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储备,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启动了以“基地建设”“拔尖计划”“强基计划”为代表的本科教育改革工作。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改革已显成效,但在生源质量、选拔机制、课程结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等方面仍存有不足。为了更好地深化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及试点院校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拔尖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加大师资等教育资源配置力度,稳步扩大试点招生规模;探索选拔机制改革,形成分类、多元的拔尖人才选拔新模式;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必要的人文社科类和选修课程;立足院校办学特点和优势,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拔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夯实拔尖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科技大学为了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学术优势明显的冶金、材料领域未来的领军人物,于2007年创办了理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旨在加强学生的理科基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创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2+X"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前两年执行理科实验班的培养计划,强化理科基础,加强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再认识的基础上,对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了回顾与比较。并以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为例,聚焦怎么选、怎么培、怎么转,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同时提出推进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的几点思考,为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拘一格培养创新人才——西安交通大学探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经验,在加大拔尖人才培养力度,拓宽拔尖人才培养路子的同时,本着"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注重创新"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下,建立了"少年班"、"钱学森实验班"、"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班"等类型各异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建第一个"少年班",到90年代"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到2009年"拔尖计划"的启动,35年来我国高校培养学术英才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多样选拔,集中成班,系统培养"的基本模式,以及"少而精、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和"拓宽、强化基础,倡导早期科研训练"的基本路径。展望未来发展,要真正解答钱学森的"世纪之问",造就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还应当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其一,造就学术精英的努力应当始于本科而又不限本科,重视造就拔尖人才的长期性与整体性;其二,关注学生发展,自主选择,重视个性化发展机制的完善;其三,拓展"基础",训练思维,重视学术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6.
浙江大学新工科项目"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始于2016年设立的工科试验班(竺可桢学院交叉创新平台)。此项教学改革推动了浙江大学机器人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构建了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了依托荣誉学院建设新工科的新模式,是浙江大学作为工科优势高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主动作为,以引领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为己任,率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育新工科领域拔尖人才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创立于2003年。该实验班创办之初就明确了经济学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数量分析方法和先进分析工具,既立足国内,熟悉国情,又有全球化视野,具有厚重感,能自由游走在中西两个文化平台,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经济学大师的后备人才。十年间实验班逐步确立了二次选拔、双学位授予、自由退出的培养机制,以及"宽口径、厚基础"、因材施教、针对性强的培养体系,在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针对如何培养工科拔尖大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对现阶段拔尖人才培养的瓶颈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及学校自身的条件,提出了要注重培育拔尖学生成长的土壤,关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动力之源——好奇心。关注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大环境等建议;介绍了如何依托先进实验室、科技竞赛和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工科拔尖大学生的探索经验;提出了分阶段多模式的工科拔尖大学生培养思路;探讨了以拔尖学生重点培养带动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创新是促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复旦大学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特质、培养模式与评价方式不断进行探索,创设出具有高开放性的“闯关式”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高挑战度的荣誉课程和科研实践构建起拔尖人才培养新体系,激励师生共同追求卓越、挑战自我。  相似文献   

10.
培养教育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重点师范大学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近年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紧抓“本科”这一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链,创办了晏阳初创新人才实验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它不仅为造就教育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经验.  相似文献   

11.
建设创新型党组织,是培养造就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党组织建设方面,转变工作理念,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探索党组织设置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深化;突出载体建设,丰富党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深化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为其他院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必须持续加强和提高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我国建立了多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保护和加强基础科学人才培养。本文对"基地"和"拔尖计划"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在实践中将两种人才培养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对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辛兵 《云南教育》2023,(5):37-38
<正>基础学科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作为我国自主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一项内容,2013年启动实施的“中学生英才计划”,通过选拔优秀中学生走进大学,在名师指导下感受科研魅力、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探索了一条大学和中学联合发现、培养基础学科创新后备人才的新路。  相似文献   

14.
重庆大学弘深学院与电气工程学院联合创办弘深电气实验班,培养创新型、研究型本科拔尖人才,详细阐述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运行管理模式,在培养方案、师资培养、课堂教学、科技实践、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改革探索。将实验班打造为集中学校优势资源、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平台,成为学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性亮点。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国家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索不同模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批未来基础学科学术领军人才和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学校建设"树梁计划"的目标引领,东北大学信息学院实施《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计划——"树梁计划"》,创新并完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建立"郎世俊"自动化实验班,通过凝练本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模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搭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平台,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1所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措施,进而挖掘出些许启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德育,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培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奖励和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1所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措施,进而挖掘出些许启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德育教育,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培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奖励和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工作始于2009年初。在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指导下,为探索数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009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办了"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以下简称"华罗庚班")。这是我校创办的第一个中科院科技英才班,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基础知识,熟  相似文献   

20.
D大学K学院在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优化了专业布局,明确了专业方向,增加了跨专业、跨学科选修学分和实践学分,组建了跨学科学生创新团队,开办了光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班,开设了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实施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举措。以削减总学分,减少必修课程门数,增加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实践课门数,开创实践创新及实施举措为指导思想,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总体布局。近三年的改革成果表明,此培养模式已成为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