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育人无小事,生活即德育"。正因为德育无处不在,而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又在课程育人,所以学生的一切生活细节都应看做是德育的课程资源。基于此,我校构建了"大课程德育"的育人体系,即贯穿一个主题——生活育人,围绕四条线索——启迪、陶冶、激励、养成,依托多种课程实现"课程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四个育人模式,有效实践着道德形成过程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德育课程,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中,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我校结合十周岁生日这个重要契机,打造了"十周岁成长礼"德育课程,分感恩、蜕变、畅想三大板块展开实施,实现了较为理想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感染、熏陶和塑造的作用,德育课程可以打破传统的认知性德育活动的局限,以一种统整的方式,将"认知性德育、活动性德育、隐性德育"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在项目"主题+"中统整建构。这一统整建构下的校园育人项目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育人场域。  相似文献   

4.
带班育人的能力是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班本德育课程作为带班育人能力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班主任的德育课程理念、对班级教育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对班级未来发展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课程意识,主动开发并实施班本德育课程,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5.
秦茂森 《学周刊C版》2023,(22):163-165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各学科教师需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依托课程育人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现阶段,仍有不少体育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没有挖掘利用体育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不利于达成体育课程育人目标。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成长规律,灵活引入德育内容,有机统一体育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和德育工作,切实提升体育课程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4,(9):74
正一、扎根本土,融贯中西的德育真正的德育是优秀文化的滋养,她弥漫在空气之中,更流淌在血脉之中。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把德育植根于文化之中,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沿用芳草集团国际理解五大类课程基础上,富力分校自主研发了"人类智慧法则"、"英文原声电影带动视听说"课程,编写了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课程:既是课程又是课题,  相似文献   

7.
徐广宇 《成才之路》2021,(14):32-33
古代汉语课程是专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文化素养等诸多德育元素。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该课程的德育元素,通过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落实课程德育功能,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育人是德育的主阵地。为了充分发挥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育人落在实处,形成了一批课程育人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学校德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现阶段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德育课程建设还面临着领导体制机制尚欠科学系统,德育课程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德育课程教师队伍缺乏专门化、专职化、专业化的管理和培育等现实挑战。中小学校党建应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中小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领导机制,打造德育“金课”,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协同,优化德育教育人才培育机制,实现党建育人与教学育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育人是德育的主阵地。为了充分发挥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育人落在实处,形成了一批课程育人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1.
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德育实效性为目标,以德育课程系列化为重点,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要途径,坚持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面育人的德育观,努力形成“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的德育实施形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尹臣 《中小学电教》2011,(11):47-47
<正>德是育人的根本。多年以来,我校全体教育者孜孜以求,一直把德育工作摆在五育之首,确立了紧紧围绕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四个育人"来落实德育目标的有效德育途径。我们坚持实践、探索,效果不  相似文献   

13.
安媛 《天津教育》2020,(1):35-36
2017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成为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不同时期的阶段目标;指出德育的五大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了德育的六大育人途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4.
我校整合德育资源,在继承学校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德育思路,确立了“育人为本”的思想,将创新的着力点置于课程、教师和校园文化上,着力打造“三三”德育工程,丰富德育载体,强化队伍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开创了我校德育工作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兰秀玲 《辽宁教育》2006,(11):26-27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我校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我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要任务,完善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序列,确定了各年级德育目标,细化了各年级德育内容。开展博爱教育和规范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可行的德育体系,在德育途径上主要体现“四大育人工程”——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评价育人。其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课程德育发挥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德育作用,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对"三全育人"理论的践行。课程德育的开展需要培养专业教师的课程德育意识,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挖掘课程内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组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情感陶冶、认识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8.
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组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情感陶冶、认识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笔者在此着重讲的是学科德育,我们如何在学科中把德育落实下去。一、如何理解并实践立德树人的要求?立德树人是一个涉及未来综合国力和民族发展力的问题。未来,我们不仅需要有数量众多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  相似文献   

20.
根据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德育目标和低年级学生心理、智力发展尚不成熟的特点,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通过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这四项育人途径来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