"君以织籍籍于系。未为系……"戴望校:"安井衡云:系当为糸。五忽为糸,十糸为丝。"凡糸之属皆从糸,糸部之字多与丝麻绳索有关,今择其要而略说之。按词的类别意义,糸部字大  相似文献   

9.
教学与自学     
《庄子》有个有名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用白话文说就是:南海的大帝名叫儵 , 北海的大帝名叫忽 , 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相会于浑沌之处 , 浑沌十分丰盛地款待他们.儵和忽为报答浑沌的款待之情,便一起商量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帮他凿出七窍吧."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被凿死了.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与自学     
《庄子》有个有名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用白话文说就是:南海的大帝名叫儵 , 北海的大帝名叫忽 , 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相会于浑沌之处 , 浑沌十分丰盛地款待他们.儵和忽为报答浑沌的款待之情,便一起商量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帮他凿出七窍吧."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被凿死了.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历代文献中,关于"犹太"的译名有多个:术忽,珠赫,主吾,主鹘,朱乎得,竹忽、术忽特、诸乎得,斡脱,攸特,等等。它们均来自"犹太"一词的希伯来语单数的拉丁字母拼写形式Yehudi。"犹太"这个译名是比较晚出的。如果要重新选择新的译名,我们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2.
<蒙古秘史>第二百一十九节有"客儿罕苔忽塔"("ker qandaqu ta")一词,其旁译为"怎满立的您".海内外<秘史>学家对这一词的解读大相径庭,对其旁译"满立"的校勘亦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罕苔忽"为被动态形容动词,紧随其后的"塔"则为表示这一形容动词第二人称复数的附加成分;其旁译"满立"乃误,应校勘作"被满意"为宜.  相似文献   

13.
乌鸦填字     
横向一、李白《梦游天姥》中"迷花倚石忽已瞑"上句。  相似文献   

14.
"胡腾舞"与"胡旋舞"等都是风扉唐代的西域乐舞,它们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产物,具有新奇的旋律与奔放的舞姿,在今天的许多少数民族舞蹈,特别是蒙古舞与新疆少数民族舞蹈中仍有抹不掉的印痕.蒙古族的萨满舞蹈呈现的舒展飘逸、如醉如痴的舞态与忽缓忽急、变幻多端的形式及腾踏旋转的特征,深受"胡旋舞"与"胡腾舞"的浸染和影响,二者具有不容置疑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的《声声慢》入选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四。其中的"乍暖还寒"之"还"读音较乱,有规范读法之必要。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乍暖还寒"之"还",人教版课标教材注音为huan,注释为"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该词网上的朗诵视频,有的读为huan,有的读为hai,有的读为xuan。网上关于该词读音的讨论文章,有的主张读huan,理由是"还"在"乍暖还寒"中是动词"返还"义,并且"还"在古代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1.朗读诗文,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2.自主探究,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3.拓展阅读,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对比阅读杜甫的诗作,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以读为主线,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  相似文献   

17.
明世宗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独具个性的皇帝,他生于安陆,长于安陆,十五岁以藩王入继大统,统治中国达四十五年之久。他刚刚即位就挑起声势浩大的"大礼议",他一生崇道,晚年二十年不上朝,专事斋醮祭祷。纵观他"忽智忽愚"、"忽功忽罪"的一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为人行政处处铭刻着汉水文化的印记。他建造明显陵,修葺武当山,设立承天府,为家乡留下大量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唐制胡琴小忽雷、大忽雷的传奇性流传,促成了孔尚任与顾彩合作的<小忽雷>传奇的问世,也诱发了<大忽雷>杂剧的创作.结合新发现的刘喜海所撰<小忽雷记>和顾彩寄居孔府、投奔容美土司的经历分析,<大忽雷>的作者当为顾彩.<大忽雷>与<小忽雷>虽然在体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均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怀才不遇之叹.  相似文献   

19.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天姥天奇丽景观的大笔勾勒。对这个"暝"字,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所作的注是:"暝,天黑,夜晚。"据此,"迷花倚石忽已暝"便被解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这其实是注者的误解。从诗的上下文来看,"暝"作"天黑,夜晚"解不恰当。先看上文,这两句诗的前面是"半壁见海日.  相似文献   

20.
诗味成语     
我们读到曹植的《白马篇》时,忽被其中的诗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所吸引;读到李白的《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相猜"时,"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诗意表述令人欣喜。"视死如归"、"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些和我们生活有着亲密接触的成语,在古代诗人的诗句中找到了"原版"。在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成语,别有一番滋味!作为我国诗歌滥觞的《诗经》,其浓郁的诗韵中也有许多熟悉的"面孔"——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