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那”系外来语,在古代,印度、希腊和罗马人称中国为Cina Thin、Sinae等,后在佛教经籍中译为“支那”、“至那”或“脂那”等,近代日本曾称中国为“支那”。他们所以称中国为“支那”,或以为“支那”是“秦”字的对音,秦代表中国。  相似文献   

2.
一、英国在印度的侵略据点《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讲到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时说:“英国在亚洲集中力量侵略印度,以马得拉斯和加尔各答为殖民侵略据点.”(第23页)此说有误.与课本配套编印的《世界近代现代史地图册》第4页“英法对印度的侵略”图,在右下角的图例中,标有“——” 符号的地点为“英国主要侵略据点”.在此幅地图中,除东部沿海  相似文献   

3.
国人改编历史教科书 应该承认,作为历史教材乃至史学著作,《支那通史》和《中等东洋史》(汉文《东洋史要》)的学术水平都是相当高的,但将其原版引人或翻译而作为中国人学习中国史的教材则问题多多。首先,中国人学习自己祖国的历史,却用日本人编写的中国史教材,中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脸面何放?其次,以《支那通史》和《东洋史要》作我国学校的中国史教材的书名也不妥。那珂通世也说了:“支那”是外国人对中国的“他称”,而非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自称。而且日本人以“支那”称中国,明治维新以后已有轻视、蔑视之意。  相似文献   

4.
学习近现代史经常会遇到“印度支那”一词。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侵占“印度支那”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1954年日内瓦会议第二阶段讨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那么,“印度支那”指哪些地方?为什么叫“印度支那”?  相似文献   

5.
近代外国人一度将中国称为“支那”.其称谓来源在国内文史界一直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认为“支那”一词起源于古印度对“秦”的梵文译音,指代秦汉时期的中国。而即将出版的《中国三峡文化史》则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披  相似文献   

6.
词语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常常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留有历史变迁的痕迹。“支那”一词的称呼也是一样。据考证,“支那”原是“Cina”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佛经中。梵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  相似文献   

7.
林福秦 《历史学习》2006,(10):43-43
在现行教材人教版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经常出现“东洋”、“西洋”、“南洋”和“北洋”这样一些历史地理概念,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它们的含义及所指范围不甚清楚。本文对此加以简释,帮助学生理解。东洋:(1)元、明以今南海东部(约自东经110°以东)及其附近诸岛(今加里曼丹岛及菲律宾群岛等)为东洋。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统一国家,在沦为殖民地时期,它们也同属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帝国。直到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时,巴基斯坦才脱离印度,成为独立国家。1971年12月16日,东巴基斯坦又脱离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国。关于印巴分治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认为是英国殖民者为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在印度各  相似文献   

9.
<正> 印度在古代和中世纪就已经有以“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闻名的培训师资的方式,但真正有组织的师资培训则始于近代。尤其是经过独立后几十年的发展,印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师范教育系统。当然,印度师范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并正努力加以解决,上述几个方面正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一、师范教育的历史发展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一般以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为起点,而印度在1947年的独立则标志着新时期的开始。这里撇开印度早期的师资培训不论,  相似文献   

10.
变化之一:中国的邻国减少一国锡金作为一个国家名称从2005年出版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消失了,而成为印度的一个邦名。也就是说,与我国毗邻的国家从15个变为14个。锡金古称哲孟雄。公元7世纪曾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9世纪成为独立部落。17世纪锡金王国建立,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世袭君主国家。1887年,英国强占锡金,并派驻专员。1890年,锡金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47年,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继续往锡金派驻专员。随后,受印度支持的锡金国家大会党发起“不合作运动”,要求国王进行改革,但遭锡金王族的强烈反对。1949年6月初,印度…  相似文献   

11.
印巴两国的积怨可以追溯到1947年。历史上印巴两国曾为一个国家——印度。印度曾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4日,南亚次大陆人民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终于迫使英殖民者结束了对印度长达195年的殖民统治。就在自由即将降临的时候,英殖民者却炮制了一个残酷分割印度的“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新任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用"支那"一词蔑称中国后,又辩解说不知"支那"的起源.而他在1996年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曾说,"世界上一般称贵国为中国,但我则称其为‘支那',听说不可以称‘支那',原因是这两个汉字不太好的缘故."可见石原是不诚实的,他称中国为"支那"是别有用心的.今天发表此文,说明"支那"一词的含意及其历史演变,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3.
印度尼西亚是我们的鄰邦,自远古以来,中、印两国就发生了接触。考古学家赫尔德粦认为,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四方形石斧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是从中国南部沿印度支那、马来半岛而传入印度尼西亚的。印度尼西亚的青铜工具和铁工具也是和中国文化有关的。卡连弗尔斯在“雅加达博物馆史前展览室说明书”上写道:“公元前数世纪,制造青铜工具的技术,从中国南部(尤其是云南)和印度支那传入印度  相似文献   

14.
亚东口岸是近代中国西藏最重要的进出口口岸之一,尤其与英属印度的贸易关系最为密切。自《中英会议藏印续约》开放亚东口岸后,英印资本的势力逐渐向西藏渗入,其进出口贸易情况大体可分为羊毛、食盐出口与茶叶进口。1874年至1947年的数十年间,英印资本主导下的亚东口岸进出口贸易对近代西藏地方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一、唐宋变革说的最初提出今日海内外中国史研究者耳熟能详的"唐宋变革说"(欧美学界称之为"内藤假说"——NaitōHypothesis),本为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中国历史分期体系中最具独创性,甚至堪称内藤史学标识的"宋以后近世说"。1922年内藤公开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历史与地理》9-5),通常被认为是此说之最初提出。但该文实节选自此前内藤在京都大学连续讲授多次的"支那近代史"课程讲义。1947年该  相似文献   

16.
柬埔寨王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南部,是我国的亲近邻邦之一。自汉代起,我国古籍就有关于柬埔寨的记载,其后历代,史书不绝。最初,称柬埔寨为“扶南”,以后又称为“真腊”、“高棉”等,到明万历年间,才正式译称柬埔寨。中国和柬埔寨两国人民的友  相似文献   

17.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8.
印度前任总理拉吉夫·甘地在1985年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指出,政府正在积极考虑在教育改革中实施学位与职位相分离的措施。1986年,印度政府在其公布的《国家教育政策》中专列“学位与职位相分离”一项内容,规定要“在一些经过选择的领域中开始实行学位与职位相分离”。印度的学位与职位相分离这一措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印度具有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堪称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仅次于美国和苏联而为世界第三的高等教育和科技人员队伍。印度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始于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印度的大学在1946-1947年度仅为18所,至1984-1985年度上升到135所;同期各类学院数分别为636所和5000所;高校入学人数,1946-1947年度为22.5万人,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66页:“1947年,美国又倡议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底关贸总协定何时成立?据《教学参考书》第150~151页及大学教材得悉事情的经过:1947年4~10月,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筹委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成立国际贸易组织的决议及《联合国际贸易组织宪章》,1947年11月在古巴的哈瓦那举行了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但国际贸易组织未获得多数国家的赞同,夭折了。1948年10月30日,筹委会第二次会议召开,美国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至此关…  相似文献   

20.
编辑先生: 贵报三月三十日刊载了一篇《“支那”出自于何方”》的文章。其文云:外国称呼中国流传最广的当数“支那”。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及当代的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支那”来称呼中国。真是这样的吗? 世界的文明古国与中国的实质交往始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也就是在那时,中国实现了最初的统一。各国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秦”(CHIN)的谐音来称呼中国,这是被公认的事实。如英语中的“China”和梵文中的“Cina”等等。中国是一个使用汉字的国家,“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