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它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然而,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往往是面向少数优等生的。教师校长的所有期望都是寄托在他们身上的,因为他们会给学校、班级带来升学率。相形之下,那些学业不良儿童,即所谓的“差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受忽视对象,有些甚至成了教师校长的“眼中钉”,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学校、班级升学率的分母增大,升学率下降,他们是不受人欢迎的“拖后腿者”。  相似文献   

2.
对学业不良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份苦差事,简直是活受罪,毫无乐趣可言,但他们不得不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的困难也一直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障碍。分析学业不良学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四点:1.商品经济大潮下的“读书无用论”带来对读书的轻视2.中、高考指挥大棒下的“追求升学率”使得失去学习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生学业不良问题仍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小学校任何一个班里,都存在身体健康、智力水平正常而学业成绩不良、远未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他们不包括弱智、身体残疾、精神异常的学生,有学者称他们是“学习困难学生”或“个人学业不良”的学生”),尤其是经过各级重点学校层层筛选后,集中在一般学校里的学生,学业不良者更多。对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十分关注。有的教师把学业不良简单地归结为“脑子笨、不用功”,有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不辞劳苦,一味采取课后文化知识补习、加大作业量、甚至要求家长请家教,使教育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笔者认为,这种“知识补偿教育”,由于忽视分析研究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被动地学习和适应教师的要求,只能使学业不良学生面对大量知识补习应接不暇、负担更重,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业不良问题。因此,为了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分析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教育、转化学业不良学生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也关系到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肖慧 《江西教育》2006,(19):26-27
随着各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使每一个儿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得到充分发展。学业不良儿童是学校儿童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是学业成绩处于同龄儿童落后位置,一般处于下位的10%左右,这种落后并不是暂时的或短时期的,而是稳定地持续一段时间或一直持续着。学业不良儿童在学校中常被称为“差生”、“后进生”,学业不良现象的成因复杂多样,不同儿童的成因可能完全不同,也可能有部分相同,而且学业不良儿童在学业上及学业外的表现、特点也是复杂多样的。目前研究者们已对学业不良儿童从神经心理、认知发展、非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小学生纪律不好、品德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们检查的几个学校来看,我认为学校行政领导不健全是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行政领导工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自上级提出“面向教学”的口号以后,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就僅僅注意课堂教学而忽视对儿童思想情况和品德情况的了解,课外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有的校长把纪律教育和课堂  相似文献   

6.
肖慧 《江西教育》2006,(10):26-27
随着各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使每一个儿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得到充分发展。学业不良儿童是学校儿童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是学业成绩处于同龄儿童落后位置,一般处于下位的10%左右,这科落后并不是暂时的或短时期的,而是稳定地持续一段时间或一直持续着。学业不良儿童在学校中常被称为“差生”、“后进生”,学业不良现象的成因复杂多样,不同儿童的成因可能完全不同,也可能有部分相同。而且学业不良儿童在学业上及学业外的表现、特点也是复杂多样的。目前研究者们已对学业不良儿童从神经心理、认知发展、非认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和实验了一些干预方法。在干预研究中,人们发现学业不良儿童在非认知品质上,如行为特征、个性品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不足,这些缺陷。影响了教育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7.
同伴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同伴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成人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学业不良儿童由于学业上的失败,而遭到同伴的排斥、拒绝。就这一类儿童而言,他们的班级同伴关系大致有对立的同伴关系、疏远的同伴关系、矛盾的同伴关系三种,且在交往对象、范围、同伴的组成,以及彼此间的影响上都与非学业不良儿童有着差异。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探讨了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班级同伴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赛乐 《成才之路》2010,(12):84-84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些学校在追求升学率时忽视了后进生的教育,使他们成了“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9.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与管理单位。班级管理工作在学校的校风、学风、教育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又取决于班主任。班主任责任重大。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矫正学生不良心理的医生,是帮助学生脱离迷津的向导。师范专科学校的班主任,管理的对象“今日是学生,明日是教师”,他们是双重身份的学生。师专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为初级中学培养合格师资”,要以此来管理教育他们。因此师专的班主任显得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国小学教育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以及校长、教师和学生都围着应试这个无形指挥棒转,升学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奋斗目标。而家长和社会,甚至某些教育行政部门衡量一所学校,往往也是以升学率为标尺。在这种情况下,谈学生全面发展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在这种情况下,美育也就难以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取得它应有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市各中学在进入初三后,往往停止开设音乐课,原因就是升学考试不考音乐,就腾出时间来,加强数理化等应试学科。正因为这样,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已在各地展开,各地正在积极探索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在教师、校长聘任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完善聘任形式、激励教师不断进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虽然新课程倡导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但是,目前评价基础教育办得优劣的标准主要看升学率、重点学校的录取率。学校不得不顺应地方政府“唯升学率为上”的意志,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便成了衡量教师是否“下课”的主要依据,分数就成为控制教师工作的“可怕的魔杖”。于是,领导就变成了监工,教师和学生成了管教的对象。教…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教育的效率化需求,教育开始班级化,自此,班级成了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组织,也成了现代儿童生活、学习、生长、发展的最基本场所。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现代儿童生命发展的关键期几乎都是在学校的班级中度过的,班级赋予了儿童“成人”的早期智慧、情感以及信念,对现代儿童来说班级已成为他们生命生长不可逾越的生存空间,班级世界对现代儿童生命的生长具有  相似文献   

13.
所谓“末位淘汰”,对于学校就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测评,得分处于同类学校末位的,校长即免职;对于教师就是如果其所任教科目在考试中学生成绩低于同年级其它班级而倒数第一的,则扣发工资、罚款,不予聘用。这种制度评价一个学校时,虽然所列项目不少,如师资培训、勤工俭学、教育科研,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考试成绩,包括期中、期末统测、中考、高考升学率以及主管部门临时抽测等,简言之学生“分数”决定了校长命运。而对于教师,学生分数更是唯一指标,如某学校订了这样的“教育质量评估方法”:每学期举行四次考试学校…  相似文献   

14.
在激烈的市场与职场竞争面前,父母把对孩子的希望寄予了教育、寄予了学校,在不经意之间,学校承担着实现一个家庭希望和幸福从未有过的社会责任。然而,在当前教育综合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分数和升学率成为家长评师、社会评校最有效的方法。在现实的社会需求与舆论压力面前,有的校长和教师片面理解了“升学率”的含义。疲劳战、题海战、车轮战,这些高耗低效、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得到的升学率,我们称之为“灰色升学率”。当前摆在学校校长、学科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科学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损害学生心理健…  相似文献   

15.
柯强  曹田 《辽宁教育》2005,(7):34-35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却不多。现实情况是一个班的优等生与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被教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中等生,特别是学业无特长、个性无特点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囫囵”视之,造成教师对他们的集体性疏忽并形成偏差。对这些学生,教师若缺乏应有的了解,则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向问题学生转化,影响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班级管理。  相似文献   

16.
长时间的疲劳工作,教师们已经习惯了。最让教师们苦恼的是自己的心里话没地儿去说。如今的教师,上有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学校的校长压着。教育局和学校都把高考升学率作为教育教学的“生命线”,不仅大会小会一遍遍强调,而且把升学指标分解到学校、班级和个人,让教师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为了督促教师“努力”工作,周考、月考、章节考、学段考……每考必排名,必分析到班到人,一旦考试成绩下降,教育局、学校双管齐下“挤”教师。若高考考“砸”了,工资要扣、奖金没份、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小学生学业不良的现象有增无减。一般认为,学业不良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8—10%。据说在美国,这类“偏离了文化常模”的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10—20%,甚至超过20%。在日本,有所谓“差生七五三”(指七成高中生、五成初中生、三成小学生为差生)之说,表明跟不上学业的儿童随年级递升而递增,被视为现代“教育质理”的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学业不良一般指学业有困难,学习成绩未能达到最低限度目标。学业不良的成因,有智力程度一类的素质因素,兴趣、动机、习惯一类的人格因素,学校、家庭、社区一类的环境因素,视力、听…  相似文献   

18.
所谓“升学率”,就是指毕业后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升学率”这本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统计学上最普通、最常用的一个数字和概念。如今却成了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非常关心的大事。它已经牵动着整个社会,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四化”的成败。事关重大,值得深思。 由于“升学率”的高低一度成了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不少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却不多。现实情况是一个班的优等生与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被教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中等生,特别是学业无特长、个性无特点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囫囵”视之,造成教师对他们的集体性疏忽并形成偏差。对这些学生,教师若缺乏应有的了解,则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向问题学生转化,影响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班级管理。中等生一般有以下3种类型:其一,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20.
学习困难儿童,又称“学业不良儿童”,俗称“差生”、“后进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儿童。这类儿童在普通中小学中约占8%-12%,是介于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的特殊群体。这类儿童虽然有生理或心理发展障碍,但属于正常范围,他们表现出的学习困难只是方面性或阶段性,经过特殊的教育方式、方法或手段,可以减轻甚至完全消除他们的学习困难,从而促进他们心理与学业的良好发展。“差生”是最令教师“头痛”的,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提高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效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与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