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略论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难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较难把握。本文总结了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误区,指出记者在灾难报道中应承担调查预警员、记录者、舆论引导者和民生关注者几种角色。  相似文献   

2.
凌晨 《中国广播》2006,(11):28-29
一十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对“记者”这两个字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我把她归纳为四句话: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传播者,新闻的发现报道者,人民群众心愿呼声的反映传递者,历史事件的忠实记录者。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这是记者的天职,也是对记者政治素养的根本要求。具体讲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准确、有效、及时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传播,让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有宏观意识,大局观念,即使像我  相似文献   

3.
电子采访录像设备的使用,使电视现场报道真正成为现实,并且成为电视新闻中最真实、生动的报道形式。所谓现场报道,一类是指记者在动态事件发生的现场完成的报道,这种报道与新闻事件是同步的,它的时效性也最强;另一类是指记者对某件事进行的现场采访和报道。不论是对正在发生的动态事件的现场报道还是对某件事的现场采访,记者记录下的镜头,应该体现事件过程的完整(这里所指的完整,并不是自然主义拍摄的东西)。而完成这一目的的最佳表现方式,就是纪实手法的运用。纪实,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记录,是对行进中的生活的取材,它不仅…  相似文献   

4.
事故报道由于其突发性、反常性往往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许多媒体在不违反国家宣传纪律的情况下,都会不顾一切抢先在第一时间内作出相关报道.以追求轰动效应。这相对于以往对天灾人祸的报道方式——看、二慢、三通过,确实有很大进步。但是在这种追逐轰动效应的利益驱使下,不少媒体和记者用一种近乎冷漠的笔调记录着一次次的  相似文献   

5.
处在新闻战争最前沿的一线驻地记者,常会遭遇“灯下黑”的尴尬处境.2011年在巴基斯坦报道本·拉丹之死和2012年在阿富汗报道驻阿美军风波,这两次重大事件的报道让我对这种处境深有感悟. 借婴儿车混进拉丹死亡现场 这是一个全世界的记者等待了十年的新闻事件,但谁也没有想到它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临.  相似文献   

6.
一年一度,又是新春。去年跟大家有一次漫谈:记者要织成一张网。今年也用这种形式。讲讲记者要把自己锻成一把刀。记者站,在一线驻守,打阵地战;对于每个人,又是单兵作战,短兵相接,打白刃战。这是驻站记者的特征。从这个特性出发,要把自己锻成一把刀。第一:思想的刀世事往往混沌,真相往往难辨,而记者作为社会瞭望者、事实报道者、舆  相似文献   

7.
改进工作性报道,是党委机关报记者、特别是驻地方记者一个长期感到困惑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就驻地方记者而言,改进工作性报道的难度更大、难题更多,因为驻地方记者的本地会议消息、一般的工作进程、工作方法等报道,在本报很难见报;而经过“改造”后的工作性报道,地方党委又不一定满意,因此,身居“夹缝”的驻地方记者,其报道要做到既让编辑部满意,又让地方党委满意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在改进工作性报道方面把文章做好、做活。 一、改进工作性报道.要提高对工作性报道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看到,工作性报道是党报的优势,而…  相似文献   

8.
1.根据记者招待会性质。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记者招待会所提问题是分散的、零乱的(专题性记者招待会除外),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报道呢?这要看记者招待会的性质和规模以及影响程度。如果是就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举行的专题记者招待会.报道围绕一个中心把主题反映出来就行;如果是某一重要的新闻人物举行的大型记者招待会.或某方面权威人士举行的综合性记者招待会,报道可分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从当前存在的三种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类型出发,分析相对应的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记者对其职业角色的定位和呈现,并分析了他们生成的原因。分析得出,在"报道类"、"帮忙类"、"调解类"民生新闻中,记者分别作为"报道者"、"参与者"、"记录者"而存在。这种角色呈现不仅和节目定位有关,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士兵的名义,危急险难敢争先是一名记者的基本责任。“5·12”汶川大地震中,记者的这种责任得到最大程度彰显与检验。汶川地震报道,无论艰苦还是危险程度,都不亚于战地报道,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对严酷环境、独立作战能力的实战检验;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在灾难面前责任与良知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谢欢 《声屏世界》2013,(8):53-54
对于记者而言,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最希望的是记录下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但是因为突发事件发生速度太快,记者常常会错失完整记录事件过程的机会。如何避免这种错失?下面以《徐戎三村居民楼倒塌》报道为例,讲述如何完整真实地记录整个突发事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应急报道,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前方记者是触角,那么媒体应急报道运行机制则是大脑。前方记者深入现场,时时掌握权威真实信息,与后方保持良好沟通、协作;后方热点引导调查监督板块在报社编委会领导下具体统筹,迅速组建由前方记者、应急报道组、编辑中心、客户端等各部门人员组成的报道群,研判报道重点、把握全局,提高预见性、前瞻性,让报道的重点更突出、节奏感更强。  相似文献   

13.
刘扬 《新闻与写作》2000,(11):17-18
传统的经济报道,一般是按照上级有关经济报道的精神,从国家和本地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经济工作的重大举措中确定选题;或是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做出了成绩,有了经验,记者及时采写、报道。这种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仍然单纯地从经济工作角度去搞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读者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必须拓宽选题思路,扩大选题范围,创新思维模式。 记者拟结合见诸报端的一些文章及本人的采写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用政治的眼光透视经济现象,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 经济活动关系到人…  相似文献   

14.
马梅 《编辑之友》2018,(5):81-87
文章认为媒体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所产生的扶贫报道是一种涉农传播作品,比专门的对农传播拥有更大的覆盖率,能到达各类人群,从而在动员国民凝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活动中,记者既是观察者、记录者,又是参与者、行动者、自己人,还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是受教育者,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化,也是我国党和政府、新闻界为世界新闻业树立的一个样本,这样的采访报道活动对我国的乡村建设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世恺 《新闻界》2001,(2):16-18
新闻文体写作创新之四:体验式报道。 这种体验式报道用主观感受反映客观事实,是记者亲身体验采写的。一般地说,这种体验式报道有两类:一类是记者为了验证报道事实的真伪、优劣、是非等情况去进行体验的;另一类是为了对报道的事实增强感性认识去进行体验的。前一类如《北京日报》2000年8月7日刊登的《分币能不能花出去?》体验式报道。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某些经营者和服务行业人员拒绝收分币的情况,记者为了验证这个现象是否属实,亲自到北京市一些超市、商店买东西。有的售货员以别的顾客“不乐意要”为由拒收分币,有的勉强收下也表现出“情不…  相似文献   

16.
张筱红 《新闻窗》2011,(4):74-75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现场口头报道的简称,是记者的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相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现场感强,让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是现场报道的优势。什么题材适合做现场报道?身为广播新闻记者,对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连线报道是广播以"快"和"活"的特点适应媒介竞争形势的新的新闻报道形式。记者是做好连线报道的关键因素。相对于传统的广播报道,记者在连线中一般以"我"的身份亮相,他是"在场者",也是"观察者"、"体验者";他是"采访者",也是"被访者"、"讲述者"。记者需要适应这种角色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陈俊利 《声屏世界》2006,(10):23-23
主题宣传是中国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的特色之一,是其喉舌功能的主要体现。做好主题报道,也是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主题报道不好做,这是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一个共同感受。一是主题报道往往主题先行,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程式化、语言呆板。二是主题报道要求记者拥有较高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报道的宏观把握能力。要善于从繁杂的事实中慧眼识珠,遴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对其进行归纳、概括、提炼,这对记者是一个挑战。三是如何让主题报道可感、可信,达到寓理于事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不失为增强主题报道生动性、吸…  相似文献   

19.
曹飞 《大观周刊》2012,(43):42-42
在微博、人人、BBS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制胜的武器。如何让自己的报道更具深度,是所有记者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深度报道的老记者,我在此谈谈个人的见解与想法。  相似文献   

20.
“调查记者”是指主要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在中国,它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关注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