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许多记者的新闻写作实践早已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篇新闻能不能吸引读者,取决于这篇新闻写得是否生动活泼,其中有许多制约因素,比如,文章的思想内容是  相似文献   

2.
新闻科学,既有基础理论的“学”,又有应用理论、操作方法的“术”。本文拟就新闻写作的贴近术谈点看法。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近年来各新闻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都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苦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报道能以重要、深刻、新鲜的内涵,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像人民日报这样高层次的党报,一方面也在不断改革新闻写作和版面面孔,力图以新颖的新闻、生动活泼的版面语言与群众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又在专刊、专版上花大力气以使稿件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适应不同读者口味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近年来各新闻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都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报道能以重要、深刻、新鲜的内涵,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像人民日报这样高层次的党报,一方面也在不断改革新闻写作和版面面孔,力图以新颖的新闻、生动活泼的版面语言与群众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又在专刊、专版上花大力气以使稿件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适应不同读者口味的需要。时下,追求贴近、探索贴近、崇尚贴近,已成了新闻写作和读者品评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贴近,这既是社…  相似文献   

4.
开展“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以来,许多记者在改革和改进新闻写作上有了明显进步。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能适应“现场短新闻”的高度凝练、掷地有声的要求。语言是记者采写好“现场短新闻”的一个基本功。好的语言要有性格光辉有经验的记者,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走捷径,拾人牙慧,而是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获得二等奖的现场短新闻:《江泽民等节日慰问在岗职工》,运用同期声现场对话,其语言就很有特色: 总书记:广播员就坐在这儿?  相似文献   

5.
二、语言录入范畴。没有合适的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建筑师也难以造出巧夺天工的房子;没有鲜活的语言材料,再高明的记者也写不出生动形象的新闻。语言文字是新闻的建筑材料,鲜活的语言材料,是鲜活新闻的写作基础。一个合格的记者,不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而且要具备记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语言录入范畴,从总体上讲,要录入那些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语言,最能表现新闻观点的语言.最能表现生活气息的语言.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色的语言。1、生动的群众语言。秤要有准星,人要有良心。一听这话,就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就是群众语言的…  相似文献   

6.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7.
幽默,是指用风趣的语言,表达含意深刻的内容。在新闻写作表达形式的不断创新中,幽默语言、幽默风格的运用,已成为新闻写作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新闻写作中幽默的运用,并不能提升新闻的价值,但是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巧用幽默手法,可以使新闻写得更生动活泼,从而增强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新闻有效传播的效果。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文字:有人问爱因斯坦教授:“听说你的相对论,全世界只有十几个人能懂,真的吗?”“真的。”科学家回答说。“不过,您是十几个人中间的一个”。“别开玩笑了,教授!”“我没有开玩笑。假如您同一个漂亮姑娘…  相似文献   

8.
周静 《新闻窗》2009,(2):38-39
如今,新闻界的同仁们一直在尝试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打破常规公式和一定新闻格式的写作风气。突破了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之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渐渐随之改变了。一篇篇角度新颖、语言生动的“散文笔法”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就散文式新闻而言,  相似文献   

9.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 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  相似文献   

10.
三、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的几点思考(一) 从采写角度加以改进,提高可读性。美国一位科技编辑说:“科技新闻写作是一种翻译艺术。”掌握好这门“翻译”艺术,才能做到通俗有趣,这是可读性的起码要求。但要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新闻也并非易事。首先要把那些抽象、怪僻、难懂的专业术语化难为易,化深为浅,要有把行话术语“翻译”成大众语言的能力。这种翻译工作一进入采访就已开始,方法是向采访对象——专家们请教,请他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表达“专业术语”。解释学术理论和技术名词。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更要多方面请教。采访什么学科就学习什么知识。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虚心求教,不要怕人家说你知识面窄,更不能不懂装懂。记者一定要先把素材“消化”搞懂,然后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新闻精品,就是写法不拘一格,灵活生动,突破惯用模式,语言精练,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使自己写出的稿件达到这些要求呢?除了别的因素,深入采访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著名新闻者前辈陆极说:“深入采访是写作的成功之母。”这话不但是老记者陆额采写经验的总结,也是名记者和通讯员的成功之路。记者、通讯员的每一篇获奖稿件,或者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稿件,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采访。本人几篇比较成功的稿件的写作,正是深入扎实采访的结果。199o年11月中旬,我从一份简报上…  相似文献   

12.
“视觉新闻”一词是从日文借用来的,原指电视、新闻影片等视觉传播工具,这里转义指一种形象、立体、有典型细节和生动画面的新闻写作风格,即熔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于一炉的新闻写作风格。这种“视觉新闻”在美、英、法和日本等国已经兴旺起来了。它是电视普及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字记者之间彼此竞争的产物。学会写视觉新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新的任务,也是文字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具体说来,视觉新闻的写作技巧都有哪些呢?从我国新闻界新闻写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无冕之王”一般是人民群众对新闻记者的一种尊称,是社会对新闻职业的一种赞誉。对此荣誉,记者应该谦虚谨慎,不能自冠其名,然而对一种概念,每人可以有各自的理解。笔者认为,在纯新闻写作思维的境界内,记者可以谦称“无冕之王”、堪称“无冕之王”、敢称“无冕之王”。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许多记的新闻写作实践早已印证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新闻采访比作一个舞台,广播记者既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也应是台上的“导演”。这是因为广播新闻具有原声再现的独特优势,它要求广播记者适时转变角色,开动脑筋,“导演”出一幕幕生动活泼的广播“活话剧”。广播记者扮演“导演”角色的必要性与报纸、电视新闻相比较,广播新闻有两大优势:一个是传播速度快,再一个就是能够用音响去感染听众。失去了这两个优势,广播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广播音响包括记者的口播、采访对象的语言、环境音响、情绪型音响等。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如今我们的广播新闻更加注重让新闻中的人物、环境说话,这样…  相似文献   

16.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在新闻作品中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评委,我阅读了一部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稿件,这些总结新闻采写的心得体会,都是来自各地报纸的新闻记者和业余作者之手,文章比较短,内容生动活泼,读起来朴实亲切。在采访第一线上有那么多的记者,重视采访心得体会的总结这是很可贵的。可见《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举办的这次征文,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成功的。从记者们写自己采访中“一得”的内容来看,写得比较好的,可以说是善于总结,写得不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新闻写作不限于“倒金字塔”式的写法,涌现一批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生动活泼、引人喜爱的散文式的新闻——散文式的结构、散文式的语言、散文式的韵味,既满足了读者的“新闻欲”,又勾起读者的“欣赏欲”。其写法概括起来有: 情景交融。新闻的影响和作用,不是靠空洞、干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缺乏情感的新闻,是难以打动人心的。抒情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共鸣。鲁迅说:“能爱能憎才能文。”因此,记者的感情抒发对于写好新闻作品是很重要的。如情景交融的作品,用形象化的手段再现新闻事件的发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如《东方风来满眼春》中的一段: “当小平同志离开旋转餐厅下到一楼大厅时,大厅的音乐喷泉,随着优美的乐曲,喷出图案多变  相似文献   

19.
学习语言,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需要下苦功夫。根据一些有经验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的体会,根本途径大致有三: 1、学习群众“刚健、清新”的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朴素、形象、生动活泼的。所以,毛泽东同志把向群众学习语言放在语言学习的第一条,指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反对党八股》)鲁迅称大众语言是:“刚健、清新”的语言。普希金认为,倾听人民的语言,可以学到许多杂志上找不到的东西。契訶夫要求作家常坐三等车厢,去直接听听群众的语言。让我们来比较两种语言,加深理解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吧。下面是一段记者与模范饲养  相似文献   

20.
试析报纸记者的网络素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军 《新闻记者》2006,(6):22-24
网络时代的记者素质记者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格里高利·法弗里在担任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主席时说:记者是“一群热爱语言,一直精益求精、心怀敬畏地使用它的人,他们吃苦耐劳,并随时准备被闹钟叫醒。”在网络时代,对每一位记者的要求更高。美联社录用新记者时,既要求候选人有可靠的新闻写作本领,也将其个人网页作为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