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早期维新派为了富民强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批判封建传统农业制度和农业思想;强调学习西方的农业管理、生产方式;提出机械兴农、科技兴农、因地制宜的主张;强调大力发展我国农业传统优势项目、振兴农业经济,“与民兴利”、“与洋人分利,”从而达到富民强国、抵御外侵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经过80年代前期的高速增长之后,8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明显减缓,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现.人们逐渐从改革初期的"欣喜"中清醒过来,依靠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解决不了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要想使中国农业摆脱目前的困境,持续向前发展,必须通过农业自身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与现代化的改造.本文将从中国农业的发展轨迹与现状、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困难及成因等方面论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敖然 《地理教育》1994,(1):11-12
农业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漫长的农业发展历史,接生产力性质和状况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按生产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原始社会农业、奴隶制农业、封建制农业、资本主义农业和社会主义农业。一般所说的农业发展历史阶段,是指前者。农业物质技术的继承性和差异性,致使各个阶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易卓  蒋群英 《历史学习》2001,(12):44-44
这是一道典型的蕴含综合性思考的好题。正确解答此题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国计民生的长远发展。农业本身的发展既受制于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地形等;又受制于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和措施、城市和工业发展、市场需求量。农业发展从其自身历史来讲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初期是传统农业阶段,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是现代农业阶段,其区分的主要标准是生产技术与商品化的程度高低。农业格局的变化与上述因素有关,其形成演变规律对研究分析今天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经过80年代前期的高速增长之后,8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明显减缓,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现。人们逐渐从改革初期的“欣喜”中清醒过来,依靠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解决不了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要想使中国农业摆脱目前的困境,持续向前发展,必须通过农业自身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与现代化的改造。本文将从中国农业的发展轨迹与现状、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困难及成因等方面论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禀赋农村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应是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中国生态农业技术应既继承中国传统,又接受现代技术,保持鲜明的特色,当前中国农业产业化应着重于组织创新与微观农业产业化环节,即一方面建立有效率的经营组织,一方面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措施是加强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与变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三农”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从主导方面和发展方向看,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术等),进行细致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文明持续而不间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是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粮食产区,至今仍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处于淮河流域中游的皖北地区在整个淮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查,全面把握该地区当今农业科技状况。并通过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系统比较,综合评判两者对于该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意义。从而为安徽省淮河流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途径。只有使两者密切结合,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农业环境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为皖北及整个淮河流域未来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当下中国迫切需要以新型产业业态改造传统农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大有可为。专著《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聚焦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研究了传统农业和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制度变迁,诠释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视角新颖,学术价值较高,应用前景较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朴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农学的互动,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天、地、人"三才传统农学思想.以此为纲,形成了二千多年的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孕育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其间产生了间作套种、优化组合;循环利用、多极优化;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系统思路以及发展农业、稳定社会、推广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用养结合、常新地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朴素农业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产工具词汇与农业生产行为词汇是《诗经》农业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农业工具与农业生产的状况。本文将农业生产工具分为"整地类、收割类、仓储类以及运输类",将农业生产行为分为与"整地、种植和收藏"有关的三种类别,讨论其横向语义关系,并通过对其在《诗经》中出现次数的统计,得出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仓储在农业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相对完整的农业生产行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实施农业产业化有重要的意义.产业化使农业生产向纵深延伸,把传统的小农经济完全改造为商品经济;把小农经济下的小生产彻底改造为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利用农业产业化提供的机遇、提高农业生产自身的价值.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笔者就农业生产问题调查了所在县的基本情况,既看到了近年来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成绩,也认识到还存在的问题,结合高中地理教学,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走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高度重视中国农业的发展,指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化、系统化与专门化的管理制度。为此,他提出了"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的农业振兴思想,认为中国只有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中国农业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孙利 《地理教育》2008,(1):15-15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以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生产部门,其中种植业是中国农业各部门中产值最大的一个部门。种植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农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也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光辉,突出表现在:发展农业与发展工业的辩证统一;尊重农业经济发展规律与调动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辩证统一;立足中国农业现实与展望中国农业未来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教育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我们共同的末来》报告中阐明 :“人类既满足当前需要 ,又不危害子孙后代的生存利益。”这一观念明确指出中国乃至世界在未来发展中要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要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 ,当前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教育已成为保护资源环境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高等农业成人教育应自觉履行生态环境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一、中国传统农业展观的反思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建设中 ,人们运用智慧和力量不断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 ,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  相似文献   

17.
现代服务业从未停止过对农业的服务与改造。国外学者对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研究主要在为农业提供高科技、信息化服务以及其他生产服务方面。国内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但研究历史较短,未形成系统。学界应在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机理等领域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模型分析出发,论述了将工业要素引入农业所需要准备的三个前提条件:即产权上的准备、信息的充分交流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通过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和英美等国农业变革时期经济史的比较,对中国农业革命无法真正展开的原因作了探讨,并试图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制度或生产方式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必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如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农业人口存量巨大;城市化水平低且城市存在着大量失业、下岗人员;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中国农业要想走出困境,摆脱目前的不利局面,惟有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这才是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困难、成因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分析出发,论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促使更多的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大胆探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给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出现了能源短缺、全球变暖等问题。转变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持续推进低碳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转型、科学践行大食物观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在推动农业低碳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农业主要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现代技术水平与投入有限、农业低碳化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对农业低碳化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基于低碳经济视角,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宣传农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农村不断创新现代农业低碳技术体系,构建农业低碳产业链,以推动农业向低碳化快速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