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抚救民放危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全面进步,从而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为主导,幻想通过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近代爱国主义运动。从此,近代爱国主义的内容发生了质的飞跃,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科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等成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流,戊戌变法标志着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更高的阶段,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深人,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汹涌而至。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打破了封建文化的一统天下。在西学和中学的斗争中,新的资产阶级的思潮萌芽生长了,新的文化体系一资产阶级文化体系开始形成,随之产生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群体在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有必要对它的形成及其在中国走向近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作一探讨。 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是在中国封建文化已经走向衰落、西方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4.
<正>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要深挖课程标准,立足教材资源,把握学生认知,并通过持续的教学研讨与教学评价明确研修范畴。自近代以来,从鸦片战争到抗击八国联军,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一切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抗争,都是中国人民探寻国家出路的探索实践。在民族抗争与出路探索的过程中,“历史群体”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此,本文以“戊戌变法”为例,通过梳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知识分子对制度变革的变法实践和救亡图存,探讨其抗争过程中呈现的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言行影响了近代社会诸多方面,对开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命名传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本文初步探讨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与其说是一次政治变革,不如说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更为确切。 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认真分析变法前的社会舆论导向和戊戌变法的全过程,不难发现,废八股、变科举建立近代新式学堂等是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它们对中国近代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戊戌变法的其它措施所无法比拟的。 1895年天朝上国的清王朝被弹丸之地的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分化为两个群体,一个是对西方文化持赞扬、接受态度的群体,另一个是希望东西方文化能够调和的群体。出现分化的原因在于不同知识分子成长经历的差异,中国社会现状和一战后西方社会残破景象的影响,以及民国初年各种不同的思潮激荡给知识分子带来的重新思考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兴起和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与时局的严重压迫、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近代西学与女权理论广泛流播密切相关。由于时代的复杂性,晚清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又具有曲折性、地域性、政治化、外生型的特点。晚清妇女解放思潮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的结果,它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反映,而立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据中国两所基督教女子大学的档案史料,探讨近代基督教妇女群体内的融合与冲突.在以往研究中,女教徒常被想象为一个高度同质、彼此融合的社会群体.然而,这一群体内、外存在着文化、国别、种族的重大差异,由此性别、家庭、国家认同上呈现既融合又冲突的特点.此种融合与冲突并置的特性,在近代教会女子大学内中西方基督教女知识分子之间关系的建构中呈现得较为明显.因此,本文尝试从社会史的角度,以教会女子大学为个案,重构近代基督教女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讨论其在性别认同与家国传统等问题上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被迫实行了教育“新政”。通过教育“新政”,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体制走到了尽头,产生了近代新式教育体制,形成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近代教育与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清末到民初,教会学校、新式学堂从无到有,增长速度惊人,所培养出来的新式学生数量众多;再加上始于洋务运动的出国留学期,赴欧美、日本的留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这些,对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些新型的知识分子活跃于近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思想和化界,承担着新观念、新知识、新化、新机制的传播、探索和建构的重任;他们以自己的实绩,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黎仁凯新著《动荡中的历史抉择——近代知识分子追求》最近已由河南出版社出版。该书23万余字,九个章节,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论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80年间各类知识分子的学术专著。说它系统,是因为它不仅论述了近代各个历史时期各类知识分子典型代表的理想,追求及其走过的路程,也论述了各个时期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比较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成长、发展的历史。说它全面,是因为它不仅论述了由科举出身的封建士大夫走出中世纪、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乃至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轨迹,也论述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留学生是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残酷现实条件下表现了比中国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知识分子都不能比拟的反帝救亡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一 首先,他们忠于祖国母亲,热爱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5.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一个过程”观点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扩展戊戌变法研究的思维和视野,重新认识和梳理戊戌变法和政变的史学史、学术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政变过程论”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得以发生的诸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利其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中国史学会与常熟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戊戌变法与翁同”全国学术研讨会于98年9月20日至22日在翁同解的故乡常熟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云南、贵州、河北、安徽、江苏等9省市的专家学者和海内外的翁氏后裔近5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影响和翁同与戊戌变法的关系及翁同与有关人物的关系等专题展开了讨论。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影响。与会代表对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地位作了公允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它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所起的历史影响。他们指出,戊戌变法是一场近代中国挽…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这一时期,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也出现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因其地理环境封闭,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落后等原因,贵州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形成时间晚,软弱性和不成熟性更明显;形成途径比较单一,外省籍新知识分子对这一群体形成的促进作用明显;形成的困难和阻力大于长江沿岸和东南沿海诸省市同类群体;形成了既有共同特征又独具特色的政治派别;受日本新思想影响较大;主要集中在贵阳、遵义和兴义等少数城市。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变法运动,它的失败引发了百年来国内外学者的不断讨论与研究。过去的研究大多将失败归结为资产阶级经济基础薄弱或是维新派政治上的软弱等原因。从科举制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可以为戊戌变法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女子教育思潮随之兴起。由于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及近代女学的发展,女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近代女教师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现出自身力量薄弱、常和社会运动结合在一起、时常受到学潮冲击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和著名诗人,他经历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黄遵宪具有重要影响,认真研究近代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对黄遵宪的评价,有利于全面了解黄遵宪,进一步推进"黄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