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互联网+"的发展给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财经类专业大学生为例,构建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识别出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学习能力次之。  相似文献   

2.
面对近几年我国每年有700余万高校毕业生的现状,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通过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在分析研究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选了观察判断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10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对其进行验证,以期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互联网+的特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调查为依据,构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因素体系,建立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组合评价模型,应用数据、结合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并将评价分析结果反馈到创新创业培养中,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对于全面快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对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快速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公益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探索构建"理论教育-立项运营-竞赛评比-入园孵化"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回顾创业能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大学生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能力模型,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机制,即:推动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建立实训基地,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构建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能力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对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自身创业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其自主创业意识、能力及实践的现状进行综述,总结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针对相关问题并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近些年在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条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主要培育体系包括:以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基础和保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平台;以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和核心,为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践机会和施展平台;以学生创新创业硕果和用人单位认可为效果体现,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挥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高校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投入导向的教育模式,积极引进OBE等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取更大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教育模式理念。本文主要以OBE理念为理论基调,以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以构建评价体系为手段,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希望可以为民办高校创新改革教育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海燕  杨冬梅 《文教资料》2020,(7):189-190,202
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目的是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以创新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减缓大学生就业难的发展趋势.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局限性,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难以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氛围营造及实践平台搭建中缺乏综合性规划,以致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较弱.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探究应如何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及相关技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创业能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6):147-150
为了提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采用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对培养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认知、教学方法和指导服务等.而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实践路径有:课堂学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社团活动和校企合作等.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学生存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的构建与实践,坚持“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百花齐放、协同创新”原则,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完善“特色平台”实践创新教育资源,制定相关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群,实施“点-线-面-体”的课程群立体化教学模式,为国家、社会培养大批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工业4.0时代,互联网+创业、人工智能+创业等数字创业形式引发创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对个体创业能力提出新要求,并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的革新。本研究基于创业认知理论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由创业感知能力、创业认知能力、创业执行能力构成的大学生数字创业能力三维模型,并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案例探索了数字创业教育模式,尝试为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高校应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建立跨学科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多方参与的创新创业支持平台,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数字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依托高校国家科技园区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构建集科技创新激励评价制度、成果转化机制和实施保障机制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期为完善现行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形载体。以南通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大宣传力度、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指导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教学过程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相关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从在校学习阶段到现如今高校工作岗位的不同视角,思考和解析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根据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构建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这一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过程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用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作为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评判标准是偏颇的.成功创业不仅需要创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与创业者的性格品质、家庭状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不是企业家速成培训;高校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创业所需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但不能创造成功创业的所有条件,无法独立地改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现象.追求创业成功率的高校创业教育不可持续,创业教育分类评价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85-90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素质、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素质,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而美国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引领者,通过研究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对创业教育模式的解析,可通过培养战略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育良好的创业氛围、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和建全创业教育评价反馈机制等方法使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更上台阶。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劣的重要标准。通过利用AHP法从学习与创新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识别与获取能力三个层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指标权重。再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在对其展开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MFCE法对合肥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整体处于较好水平,尤其是学习与创新能力水平。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优化创新创业资源配置、增加创新创业实践比例、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以及营造创新创业优良氛围等四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研究不够全面,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基于以上问题,对于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进行介绍,深入分析了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