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猪血清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组间质细胞增生,以贮脂细胞增生最明显,免疫组化染色证明,贮脂细胞的胞质内充满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颗粒。实验提示,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贮脂细胞功能最活跃。  相似文献   

2.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类促纤维化的因子,被公认为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且可以导致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最重要的细胞因子。本文收集国内外TGF-β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TGF-β的结构、生理效应与信号转导、促进肝纤维化形成的机制及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有效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肝纤维化的特征是活化的肝星状细胞(a HSC)过度产生细胞外基质。尽管已证实M2巨噬细胞能促进HSC活化,但所涉及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在此,我们提出参与巨噬细胞极化的维生素D受体(VDR)可能通过改变巨噬细胞外泌体的功能来调节巨噬细胞和HSC之间的通信。本研究证实,激动VDR可以抑制M2巨噬细胞对HSC活化的促进作用。源自M2巨噬细胞的外泌体可以促进HSC活化,同时激动VDR改变了M2外泌体中的蛋白质组分并逆转其激活HSC的作用。平滑肌细胞相关蛋白5(SMAP-5)被发现是M2巨噬细胞外泌体促进HSC活化的关键效应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HSC的自噬通量。基于这些结果表明,VDR激动剂和巨噬细胞外泌体分泌抑制剂的联合治疗可获得更加优异的抗肝纤维化效果。本研究旨在阐明VDR和巨噬细胞在HSC激活中的关联,其结果有助于对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理解,并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方剂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肝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给大鼠腹腔注射猪血清,制备肝纤维化模型,以低剂量、高剂量中药复方颗粒治疗,测定治疗前后的ALT、A、G、A/G和PT,结合肝组织切片及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判断疗效.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LT显著升高(P<0.001),A/G比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P<0.0005);肝纤维化明显;胶原纤维密度、巨噬细胞和储脂细胞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组一般状态良好,高、低剂量治疗组ALT(0.01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对血吸虫肝纤维化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应用鼠日本血吸虫病模型,第7周用吡喹酮杀虫后喂以中药制剂,分别于用药不同阶段对肝组织相应变化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感染血吸虫后,光镜下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与胶原纤维分布明显。经中药制剂治疗后,肝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电镜观察感染未治疗组贮脂细胞、枯否氏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分布广泛。经中药制剂治疗组,上述细胞及胶原纤维相应减少。结论:中药制剂可以减轻病变程度,抑制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α-干扰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α-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对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及抗肝纤维化的远期效果四个方面的问题,说明α-干扰素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芪蚣抗纤方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用芪蚣抗纤方(QF)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结构变化的观察,进一步阐明QF抗免疫性肝纤维化机理.方法: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法持续8周诱导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然后应用QF灌胃治疗四周,第十二周起,分批处死动物,取肝组织,常规制备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并对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胶原纤维特殊染色(Mallory)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QF高低剂量治疗组较模型组肝细胞损伤都有不同程度好转,胶原纤维明显减少.结论:QF可能有保护和修复受损的肝细胞,抑制胶原纤维的形成,具有抗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许多慢性肝病发展到终末阶段形成肝纤维化进而转变成肝硬化,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体缺乏、免疫排斥和治疗费用昂贵等诸多缺陷,这种疗法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途径。近些年细胞治疗研究火热,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来源广泛、可定向迁移和多向分化的治疗载体,在肝纤维化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现状进行归纳,并对其可行性、局限性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复肝春6号(Fuganchun 6,FGC-6)诱导小鼠肝癌H22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将FGC-6制成水煎剂,过滤,最后用微孔滤膜过滤除菌.药物浓度以生药计.采用MTT法计算FGC-6对H22细胞的半数致死量浓度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药物诱导的凋亡细胞进行DNA ladder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时相变化,透射电镜检测凋亡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FGC-6对H22细胞的半数致死量浓度为240mg/mL.DNA ladder分析药物组可见明显的凋亡梯状条带.FGC-6作用下的小鼠H22肝癌细胞周期时相发生变化,随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透射电镜下FGC-Ⅰ组细胞具有明显的坏死特征.FGC-Ⅱ组肿瘤细胞可见明显的凋亡特征.结论:复肝春6号可以使体外培养的H22细胞染色体DNA断裂,阻滞在细胞周期的G1/G0 期,使H22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等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患者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与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经临床、实验室、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肝纤维化患者进行检查,测量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检测ET-1和NO浓度,分析血管活性物质与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间的关系。结果:肝纤维化初期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在S3、S4期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增宽,血流速度下降,血流量增加,尤其以脾静脉血流量增加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lt;0.01);血清NO、ET-1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5),且以ET-1/NO比值增加更为明显。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无创检测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NO、ET-1含量与肝纤维化的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方法取40只成年wistar大鼠,利用猪血清腹腔注射法,连续6周,复制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治疗组采用大、小剂量丹参液肌肉注射,其剂量分别为0.3ml/kg和0.15ml/kg,每日一次,连续4周.取肝脏切片,HE和Mollory染色,光镜下观察.检测血清SOD活性、MDA含量和肝功能.结果大剂量治疗组肝细胞空泡减少,胶原纤维大部分消失,SOD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肌注丹参液,具有治疗肝纤维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追踪观察模型大鼠病理组织学改变,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模型。模型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1.0 ml/kg剂量腹腔注射40%CCl4-橄榄油混悬液,每周3次,共计8周;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给药1~4、6、8周末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肝脏,肉眼观察肝脏组织大体改变,经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肝脏组织光镜下显示:模型组给药第2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第4周肝组织局部形成假小叶,门管区有大量纤维细胞聚集;第6~8周肝组织出现大面积假小叶,建模成功率高达88.3%。采用多点、密集的腹腔注射方法可更有效地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结合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并分析中药治疗对日本血吸虫鼠肝内Ⅰ、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结果:(1)感染组鼠肝内Ⅰ、Ⅲ型胶原及TGF-β1均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呈密集片状着色。经中药治疗后Ⅰ、Ⅲ型胶原及TGF-β1的着色均明显减少。(2)治疗组Ⅰ、Ⅲ型胶原及TGF-β1的含量分别为0.2472Sv±0.1839、0.2358Sv±0.1736和0.1253Sv±0.0842(Sv为面密度)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的0.4657Sv±0.01401、0.4510Sv±0.0987和0.2451Sv±0.1152(P<0.05);(3)中药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大鼠肝内,Ⅰ型胶原的含量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534,P<0.05;r=0.8667,P<0.05),Ⅲ型胶原的含量亦均与TGF-β1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26,P<0.05;r=0.9272,P<0.05)。结论:中药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芪蚣抗纤方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方法:采用猪血清给大鼠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的模型,再以芪蚣抗纤方标准剂量、大剂量和α-干扰素治疗,通过Quick一步法检测PT。结果:模型组PT明显长于治疗组,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芪蚣抗纤方能显著缩短肝纤维化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环醇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以及肝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双环醇75~150 mg/d治疗24周,治疗前后分别肝活检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观察双环醇治疗前后肝组织内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经双环醇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肝组织内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可以减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反应,同时明显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的含量,从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莆田学院学报》2015,(5):16-18
研究组胺对人肝星状细胞(HSC-T6)合成Ⅰ型胶原的影响,探讨肥大细胞(MC)在慢性肝疾病中的作用机理。采用不同浓度(5×10-6、10×10-6、50×10-6、100×10-6mol/L)组胺刺激体外培养的HSC-T6;并设立不同时间点(24、36、48h)分别收集培养上清液,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Ⅰ型胶原含量。结果表明,组胺能明显促进HSC合成分泌Ⅰ型胶原,且存在一定的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MC可以通过其分泌的生物活性介质(组胺)增强HSC-T6分泌Ⅰ型胶原,而参与慢性肝病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频率和强度的ELF脉冲电磁场对肝癌细胞胞浆Ca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频率和强度的ELF脉冲电磁场作用,有的参数电磁场可使细胞胞浆Ca2+浓度上升明显,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有的参数电磁场作用后细胞胞浆Ca2+浓度上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经时-频域分析表明:细胞胞浆Ca2+浓度在时-频域内存在固有的连续谱、离散谱的频谱特征.只有频率和强度恰当组合的ELF脉冲电磁场能够对细胞胞浆Ca2+浓度产生影响并呈现出生物学窗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地塞米松(Dex)对脂多糖/D-半乳糖胺(LPS/D-Ga I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ALF)小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免疫学机制。创新点:首次发现,早期使用Dex对LPS/D-Ga IN诱导的小鼠ALF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库普佛(Kupffer)细胞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通过LPS/D-Ga IN腹腔注射诱导建立小鼠ALF模型,然后不同时间点予以Dex,观察其治疗效果。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Gr)抑制剂检测其具体作用机制;通过血清肝酶检测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明确肝脏损伤情况;使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和血液免疫细胞变化;使用流式微珠阵列(CBA)法检测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使用二代测序检测小鼠Kupffer细胞信使RNA(m RNA)变化。结论:早期使用Dex可增加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数目,并促进Kupffer细胞中Nr4a1表达,从而改善LPS/D-Ga IN诱导的小鼠ALF。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药复方银苓Ⅰ号对铅中毒小鼠肝、肾损害的改善作用。小鼠自由饮用0.2%醋酸铅溶液造模,实验组分别予银苓Ⅰ号和EDTANa2Ca治疗,监测治疗后血液、肝、肾铅含量。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肝、肾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银苓I号可显著降低血铅和肝、肾铅含量,明显减轻肝、肾细胞的超微结构损害。说明中药复方银苓Ⅰ号对铅中毒小鼠肝、肾损害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