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教育生态化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发展模式。本文在分析大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实现背景的基础上,对大学教育生态化的内涵进行解读,提出大学教育生态化建设与培育的途径。即树立教育生态意识,破除狭隘的高等教育观念;以教育生态学理念为指导,培养具有生态精神的人才;促进形成外向型生态,优化多样化的教育环境;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评价理念,防止大学出现封闭性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问卷调查,发现全日制教育硕士(非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途径单一;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对于教育教学效果优化的重要性,但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对影响教育技术应用实效的各种因素的认识不够充分,缺乏教育技术应用实践能力;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高师院校加强教育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其提供具有实用性的教育技术学习资源及相关支持。针对发现的问题,就高师院校如何通过加强系统规划、注重实践教学、建设信息化培养资源进一步优化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培养模式过于强调教育理论,注重掌握教育原理和知识,容易与教育实践相脱离。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含有更大的包容性、系统性和现实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建构起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生态化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促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动态特性分析,通过对部分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综合改革实践模式的实地调研与多案例比较,建立“制度-资源-人力”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精神-知识-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侧联通的供需理论沙漏模型;并在剖析人才供给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驱动的“六维双轨”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以期解决教育硕士人才供给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之间协调性不足问题,并提供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转型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现代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是德识、技识、知识和器识等通识能力的综合,具有动态平衡性、多元共生性、开放交互性和差异包容性等特征,其核心能力培养生态模式维度包括生态化目标、生态化内容、生态化教学和生态化评价。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受教育因子、学习因子和场域因子等生态因子影响,并在教育主体和培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要立足生态位、生态链和生态化三个视角。生态位视角下,高职教育应通过错位拓展、适度拓展和虚拟拓展,强化特色发展,促进持续发展,拓宽生态空间。生态链视角下,高职教育应加强结构性优化、竞争性合作和内涵式发展,促进生态链的完整性,增强生态链的开放性,实现生态链的持续性。生态化视角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加强人文教育、课程交融,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发展型素质、复合型能力和创新型潜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硕士培养具有鲜明的特色,表现在将教育硕士培养纳入教师专业发展大背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形式多样的教育硕士专业和方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开设灵活多样的教育硕士课程,建立优质师资队伍等。其对我国教育硕士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教育硕士培养应体现教师的专业性,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应充分尊重市场需要,为社会提供亟须人才;教育硕士培养应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博士招生力度。  相似文献   

8.
中、日、韩专业硕士教育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韩是亚洲开展专业硕士教育较早的国家和较先进的国家.我国专业硕士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在教育管理和培养模式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借鉴日、韩专业硕士教育成功做法,我国在专业硕士教育发展中应加强相关立法,规范办学行为;实行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分流,统筹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优化师资结构,增强特色;促进学位与职业融合,实现专业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初步探索期、快速增长期、稳步发展期和高质量建设期四个阶段,明确了行之有效的专业硕士教育制度,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强化了服务社会的专业硕士培养导向。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面临发展定位存在偏差、培养机制整体有待完善、培养过程与学术型硕士同质化明显、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不够等困境。面向未来,我国专业硕士教育亟须凸显行业导向性,科学研制并动态调整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实现能职匹配,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机制;强化协同效应,推动多元主体共同育人;推动产教融合,探索多元化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0.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借助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遵循专业教育基本规律,结合区域生态环境中各种有利资源,制定相应的人才规格生态位,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置"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良好的校企互动生态环境,既注重学生技术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融合,又追求学生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高校教育技术学硕士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卓越"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构想。高校教育技术学硕士"专业+卓越"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构想源于硕士研究生的根本任务、教育技术学科性质、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类型的需要,具有培养高质量的教育技术学硕士、促进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宣传教育技术并扩大其影响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化发展显著地拓展与深化了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理论与实践,改善和提升了教师角色的专业形象、实力与绩效。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生态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与非生态化嬗变的随意妄为之间的错位、裂痕和矛盾的不断加剧,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正在日益陷入无机化、虚妄化和有害化的非生态化困境,导致教师社会成员在现实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显著缺场空位、虚场越位和搅场扰位及其自身生态生境的窘迫恶化。现代社会的全球生态化趋势和教师的生态人全质性都日益提醒和要求我们,教师发展必须摆脱和超越非生态性衍生专业化发展困境,走通业性与专业性有机统一的生态化全质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的全程培养进行探索,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招生对象、师资队伍、学习年限、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论文撰写等方面,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培养和教育技术学硕士培养的的共性与个性,以期改进和完善培养工作,培养出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教育硕士,加快基础教育专家型的骨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与内容设计 ;制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程标准的目的 ;设计《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标准 ;简述《信息传播与媒体理论》课程内容标准、《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内容标准、《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课程内容标准、《网络教学应用》课程内容标准  相似文献   

15.
徐芳  程军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3):115-120
从学科地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和美国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同时就其对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培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英两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起因、培养目标以及涵盖的专业领域是相似的,但在教育资源、教育规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发展专业硕士教育规模,努力扩大专业硕士教育资源,创新专业硕士教育模式,加快研究生教育立法进程,从而推进专业硕士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改革调整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非全日制的专业硕士教育。坚持这个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实习安排、毕业论文写作答辩等环节,都要作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全面保证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这就会使专业硕士培养的路子越走越宽,并且逐步成为我国研究生发展的主流和支柱。  相似文献   

18.
高校企业不仅要加强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而且要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因而高校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其技术创新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随着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生态教育的日益强化,高校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尤显重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的生存和发展效益的“四效合一”,是高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和发展战略的必然追求。高校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主要途径包括:选择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生态位;实现对生态化创新环境的适应与协同;构建基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实现内部及高校企业间的耦合;进行内部组织结构与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农村联合初级中学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日益显示出其非生态化甚至反生态化的倾向,如背离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生命力逐渐衰弱等。农村联合初中应瞄准农村发展目标,培养农村社会生态人生;关注教育方式的生态化;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生态化教育资源条件,以促进农村联合初中的生态化发展,提高其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教育生态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生态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路向.大学教育生态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大学教育生态化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