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帆 《成才之路》2023,(8):45-48
传统资助工作通常只关注经济资助,而不重视资助育人中扶智、扶志两方面的核心作用。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还需要构建起涵盖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及学生的协同管理机制,精准发挥资助育人的核心作用,提升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文章简述“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遇到的问题,并探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机制不够健全、心理健康状况亟需矫正、帮扶途径不足等问题。加强资助管理队伍建设,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以勤工助学为契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课余实践、社会适应能力;以砺心、励志、力行教育为平台,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资助育人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独立学院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涵盖资助和育人两大模块。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不断落实,独立学院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工作。分析独立学院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三全育人"理念下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路,以期达到资助育人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4.
资助育人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于一体的“三全育人”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属于“大思政”,具有统领和指导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意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存在对象识别不精准、重资助而轻育人、育人平台质量低、队伍建设速度缓、造血式育人缺乏等现实问题,只有针对性地予以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格方面具有某些缺失,需要学校、社会各方面关爱和帮助。高职院校构建资助育人机制不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须构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旨在提高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于斌  周熙 《教育评论》2022,(1):23-28
资助育人工作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发展,资助体系建设不完善、资助队伍配备不健全、学生思想引领不充分等问题逐渐凸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以"三全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体系,能够保障高层次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创新经济资助工作内涵。高校应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等"全员"协同参与的资助育人新格局,形成资助育人工作与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融合新路径,践行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相结合的"全方位"资助育人新理念,以切实促进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把资助育人与高校人才培养相融合,建立一套精准科学、合理有效和自助助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育人模式,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育人要求,直接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否真脱贫和脱真贫.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通过构建靠前发展的资助育人体系,拓宽精准的资助育人内容,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8.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资助育人联动机制的建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本文立足于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贫困生资助工作研究,着力构建资助育人工作的需求机制、决策机制、实施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积极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路径,以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9.
国家奖助学金制度的实施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广大学生的关爱,弘扬了教育公平理念。文章通过对国家奖助学金特有的物质资助、激励、导向和人文关怀功能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国家奖助学金操作过程中育人功能发挥的不足的问题,提出实现国家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途径,需要构建立体资助模式,丰富教育内容内涵。通过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诚信教育、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国家奖助学金资助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冯利 《职教通讯》2015,(2):26-27,67
分析了资助育人工作研究的现状,阐述了高职院校构建资助育人机制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如何构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机制,为高职院校实现助困工作中的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已形成了以经济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为辅且强化育人功能的比较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但受资助学生仍存在责任意识及诚信缺失,依赖心理滋长,能力培养不足及心理素质不高等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社团化管理受助学生以增强感恩意识,将日常教育活动化并突出励志教育,将助学贷款工作全程化并强调诚信教育,借助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强化能力锻炼,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心理素质等方式提升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个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认定机制不完善,对受助学生不够关心等。本文就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展开论述,主要讨论了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有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问题,使其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并不乐观,其资助理念、资助认定、资助对象教育方面均存在问题。对此,应通过转变资助育人理念、建设资助育人机制和丰富资助育人活动等路径,全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石金婵 《广西教育》2023,(14):67-70
本文论述“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和意义,论述普通中学实施“从解困到育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策略:构建并完善“从解困到育人”资助管理体系,组织和开展资助励志育人活动,开发与研究资助励志育人校本课程,完善“从成长到回馈”的资助育人机制,深化回馈资助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15.
后脱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机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表现在资助理念的转变、资助结构的多层次化及资助模式的精准化等层面。但由于资助育人管理制度的落后、资助认定精准度的不足、资助育人功能的缺位及资助育人评价机制的缺失,导致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建设步入困境。为此,高校应推进精细化管理,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并结合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及资助评价体系的健全,推动资助育人机制的精准化、全面化发展,在创新实践中提升资助育人机制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中出现了认定对象不精准、育人功能不突出、育人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大、队伍合力不强等问题。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完善资助认定机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丰富资助育人形式、增强宣传力度、提高资助育人队伍合力能力等对策提升资助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关乎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等核心问题。资助育人实践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认定、合理资助、学生全面培养等环节。系统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进一步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保障型资助与发展型资助的互动,把好资助源头奠定精准认定、精准资助基础,实施分层资助推进国家资助政策科学落实,打造育人体系实施"三全育人"促进全面发展,完善评价体系推动资助育人工作成效落实的对策,以期提高认定精准性与资助育人针对性,提高资助育人成效,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作为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资助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成效。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不科学、助学贷款体制不完善、勤工助学机制不健全、贫困生思想道德和心理问题突出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强化的资助育人能力有资助管理能力、资助监督能力、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受社会转型、价值观转变和教育思想不统一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高校存在着育人目标不清、育人标准不定的现象,造成了在校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质量下降、毕业就业困难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再塑我国高校育人功能必须进一步明确高校育人的内涵和标准,以此指导高校育人的各项工作和实践,并唤醒大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成才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发展目标和人生规划,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教育、能力教育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20.
网格化模式在城市管理的运用中体现出了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参与多元化等鲜明特征,有着高效整合众多分散资源功能,将网格化机制引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对优化资助育人模式,做实、做细、做精、做深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助力高校资助育人质量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为此,文章认为各高校可从熟悉网格化起始考虑,围绕网格化目标,营造网格化实施环境,建立网格化推进机制和调动网格化客体的互动,编织资助育人网格化体系,推动资助育人高效与精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