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茹 《教师》2012,(8):118-118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人邓小平,把物质利益问题作为其光辉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闪光点。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物质利益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观。本文通过人民利益、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按劳分配四个方面分析了邓小平的物质利益观。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贯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观.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一直也注重把握物质利益观的度的问题,强调精神和道德的作用.尽管他晚期的实践在把握物质利益与精神道德的平衡上不算成功,但他对物质利益、道德精神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直到今天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历程中,对物质利益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物质利益思想。他认为,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无论是对于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还是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就必须建立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统筹兼顾等原则;物质利益固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则,还应当有精神激励原则,必须将物质利益原则与精神激励原则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坚持物质利益的人民性,强调物质利益的可见性.阐明物质利益的兼顾性,揭示实现物质利益目标的渐进性.指明实现物质利益目标的关键性,强调谋求物质利益的自主性,坚持对物质利益获得者教育的经常性,其物质利益思想是丰富的、深刻的。毛泽东的物质利益思想具有实践性、批判性、辩证性和全面性等特点,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观是十分明确的 ,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及其满足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他并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并且夸大精神力量的作用 ,犯了严重的错误。邓小平同志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 ,强调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上超越了毛泽东本人的局限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 ,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学术界对于毛泽东农民观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人之间的农民观比较,毛泽东农民观与梁漱溟的农民观的比较,以及与孙中山、瞿秋白的农民观的比较这三个方面。学者们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阐述了毛泽东农民观的创新性和局限性,从而得出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人民观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人民观体系达到成熟。毛泽东的人民观既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有其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的。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准确取舍并在革命实践中将其不断加以丰富,最终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形成了对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人民观。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民生观是毛泽东在批判汲取中国传统民生智慧、近代中西方民生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毛泽东民生现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并与毛泽东自身的实践条件和个人素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硕果。毛泽东重视传承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 ,从“实事求是”观、辩证法思想、知行观、伦理思想及社会历史观上 ,都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包括中国为什么和怎样走向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两部分。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本任务、发展阶段、战略步骤、改革也是革命、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继承、完善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否认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承继关系,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诗歌本质观和功能观内涵丰富,是其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诗学进行了改造转换并作出了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同时又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观,并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萌芽阶段,毛泽东初步树立了阶级分析的思想,尤其具有比较牢固的人民群众主导国家政治生活的观念;其后,毛泽东对于国家政权的组成、功能有了正确认识,特别是对于民主与专政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清醒认识与把握,表明其政治观进入形成阶段;在成熟阶段,围绕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毛泽东深化了其早已有的阶级观,并对于未来中国国体有了崭新的思考和分析,其人民观也更加巩固和明晰,集中反映在提升了群众路线的政治意义;在解放战争及其以后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政治观获得进一步发展,其国家观、人民观、民主观等诸方面,都已经达到了现代认识水平,其阐述也更加完整、完善。  相似文献   

13.
黄琳庆  陈文庆 《红领巾》2004,(3):9-11,61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硕果.毛泽东重视传承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从“实事求是“观、辩证法思想、知行观、伦理思想及社会历史观上,都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他的经济思想,以“求强致富”的价值观为核心。其中,现代富强观、工业化观、现代农业观、技术革命观、开放观和发展观等,是他的经济思想中互相关联的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构想,具有观念变革的意义。本文拟就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现代富强观、技术革命观、开放观和发展观作一简要论述,从中不难看出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现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物质利益是其中首要的利益。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利益”的观点入手,分析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物质利益观。  相似文献   

16.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毛泽东的认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以实践为基础探讨了知行关系,不但超越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而且成为了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讨论了毛泽东的认识论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硕果。毛泽东重视传承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从“实事求是”观、辩证法思想、知行观、伦理思想及社会历史观上,都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对我党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探索,并对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进行了比较。指出共同富裕是毛泽东、邓小平分配思想的核心,正确处理物质利益与艰苦奋斗是毛泽东、邓小平都重视的分配思想内容。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众现。本文对毛泽东民众观的形成条件、毛泽东民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至上观、人民主权观、群众路线观以及亲民作风观等)和毛泽东民众观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为具有普遍真理性和实践价值性的思想原则,它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过程中,得以一贯遵循与自觉恪守。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是这一“结合原则”的深刻体现,它融会贯通在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整体之中,构成了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理论上弄清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与这一“结合原则”的内在相关性,对理解和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