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图书馆从闭架借阅过渡到开架借阅,是当前图书馆界的一种新趋势,开架借阅是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的基本特征在于读者直接进库选择所需图书,减少查目录和馆员取书的中间环节,这种借阅方式的主要优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直接向读者揭示馆藏,宣传图书,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型读者的需求,使读者能触类旁通,得到系统的图书资料。第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开架借阅的"五勤"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图书馆界从8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的借阅方式———开架借阅已逐渐成为图书馆借阅管理的主导方向 ,且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优势。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简化了借阅手续 ,缩短了读者借书等候取书的时间 ;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展现在读者面前 ,减少了拒借率 ,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开拓了读者的视野 ,调动了读者借阅的积极性 ;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使工作人员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开展咨询服务 ,等等。但是 ,开架借阅的这种新的借阅服务方式也并非尽善完美 ,其图书丢失率、破损率和乱架率远远高于闭架借阅。这种开架借阅带来的新问题如不…  相似文献   

3.
<正> 高校图书馆实施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开架借阅,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充分发挥藏书资源的作用.开架借阅有如下优越性:1.实行开架借阅,读者可直接入库(室)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翻阅、选择、借阅书刊,针对性强,可增强阅读效果.2.实行开架借阅,读者可以广泛浏览图书,往往发现对自己感兴趣或具有实用价值的书刊和章节、数据等,达到扩大读者视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减少拒借率增加流通率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目前,开架借阅方式只在部分大专院校和公共图书馆实行,还处于试行阶段,对开架借阅的优劣尚在争论之中,就是开架方法各馆也不尽相同,许多问题尚待解决.这里,就我们的经验教训,谈谈关于开架借阅的粗浅之见.一、开架借阅方式的利弊多少年来,关于开架借阅的理论和实践一直是难以统一,强调优越时,忽视其弊病,简单地实行大开架,结果招致失败;强调弊病时就否定其优越性,不敢大胆开放图书,墨守旧法,图书和读者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鸿沟.  相似文献   

5.
图书开架借阅,读者直接进入书库,便于寻找自己所需和感兴趣的材料,可以完整、系统地利用馆藏资料,提高图书的利用率.但是,开架借阅也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更换条形码巧取贵重图书即属其一.  相似文献   

6.
开架借阅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架借阅是由封闭型图书馆转变为开放型图书馆的必然阶段,是信息化、知识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1.开架借阅服务的特点。其特点在于以读者为中心实施借阅服务,改变了过去多年来以藏书为中心的借阅方式,大大地方便了读者,简化了查阅目录、填写索书单等手续,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藏书的利用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1)实施开架借阅服务,读者与库存文献“的交流”是零距离接触,拆除了读者与文献之间存在的屏障,使读者从闭架的种种限制和束缚中解脱出来,让读者直接浏览、比较、挑选所需的文献资料,完全满足了读者在所有闭架文献中自由选择的第一捕…  相似文献   

7.
<正> 高等学校部分图书馆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图书文献,实行开架借阅,让读者入开架书库直接查找所需要的图书文献.在开架借阅的情况下,还是否在开架书库设置图书馆目录?形式上看起来,开架书库设目录发挥不  相似文献   

8.
一开架借阅是历史必然开架问题的讨论,自五十年代持续至今。赞成者,以方便读者直接取书、节约查卡时间、减轻出纳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书刊利用率等优点,肯定和推行开架。反对者,以削弱阅读辅导、造成乱架、图书易于破损丢失等缺点,否定开架。三十多年来,从闭架到开架,开了闭,闭了开,几经反复。目前,这项争议逐渐趋于平息,大多数人都赞成开架。其原因是:一、经过实践的比较、总结,体会到开架的优越性;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看到或听到许多先进工业国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图书馆实行开架,认识到开架是大势所趋;三、《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明文规定“逐步实行书刊资料的开架或半开架借阅”,因而,反对开架的人已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9.
曾荣获全国“读者喜爱的图书馆”称号的于都县图书馆,日前又推出了一项方便读者的措施:外借图书实行全开架借阅,读者可直接进入书库挑选自己想看的书,利用图书馆书刊如同“逛超市”。到目前为止,该馆全开架图书已达60%。近年来,为了把方便让给读者,尽最大可能发挥馆藏资源作用,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便利措施:办证费用低且周年有效;少儿借阅并举;成人阅览大综合等。读者评价:“于都县图书馆确实为广大读者着想,真心为社会服务”。(李小鹏)推行全开架 借阅打开大门迎读者@李小鹏  相似文献   

10.
高贤 《图书馆学刊》1999,21(6):21-27,20
5图书馆读者工作研究5.1借阅服务研究我省对借阅服务的研究,始于50年代。50年代中后期,为了办好社会主义的图书馆,我省图书馆界开始学习借鉴苏联图书馆的经验,实行图书开架借阅。赵琦撰写的《读者服务的新形式———介绍苏联图书馆如何实行图书开架借阅》(《图书馆学通讯》1959年第6期)一文,从图书开架借阅制度的优越性、图书开架借阅所应具备的条件、图书开架借阅的形式和范围、如何实行全部开架借阅以及开架的宣传问题、目录和书目索引问题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苏联图书馆开架借阅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关于如何实行全部…  相似文献   

11.
图书实行计算机管理,图书流通实现全开架借阅,是图书馆工作发展的大趋势,是高校图书馆今后为读者服务的主要形式. 让读者直接进入书库,自由选取所需书籍,这样读者可以从书的目次上看其结构,从章节上看其内容,从行文看其风格,从序跋了解作者经历以及创作的缘起,通过比较,决定取舍.选定书籍由计算机及时进行借阅手续办理,准确无误,方便简捷,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2.
开架借阅是图书馆的一种服务方式,普遍推广开来,能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本文试就开架制度的意义、优越性及有关方法问题,谈谈个人认识,以期对推广开架制度起点补益作用。一、实行开架借阅的意义 (一)开架借阅是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图书馆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保存知识与传播知识,而保存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多、更好地传播知识。图书借阅活动则是图书馆向读者传播知识最基本方式,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受到社会生产力与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  相似文献   

13.
<正> 开架借阅使读者直接接触馆藏,最大限度地方便和满足其阅读需要,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但开架后带来图书的丢、破、乱,尤其是丢失现象却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献的完整,影响了读者的需要,引起广大读者的不满,也是困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十分头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开架借阅是近几年图书馆实行改革之后纷纷采用的一种新的服务方式.目前,普遍认为开架借阅的优越性主要有五个方面:1.直观性强,选择性好;2.节省读者借阅时间,方便读者借阅图书;3.扩大了图书流通量,提高了图书利用率;4.能便于馆员更好地宣传、推荐图书;5.能相应地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等等.然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不加限制地实行开  相似文献   

15.
开架借阅就是让读者进入流通书库,直接和书架上的文献资料见面,自由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这种借阅方式方便了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深受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欢迎和肯定。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是利用藏书来为读者服务的。读者利用藏书的状况是衡量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我馆的具体条件,学生阅览室实行闭架借阅制度。闭架借阅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开架容易产生乱架、图书破损和丢失的情况,但却存在着读者不能直接接触藏书。借阅费时费事、拒借率较高的缺点。因此,如何通过多种渠道揭示馆藏,宣传图书,指导借阅,更有效、更及时地为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开架借阅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图书开架借阅在方便读者利用并显示出诸多优势的同时,也给图书馆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完善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开架借阅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东北工学院图书馆是一所藏书近百万册的老馆,多年来各阅览室和部分中外文图书外借一直坚持对教师开架借阅,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了适应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和开展,进一步满足广大读者对图书的需要,充分利用馆藏,提高图书利用率,从“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这一原则出发,在原来图书开架的基础上.自一九八六年九月起,除中文社科文艺图书暂时闭架外,全部中文科技图书(包括基础课图书)、外文图书及期刊向全院教职工和学生实行开架借阅。这次开架书刊总计五十多万册,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用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开架借阅是图书馆优化阅读的服务方式.我馆属于县级基层公共图书馆,去年初,我馆对各书刊室实行开架借阅后,读者凭有效证件可进入各书刊室自由选择图书信息资料,使读者人数明显增加,办馆效益也随之明显提高.本文就我馆开架借阅一年来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试析图书乱架中的读者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图书乱架中的读者心理刘冬梅(陕西财经学院图书馆)图书馆的书库,在闭架借阅时,乱架现象是比较少的,然而在开架借阅时,读者可直接进人书库挑选图书,乱架现象则比较严重,有时需要工作人员一天数次进行整架,实际上,乱架现象成为图书馆开架工作进展迟缓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