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一句.其中对“迷花倚石忽已暝”的理解,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样解释,“忽”字未体现出来,不可能释为“不觉”,如释为“忽然”,而“暝”作“夜晚”讲,那么本句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一句,其中对“迷花倚石忽已暝”的理解,教材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笔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一句,其中对“迷花倚石忽已暝”的理解,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样解释,“忽”字未体现出  相似文献   

4.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天姥天奇丽景观的大笔勾勒。对这个"暝"字,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所作的注是:"暝,天黑,夜晚。"据此,"迷花倚石忽已暝"便被解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这其实是注者的误解。从诗的上下文来看,"暝"作"天黑,夜晚"解不恰当。先看上文,这两句诗的前面是"半壁见海日.  相似文献   

5.
乌鸦填字     
横向一、李白《梦游天姥》中"迷花倚石忽已瞑"上句。  相似文献   

6.
诗之种种     
误解了的诗很小的时候背过几首诗,但诗的意思大都被我误解了。在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句的时候,我觉得诗人一定是在乱石和花丛中睡着了。但书中的解释是“迷恋着花,倚着石头,天已晚了”。“虎鼓瑟兮鸾回  相似文献   

7.
一本全国统编的中专语文教材在注释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诗句时,把“忍”字释为“忍心”。也有选本把“忍”字注为“强忍悲痛”,与前一种注法大体相同。对这样的注释,笔者认为很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把“忍”字释为“忍心”或是“强忍”之意于情于理都不相合,谁会“忍心”看着“朋辈成新鬼”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忍”字应该用“反训”法释为“不忍”才  相似文献   

8.
1.“殷岩泉”的“岩”不是“岩石”《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课本注为:“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岩”显然被理解为“岩石”了。实则不然,此处的“岩”指高崖,“岩泉”即“高崖飞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就把“岩”的第一项确定为“高峻的山崖”。现代汉语中的“岩石”一词,文言文中多用“石”来表示。“有大石侧立千尺。”(《石钟山记》)“迷花倚石忽已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再有本文中“千岩万转路不定”的“岩”,也不是指“岩石”。在同一篇文…  相似文献   

9.
《醉翁亭记》一文有几处注释值得商榷,兹辨析如下。 “佳木秀而繁阴”中的“佳”字。人教、苏教两版课本及配套教参均将之释为“好”“美好”。笔者以为,此注释值得商榷。“佳”固然有“好”“美好”之意,但此处应当作“大”讲。  相似文献   

10.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云:“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初中语文课本第6册注释为“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笔者以为“酣”字释为“尽兴地喝酒”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第一期《注释析疑》(以下简称《析疑》)一文,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帮助我们解决了教学中的不少疑难之处。但其中关于《马说》有些词语的解释,我有些不同看法,连带想到部编教材这篇课文注释中的一些问题,一并提出,和同志们商榷。一、“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部编教材中将“且”注释为“则”确实欠妥,《析疑》改释为“甚至”,我认为不如释为“尚且”更合下文(“安求其能千里也?”)语意的需要。这句可译作“跟普通马一样要求  相似文献   

12.
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存在数量众多的“某通某”的注释,即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通假字。这些“某通某”注释中的大部分都是符合古文通假的原则的,应属于通假字,但也有一部分值得进一步商榷。通过与王力《同源字典》。古书中的注解及其他辞书的考查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这些“某通某”的情况中有些应属于同源字,有的属于并体字,还有一些属于误释。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五册入选了姜夔早期代表作《扬州慢》。课本对这首词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释乃“(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我认为此注释值得商榷。显然,课本中的注释把此句视为成分省略,故补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的字句。这样  相似文献   

14.
近日翻阅旧刊物,偶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六期发表的《对<论积贮疏>几点注释的质疑》一文,细读之后,认为文中所提几点“质疑”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畜”字文章认为,课本把“畜”注释为通“蓄”是错误的,是“绝非通假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查《说文》:“畜,田畜也。”《玉篇》:“畜,从兹。兹,益也。”《韵会》将“畜”作“稸”。“畜”字古文为“兽”。《说文》:“兽,(?)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凡兽之属,皆从兽,许救反。”《经典释  相似文献   

15.
陈智峰  李小丽 《文教资料》2006,(32):150-151
《孔雀东南飞》一诗中“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句中之“故”,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第三册第9页,注释为“总是,老是”,整句诗解释为“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笔者对此解释心存疑惑,于是查了大量古汉语相关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古汉语词典》、《词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虚词诂林》等,发现“故”字并无“总是,老是”之义项,显然这是个误释。据上下文看来,此处“故”字是作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嫌”字…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使至塞上》一诗中,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把“属国”注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藩(ho)军队。”笔者认为,课本的注释有可商榷之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对《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教参中个别注释和练习题的答案不够准确规范,特提出来商榷。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焉”一句,课文注释为:“[6968(kngkng)焉]这里指地(发出声响)。”“”是一个生僻字,一般工具书不收这个字条。翻查《新华词典》,“”有两种读音;读“kng”,意为“药石”;读“hng”,意为“象声词”。很明显,在课文中“石空”应读“hng”音,不知教材中为什么一直注音读“ksng”。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何可胜道”一句,课文注释中对“胜”字注音为“shsng”。高一册教材中第六单元后的知识短文《掌握和使用工…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六·三制语文教材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占教材三分之一的文言文篇目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文精当,符合初中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的是:在选文的注释及讲解方面(包括人教版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部分篇目存在着失误及值得商榷之处,现将其一一列出,以求证于大方之家。一、失误之处1.第五册《诗五首·己亥杂诗》145页注⑦中说:“‘己亥杂诗’共350首。”这一注释首先与《教师教学用书》(简称《教》,下同)上的课文说明不符。《教》中的课文说明引龚自珍《与吴虹生书》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