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浓度铅接触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并了解其对铅中毒的临床提示价值。方法:昆明种成年雄性小鼠15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0只饮用2g/L硝酸铅溶液(1251mgPb^3+/L)染毒,共50d。每10d切尾涂片一次,分别镜检计数含Howell—Jolly小体RBC,嗜碱性点彩RBC.嗜多色性RBC及低色素性RBC的出现率。结果:在50d的实验时间内,染毒组小鼠四种异常RBC出现率均随染毒时间而增加〈0.95〈r〈1,P〈0.01),分别白第50d、30d、20d和第10d起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低色素性RBC是提示铅中毒的较敏感的指标。含Howell-Jolly RBC的诊断价值不大。嗜碱性点彩RBC在铅中毒早期呈阴性时,应注意嗜多色性RBC和低色素性RBC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血液病的诊断以骨髓象分析为依据,因其病因复杂,合并症多,骨髓象变化差异大的病变特点,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血液病骨髓象特点,还要熟知与血液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一套完整准确的诊断方法,才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翔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差异性,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同时采集160例住院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用BC-3000PLUS全自动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常规结果,进行重复性实验和比对实验,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WBC、RBC、HGB、PLT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血细胞分析应以静脉血为主,应对引起末梢血结果的诸多因素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通常,小孩看病时医生要求去化验室做血常规或大便常规或小便常规等检查,对这三大常规检查,大多数家长不甚明了,现作一简介。 一、血常规。 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白细胞计数等。 1.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数量、形态完整性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正常值:新生儿6.0~7.0×10~(12)/l,儿童期3.9~4.3×10~(12)/l。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多种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特发性骨纤维化等骨骼关节表现。熟悉这些疾病所致骨骼关节病变特征,可及时作出诊断,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6.
劣质小食品与血液病6岁的囡囡,从小就爱吃薯条、话梅等小食品。一个月前,姥姥无意中发现她身上起了许多小红点儿,医院诊断竟然是白血病。医生怀疑是过量食用伪劣小食品而致病。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病科临床调查显示,大部分血液病患儿家庭环境不良,患儿过量接触油漆、轮胎焚烧等;一半以上偏好小食品且所吃小食品绝大多数在学校附近小贩处购买。临床研究表明,由于儿童免疫功能较弱,化学物质超标可导致儿童基因突变,从而引发白血病、再生性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恶性血液病。近年来,劣质小食品中超标的化学物质能致血液病的报道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7.
班上一位学生患血液病,在医院接受化疗:此事在班上引起不小的震动。为了给病中的伙伴捎去一片爱心,增添一份信心,我请大家给这位同学写“同学寄语”。  相似文献   

8.
赛马运动前后血液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赛马运动前后血液学的动态变化,选用26匹国产赛马,先于厩舍内在安静状态下采血,测其血液学健康参考值;热身8min后由骑手全速 策骑1640m,分别于热身后以及运动后的第5,10,30,60min采血,测定RBC、WBC、Hb、PCV、N/L。结果表明:体能好的马与体能差的马相比,WBC在运动前后变化的幅度较,RBC、Hb、PVC值较高,其它参数差异不明显;体能好的马白细胞曲线呈双峰态,所有赛马血液学参数均在运动后60min基本恢复静态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延胡索酸,研究其对热应激肉鸡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1日龄罗斯308肉鸡200只,随机分为5组,Ⅰ组常温对照组和Ⅱ组热应激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Ⅲ ~ Ⅴ组试验组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 和1.5% 延胡索酸,热应激组饲养温度保持在(34±1)℃,在28、35和42日龄时,翅下静脉采血,测定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与Ⅱ组相比,28日龄时Ⅴ组的HCT显著提高(P<0.05),Ⅲ组和Ⅳ组的LDL-C显著降低(P<0.05),35日龄时Ⅲ组的WBC、RBC、HGB、HCT显著提高(P<0.05或P<0.01),Ⅳ组的HGB显著提高(P<0.05),Ⅴ组的WBC、NEU、HGB显著提高(P<0.05),42日龄时Ⅲ组的GLU显著降低(P<0.05),TP、TC、HDL-C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论:延胡索酸能改善热应激肉鸡部分血常规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提升其抗热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问:9岁的儿子经常流鼻血,应该怎么治,要不要紧?上海奉贤区庄行镇读者罗旖答:鼻出血本身不是病,而是全身或鼻部疾病的一种症状。如鼻外伤、感冒发热、挖鼻孔、气候干燥、维生素K和维生素C缺乏及血液病(此病出血严重难止,甚至需要救治)等,均可引起鼻出血。出鼻血时,让  相似文献   

11.
顾亚平 《生物学教学》2005,30(11):20-20
“血液和血型”是苏教版七年《生物》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增添了模拟血型鉴定的过程,解读血常规格化验数据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提出缺铁性贫血、血清的概念。积极倡导义务献血。由于七年级学生相关知识的欠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存在:将缺铁性贫血和贫血混为一谈;不理解为什么异型血不能互输和解读血常规对疾病诊断的意义,以及义务献血与健康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位自幼瘫痪,八岁才学走路的山村女孩。自幼立志学医,成为著名血液病专家、药学专家的传奇人生。她应请邀到三十多个国家,为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诊治疾病,使数以万计危重病症人重获新生。书中还告诉你,如何利用利导思维一一分泌脑内吗啡;不治已病——治未病,让你健康长寿。医生应该是患者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植株碳氮素的快速分析法,并对水稻碳氮素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仅分析方法快速、准确,而且用在研究水稻碳氮代谢,在探明不同时间采样、不同部位采样、施肥前后采样、不同生育阶段采样、不同器官采样等方面的碳氮变化规律均获满意结果,最后还总结出以营养诊断为目标的采样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物不良反应,自十九世纪磺胺药问世以来一直为医学界所关注.药源性血液病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药物相关死亡病例数的40%.据WHO药物反应国际监督调查研究中心收集的主要药源性血液病中,粒细胞减少与缺乏约占40%左右[1].近年来,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世界各国呈历年递增的趋势.临床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持续<2×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预期性反应和非预期性反应两大类.本文就国内近年来报道的引起粒细胞减少和缺乏的药物及其致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之友》2003,(5):60-60
高考年龄放宽后,体检标准降低“门槛”又成了千千万万家长考生的期盼。3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高考体检新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对所有考生权益的保护,对残疾考生的关爱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的体检指导意见与旧标准相比主要有五大不同:一、放宽了对患疾病或生理缺陷者的录取要求。除非考生患有传染性疾病、精神性疾病、血液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无法完成学业的疾病,或学习不能自理外,患有其他疾病的考生,只要不影响专业学习和其他学生,录取时一般不受限制。二、调整原体检标准规定患有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考生不…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甲型H1N1流感轻症病例与普通流感不同之处。采用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我校112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暴发时间与普通流感季节不同。早期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92.4%病例嗜酸粒细胞百分率减低,83.0%病例淋巴细胞百分率减低,71.6%病例单核细胞百分率增高。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与普通流感无明显区别。发现甲型H1N1流感患者早期血常规检查可显示与普通流感不同之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7.
学校诊断究竟从哪些方面着手,是实施学校诊断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问题。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清理出诊断作业的思路,以便于取得实在的效果。不同的诊断作业,可能选择不同的角度去实施.但必须在一定的、合理的框架或线索中去进行选择。在诊断的思路以及线索形成  相似文献   

18.
陈炜  陈璇 《鄂州大学学报》2006,13(6):46-47,60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5例原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急性发病9例,缓慢性发病6例。发作年龄12-48岁。其主要症状为体位性头痛,神经征以颈项轻度抗抵多见。侧卧位腰穿压力〈70mmH2O,脑脊液分析:除RBC、WBC与蛋白质轻度增多外,其余大多在正常范围。经补液及综合治疗后病情好转,仅1例并发硬膜下血肿。结论: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主要特点为直立位头痛.经补液及激素治疗有效。本病应警惕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并注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42岁。主因腹痛、黑便一周入院。 患者于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柏油样大便,伴头晕心悸,耳鸣眼花,时而出现剑突下及腹部正中阵发性钝痛,且向左上腹放射,与进食无关;患者食欲减退,伴有呃逆烧心,无呕吐与呕血。既往因柏油样便在当地按溃疡病治疗后病情好转。本次发病后曾在当地治疗,疗效不明显,故转我院,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 查体:腹软,剑突下及左上腹轻度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C4.72,HGB11.  相似文献   

20.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血液病合并感染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吉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血液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传统病原体检测结果与mNGS检测结果,探讨mNGS在血液病合并感染时诊疗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共纳入患者20例,经mNGS检测,16例呈阳性,包括细菌感染3例、真菌感染1例、病毒感染4例,两种以上感染8例;4例呈阴性。mNGS病原体检出率和检出种类显著高于传统检测方法。根据mNGS检测结果调整临床用药后,治疗效果良好。与传统病原体检测方法相比,mNGS对血液病合并感染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检出更全面,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可为该类感染提供病原学证据以辅助血液病合并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