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基本不进口货物,所以东印度公司要用银子换茶叶和丝绸,中国因此进口很多银子。可英国的银子从哪里来呢?中美洲国家盛产白银!英国先将本国产品运到非洲,再贩黑人到中美,获得白银。美国独立战争后,银路受挫,东印度公司就从英国装上制造品,运到印度卖掉,再装上印度盛产的鸦片,运到广东,换成茶叶、丝绸。鸦片解决了跨国贸易的支付问题,但它赚的却是“坏钱”。[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詹幼鹏 《知识窗》2006,(9):36-37
1773年,英国政府给予英属东印度公司鸦片专卖权。1793年,又给东印度公司制造鸦片的特权。自1800年起,鸦片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已达到惊人的程度。据不完全统计,在19世纪最初的20年中,英国每年平均从印度向中国输入鸦片4000余箱(每箱50~60公斤),到了三十年代大量增加。1839年,从东印度公司输入的鸦片已经激增到35500箱,占当时英国输入货物总值的二分之一以上。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中叶,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大量鸦片输入中国,致使烟祸蔓延,民不聊生。而大量黄金白银却像水一样哗哗外流。160年前,广东虎门,1000多箱鸦片被倒进化烟池,林则徐发出了“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誓言。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展开了规模浩大的  相似文献   

4.
虎门销烟 来到虎门,眺望黄埔港,我仿佛看到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场景。他们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后来,英国人发现,从事毒品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白花花的银子流向了英国,换来的却是中国人病恹恹的身躯。当清政府委任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声音,它在抽泣。  相似文献   

5.
一谈起鸦片战争,许多中国人会义愤填膺,清朝中后期,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贩卖到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身体受到伤害,英国还发动了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史。然而,鸦片战争的起因真的只是英国人"脑子坏透了"吗?其实,鸦片战争前中英之间的贸易战,给我们提供了战争起因的一种经济视角。棉花本来是主打商品  相似文献   

6.
自古至今,世界上最失衡的贸易发生在中国的明朝。欧洲人为了习惯性:地消费中国的瓷器、丝绸、漆器、茶以及精美的掐丝法郎制品,不断扩张美洲殖民地的白银产量,并将其获得的一半白银辗转贩运到中国。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茶做药的。古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另据考古工作者从茶树化石中的发现,强有力地证明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茶叶、栽种茶叶的。到秦汉时期,已开始以茶作为饮料,到了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茶叶的加工、品饮才形成系统理论,上升为“中国茶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茶文化影响深远,英国最早向中国进口茶叶,俄国的茶叶也是中国人去种植的,日本的“茶道”也是从中国输入的。  相似文献   

8.
以中日茶叶贸易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对茶叶实施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认为日本频繁提高茶叶进口标准,对茶叶实施技术贸易壁垒致使我国对日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上有着明显的下降以及茶叶出口价格上涨,也使得我国茶叶在日本茶叶进口比重中有所下降,可以通过认真实施茶叶农残留标准体系、提高中国茶叶的深加工能力、提高茶叶附加值,构建茶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等措施来推动中国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家茶叶出口。  相似文献   

9.
陈春全 《科学中国》2007,(11):54-57
在印度北部地区,独特的平原、河谷、山地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从19世纪开始,当地人民便开始大面积栽种茶树.就在这茫茫茶山之中居住着世界上最小、最珍稀的猪--微型猪.根据记载,微型猪的成年个体长约35厘米,高约20厘米,体重不超过10公斤.由于数量稀少,加之其天性谨慎,所以很少被人们发现.直到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为了勘测印度所蕴藏的矿产资源时才偶然被发现.  相似文献   

10.
《深圳特区科技》2009,(9):46-49
明朝,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都通过贸易顺差流入中国,最终酿成全球十七世纪危机!那次危机过后,在康乾盛世,中国又进一步通过贸易顺差囤积白银!这些白银后来去了哪里?变成了战争赔款!当年的英国,同样是贸易顺差,却利用其带来的货币,快速壮大经济及军事实力;  相似文献   

11.
清远 《今日科苑》2008,(11):66-67
人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方的人总是打上环境的烙印。浙江省湖州市因盛产丝绸、茶叶、毛笔而享誉天下,湖州人的性情正像丝绸一样细腻,像毛笔一样柔润,像茶一样让人回味悠长。当记者来到湖州,采访湖州市老科协时,却提笔忘字,大脑一片空白了。因为他们的精神早已深入骨髓,融化到日常生活的琐碎当中了。正当记者一筹莫展的时候,偶然的机会在他们的办公室中发现了一本工作日记。笔者如获至宝,有什么比这还能更反映一个人、一个单位呢?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绿色产品开发情况不容乐观。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的茶叶过去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由于担心中国出口的茶叶上残留了大量农药和重金属,中国的茶叶出口在过去两年下降了37%,尽管中国茶叶的价格比斯里兰卡茶叶价格低60%,比印度的茶叶价格低40%。  相似文献   

13.
全球贸易隐含碳净流动网络构建及社团发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姜文磊  唐志鹏 《资源科学》2020,42(6):1027-1039
采用Eora数据库和MRIO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2000年与2015年189个国家(地区)的国(区)内需求隐含碳排放量、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和进口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球贸易隐含碳净流动网络,基于网络视角对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动及社团划分问题进行全局分析,揭示不同国家(地区)在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动网络中的地位及关系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贸易隐含碳净流出是中国、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关键原因之一,隐含碳净进口则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下降贡献了重要力量;②虽然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隐含碳净进口总量趋于下降,但是从中国、印度等主要隐含碳净进口地流入的隐含碳排放量却一直在增长,净进口来源地呈现集中趋势;③2000年与2015年全球隐含碳净流动网络均包含4个主要社团,社团核心由中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转变为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社团核心地位加强,主导的社团规模不断扩大,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社团辐射能力则有所减弱。由于处于同一社团的各贸易国(地区)的隐含碳流动更为密切,因此,社团内部成员国可作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支持对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时报》2009年10月10日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国:没有名牌的茶叶大国》。据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国茶叶品牌都难以与国外竞争者抗衡;即使在中国,联合利华立顿(Lipton)品牌的市场份额也高出仅次于它的本土竞争对手三倍之多,以至于“中国7万家茶场抵不上一个‘立顿’茶”的说法在媒体中不胫而走。更有甚者,此文还声称中国茶叶行业工业化程度远低于肯尼亚和印度等经济明显落后的国家,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售价也低于印度、  相似文献   

15.
周瑞珍 《知识窗》2004,(5):36-37
"绿色鸦片"让明星上瘾 许多人都说高尔夫球是"绿色鸦片",一接触便会上瘾,再大牌的明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正>People Per Hour的调查显示,印度和中国已经成为英国自由职业者收入的主要来源。事实上,向中国和印度外包市场出售技能的英国自由职业者数量增长234%。英国自由职业者的服务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17.
印度盛产猴子,其中的一种名叫恒河猴.它在这个国度很有背景,非常吃得开.究其原因,在于印度教的大神之一"哈奴曼"就是一只恒河猴.现在,差不多所有的人家都供奉着猴神像.正因为如此,印度人敬畏猴子,经常主动地给它们喂食.  相似文献   

18.
供应信息     
《中国科技信息》2003,(22):55-57
1供应信息:供应进口阀门 发布日期:2003—11—6 详细内容: 本公司专业经销各类进口阀门等其他进口控制阀。所代理的品牌有:英国(斯派莎克)、德国(阿锐)、英国(诺冠)等。欢迎各界前来垂询,本公司将提供优质的服务及优惠的价格! 公司名称:上海市肯盛实业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9.
中印咨询业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高科技的进步,咨询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了.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咨询业连续5年以两位数的高速度增长[1],不仅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亚太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咨询业发展也相当快,其中印度尤为突出.印度是中国的近邻,国情与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印度曾长期为英国殖民统治,中国也一度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它滋养了茶叶,孕育了茶文化,还把茶叶传到西方,让西方的土地也散发着茶香。茶叶的到来使英国成为另一个茶文化气息浓厚的国家,英国人的生活因茶叶而发生了改变,茶成为中英两国共同的标志性特征,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本文就英国女性与英国茶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女性在英国茶文化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和茶文化的发展对英国女性的生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