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题目 O是平面内一点,A、B、C、D是平面内与O不共线的三个点,点P是BC的中点且使等式λ(^→AB/|^→AB|+^→AC/|^→AC|)+^→OA=^→OP成立,则△ABC是( )  相似文献   

2.
题目 已知椭圆x^2/3+y^2/2=1,点F是椭圆的右焦点,过F的直线l交椭圆于A,B两点,交椭圆的右准线于C,若^→AC=λ^→BC,其中λ〉1,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3.
三角形面积比的一个定理及其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问题的发现 题目已知P,Q为△ABC所在平面上的两点,且满足→AP=7/20→AB+1/3→AC,  相似文献   

4.
在△ABC中,A1,B1,C1分别是直线BC,CA,AB上的点,且满足^→AC1=λ^→C1B,^→BA1=μ^→A1C,^→CB1=γ^→B1A,其中,λ,μ,γ均不为-1.  相似文献   

5.
问题一、与三角形“四心”相关的向量问题 例1已知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OP=→OA+λ(→AB/→|AB|+→AC/|→AC|)λ,  相似文献   

6.
性质 若P是△ABC内部一点,λi∈R^*(i=1,2,3),且λ1^→PA+λ2^→PB+λ3^→PC=^→0,则S△BPC:S△CPB:S△APB=λ1:λ2:λ3.  相似文献   

7.
P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存在唯一有序实数对λ1,λ2,使得:→AP=λ1→AB λ2→AC.得:→AP=λ1 →AB λ2 →AC.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向量的数量积与抛物线的焦点弦及焦点三角形面积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两个新定理:定理1,若|AB|是过抛物线y^2=2px(p〉0)焦点F的弦长,且^→BF-^→FA=λ,则|AB|=2λ/p;定理2,若AB是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弦,O为坐标原点,且^→BF-^→FA=λ,则SΔOAB=P/2√λ.  相似文献   

9.
题目阅读材料:如图1(1),△ABC中,AB=AC,P为底边BC上任意一点,点P到两腰的距离分别为r_1、r_2,腰上的高为h,连结AP,则S_(△ABP)+S_(△ACP)=S_(△ABC).即1/2AB·r_1+1/2AC·r_2=1/2AB·h.所以r_1+r_2=h(定值).  相似文献   

10.
问题(2003年江苏高考卷第5题)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OP→=LA→+λ&;#183;(AB→/|AB→|+AC→/|AC→|,λ∈[0,+∞),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全国高考辽宁卷理科第20题是:已知椭圆x^2/a^2+y^2+b^2=1(a〉b〉0)的右焦点为F,经过F作斜率为√3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不同两点A,B,已知^→FA=-2^→FB.(1)求椭圆离心率;(2)若|AB|=15/4,求椭圆方程.  相似文献   

12.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平面向量的重要内容,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平面几何等章节有密切联系.在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是8个C级要求之一,难度比较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数量积的求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定义法 [例1](2008年湖南卷)如图1所示,在△ABC中,AB=3,AC=2,BC=√10,则→AB·→AC= 分析:→AB,→AC的模已知,重点是求出→AB与→AC的夹角. 解:在△ABC中,∵AB=3,AC=2,BC=√10,∴由余弦定理得cos∠BAC=9+4-10/2×3×2=1/4,∴→AB·→AC=| →AB| |→AC| cos∠BAC=3× 2×1/4=3/2.  相似文献   

13.
杨学枝 《中学教研》2014,(11):43-44
本文给出一个三角形所在平面上一点的向量式,并说明其应用.定理 在△ABC中,设点D,E,F分别在边BC,CA,AB所在的直线上(不与点A,日,C重合),λ,u,v ∈R(其中λ,u,v≠0,λ+u+v≠0),且→BD→DC=v/u,→CE→EA=λ/v,→AF→FB=u/λ,直线AD,BE,CF交于点P,则λ→PA+u→PB+v→PC=0.  相似文献   

14.
待定系数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常用解题方法.大家对此都很熟悉,但是对于待定系数法在向量问题中的应用却显得比较生疏.下面举例予以说明.【例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e1、e2不共线,如果AB=2e1 e2,AC=2e1 8e2AD=3e1-3e2,求证:A、B、C、D共面.分析:根据共面向量定理,若存在实数λu使得AB=λAC uAD成立,则易证得结论.证明:若存在实数λ,u使得AB=λAC uAD则e1 e2=λ(2e1 8e2) u(3e1-3e2)=(2λ 3u)e1 (8λ-3u)e2∵两个非零向量e1、e2不共线∴2λ 3u=18λ-3u=1,解得:λ=u=15故∴AB=15AC 15AD,向量AB、ACAD共面,从而A、B、C、D四点共面.图1…  相似文献   

15.
性质 设^→OA,^→OB不共线,若A、P、B三点共线,则^→OP=λ^→OA+μ^→OB=1(λ,μ∈R). 证明 因为A、P、B三点共线,所以  相似文献   

16.
题目:已知。为三角形ABC的外心,AB=c,AC=b,∠LBAC=120°,若→AO=→xAB+→yAC,则x+y,的最小值为___.解析1:如图1,过0点作OF平行AC、OG平行于AB分别交AB、AC于F、G,过0作OD垂直于AC、作OE垂直于AB,垂足分别为D、E.  相似文献   

17.
笔者见过以下几个有趣的题: 1.(2004年全国高考题)O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动点P满足↑→OP=↑→OA+λ(↑→AB/|↑→AB1|+↑→AC/|↑→AC1|)(λ∈0,+∞)则点P的轨迹必过△ABC的(B).  相似文献   

18.
结论1 设^→OA,^→OB不共线,点P在过A,B两点的直线上的充要条件是^→OP=α^→OA+β^→OB,其中,α,β∈R,且α+β=1.  相似文献   

19.
彭翕成 《数学教学》2014,(11):32-35
向量形式的定比分点公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如图1,已知→AP=λ→PB,则→OP=(→OA+λ→OB)/(1+λ).使用时要注意公式的特点:P、A、B三点共线,→OP、→OA、→OB三向量共起点,且→前的系数等于→OA、→OB前系数之和,所以更多时候是使用(1+λ)→OP=→OA+λ→OB这个式子,省去分式之繁.  相似文献   

20.
景海燕 《新高考》2007,(Z1):48-51
向量具有代数与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故它是联系多项知识的“桥梁”,是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数学高考重视能力立意,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处设计试题,因此解析几何与平面向量的融合交汇是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复习解析几何时应适时地融入平面向量的基础知识,渗透平面向量的基本方法.知识回顾1.|AB|→线段AB的长.注意:AB2=|AB|2.2.AB=λBC→点A、B、C共线(λ>0、λ=0、λ<0时,A、B、C三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3.OC=λ1OA λ2OB且λ1 λ2=1→点A、B、C共线.4.AB.BC=0→AB⊥BC.5.∠ABC为钝角→BA.BC<0(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