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鲁迅小说善于从酒店的柜台和茶馆的桌面上以及特殊的社会场景,来透视这个社会的保守、愚顿、麻木和奴从的国民心态,写尽“病态”和“不幸”的社会世相。本文主要以中学教材中鲁迅小说为例,探赜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悲剧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1933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他做小说的动机。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里,鲁迅表达了对传统文学“污浊之平和”的厌弃,认为小说应以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为主体,旨在以文学作为“改革社会的器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从朴素的唯物论出发,我国传统艺术是很讲究艺术辩证法的。书法的疏密、繁简,图画的浓淡、虚实,戏曲的平奇、形神等等,无一不有着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鲁迅不但对辩证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湛的研究,而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从而更增加了他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全面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辩证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艺术辩证法在鲁迅小说中的运用略举数例,以见一斑。一、“画眼睛”和“画灵魂”画眼睛,就是中国传统画法中的画龙点睛。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东晋画家顾恺之,都曾有过画眼睛的故事。张僧繇“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云‘点之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则二龙飞去。未点睛者如故。”顾恺之主张绘画“以形写神”,尤其注重画人“点睛”。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厥少,于  相似文献   

4.
鲁迅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冷峻的现实主义精神旨在清醒而真实地挖掘老中国病态的“国民的魂灵”;开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拓展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功能,有力地刻划出小说人物“灵魂的深”;艺术形式的创新聚集了小说现代化的各种主要特征,表现了与世界文学潮流相汇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富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不仅为文学殿堂塑造了一系列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而且以其高妙的“画眼睛”和“勾灵魂”等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鲁迅小说中的每个细节都有着独到的匠心,他常以白描手法,涉笔于“手”,创构出一幅幅令人深思的画面,充分体现了丰满而又洗炼,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的艺术风格。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小说,有多篇直接写到“手”,有的甚至用了“繁笔”,这些笔墨都是小说的重要细节,有着深广的意蕴,闪射出令人瞩目的艺术光彩,是典型的妙“手”生花。一、凸现人物肖像《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位“顶着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小英雄,英俊可爱,但中年闰土则是一位遭受过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周郦红 《中学文科》2009,(18):15-16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灵魂”往往具有更多的典型意义,能观照出更多的世态人生,即使是太平盛世之中,这样的“灵魂”也同样具有现实的意义,成为我们认识社会、自我以及各种现实人生的镜子。“孔乙己”,那是一面怎样的“镜子”呢?社会既是“病态”的,人的灵魂就未必正常,病态社会所孕育的不正常的灵魂其所主宰的命运当然属于“不幸”的。能折射出这样的灵魂的“镜子”——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当然也不是平面的,它是一面多棱镜,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态去感悟,都会找到不同的自我的影子。  相似文献   

9.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他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古人有“作画形易而神难”之说,“神似”是比“形似”更高的艺术追求。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相似文献   

10.
一鲁迅先生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时,一再谈到他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为了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其实,论者早有指出,不仅《阿Q正传》,而且鲁迅小说的主要和多数篇章,都曾以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采用了同样的“画魂灵”的艺术手段,并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茅盾作于1927年的《鲁迅论》中就说过,鲁迅小说,描出了“‘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担子”,它使人读了“不能不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小说既是一种时间艺术,也是一种空间艺术,但我们往往在注意到这一方面时相对忽略了另一方面。鲁迅是一个空间主义者,他不太注重时间、变化,他关注的是指向"现在"的空间,这就是鲁迅的时空观。在这种时空观的指引下,以展现我们人类身上某些固有的或相对稳定的精神现象为旨归的鲁迅小说重视的是对空间的选择和运用,时间则被相对忽略。因此,在鲁迅小说中,空间具有远较时间重要得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悬疑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意境式结尾和对话式结尾。其美学价值极高,具有空灵美、意境美和神秘美。沈从文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尾方式,不仅类型多、富于变化,而且独具特色、别具魅力。在结尾艺术上,他可以和鲁迅、莫泊桑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相媲美;而在结尾之美上,则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创作再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风貌人情以及乡土百姓的生存状态。从小说文本入手.探寻鲁迅小说世界里乡土社会中的权威——封建迷信、官和长老,着重分析此三类权威在小说里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颇具文学及社会意义和价值,可以从鲁迅小说对明清小说思想及艺术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鲁迅对明清小说的学术研究以及鲁迅运用明清小说作为资源在其杂文中做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几个方面切入研究。但就研究总体状态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多为较直观的感受;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难以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以来,这一研究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纵深迈进。  相似文献   

15.
鲁迅及其追随者奠定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批判性和乡土性这两大基本特征 ,因此文化批判与乡土文化的展示是 2 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构建的主要方式。在 30年代 ,文化批判仍是 3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构建的主要资源 ,“乡土情结”也是浇筑乡村小说文化内涵的活水。进入 40年代之后 ,侵略者的血腥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使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审视呈现出向“五四”乡村小说“回归”的趋势 ,而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使解放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显现出独特的格调。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塑造出大量与封建传统道德和伦理纲常格格不入的"离经叛道"者。本文就明清小说中"离经叛道"者的形象进行初步探析,并从社会及作者自身两方面对其形成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李洱小说在思想上蕴含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形式上又充满了先锋气质。他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分子身上,还关心农民等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了当代人性的异化;同时,李洱小说的艺术特色也让人眼前一亮,在叙事、修辞上都独具特点,是一位非常值得研究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前期小说的独异性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此期创作中“率真”的审美追求。“率真”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对题材的择取与处理、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景物的摹写以及创作方法的运作上。它是主体自身化心理结构与客观社会化环境及外国化思潮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率真”的审美追求既使郁达夫前期小说获得了特殊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对人性的刻划达到了较高的深度,从而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刘庆邦来自民间,关注民间底层人民生存的尴尬、人性的裂变,创作了大量底层叙事小说。刘庆邦的小说坚持民间叙事立场,直面底层社会真实,贴近底层人物灵魂,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