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子创立了以"道"、"自然无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老子设教讲学,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本文对老子在教育理念、教学、教师和学生四个方面的思想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借以对当下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其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反思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太多地注入了语文教师个人的思想与情感,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试图从语文教学的规律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入手,提倡语文教学中教师"无为而教",让学生在教师的"无为"中学有所为。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老子的"无为"思想出发,指出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应学生自然之本性,不应过度而为,也不应"不为",从而通过看似"无为"的形式达到"有为"的目的,实现"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之"无为"的社会治理方式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政治智慧,其根本在于实现社会教化:一方面,"无为"之道要求为政之人循自然之道教化万民,维持其自然之性,保持社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无为"之所以"无不为",乃是为政之人以其表率作用实现教化。老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启发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避免"追求显绩"的急功近利心态,具有"兼容并包"的呵护个性雅量,具备"辅助万物"的顺应自然智慧,练就"以己为教"的化民成俗境界。  相似文献   

6.
道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流传很广泛的一个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理念及自然无为的态度,使人们进一步领会"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写老子以及道家思想贯通宇宙与人生的"道"一元论,并通过形上与形下之"道","天道无为"与"道法自然"等老子的重要思想,指出道家思想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老子"无为"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特意的超脱思想以及哲学伦理态度对于解决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着力探讨通过研究老子"无为"思想的重要观点来丰富与拓展当今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胡适与安乐哲对《淮南子》的道论,因处于不同时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解读。胡适基于其科学主义的立场,极力打落"道"的传统意义,认为道是假设之"道",有为之"道"。安乐哲遵循"道"的传统意义,但用西方的思想理解"道",认为道是源头之"道",无为之"道"。他们对"道"的解读不同集中在三点:一、假设之"道"与源头之"道";二、从"一"到"万物"的过程与从"万物"到"一"的过程;三、水的喻象与道的有为无为。  相似文献   

10.
李冰媛 《考试周刊》2012,(27):27-27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他的这种"无为"思想,无疑含有积极因素,具有现实意义。他也提出了无为的方法:要顺应从民意,要有自知之明,还要节制私欲。理解老子,理解"无为",应从道入手,只有深刻地理解"法自然"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老子那饱含思辨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11.
乱之由即为治之要,关闭乱之门,也便实现了不治之治,这是无为思想的逻辑基础,也是其要义所在。而"上志"为天下纷乱之门,因此,上欲治则须自治其志,因此,老子立"道"以为德旨,提出了"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无为主张。守"道恒无名"即守道性本恒的空无状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壮其骨",由"有名"而"无名",使内境空无,无分别心(名),无是非观(名),乃至无志(名),纯任百姓自然。"无志"即无为之旨的实质,体现的是"法自然"思想。"名"非"名称"义(否"名称说"),当是事物自命之名——"性","无名"即性之空无。如此,"道恒无名"与人性之情志观念相对立,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性之空无存在,以其无我身、无我识而能纯任万物自然,成为人德性回归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道"在老子、庄子哲学中都是绝对的本体和本原,是化生万物、决定万物的不可捉摸的抽象实在。老子、庄子强调"道"的至上性,主张具体对象和人类社会都应顺从"道"的法则——无为,这就间接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进而导致了对现实社会存在价值及合理性的否定。《淮南子》以"气"解"道",以"因"解"无为",将老子"塞而无为"的"无为"思想改造为"因物之所为",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关注和强烈忧患,体现了道家立论方向由天道尊崇到人间关爱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文,上课伊始,我简单介绍了本篇的文学常识: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道家思想的核心主张是"无为",体现"道法自然"的理念。教学过程进行得很顺利,但在本文教学任务基本结束时,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故事蕴含了"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自然界能够被人征服"的思想,这跟老师所介绍的道家"无为"、"道法自然"的理念不是背道而驰的吗?  相似文献   

14.
老子思想主要论述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则,强调了“道”的概念,由此引申出“尊道而贵德”、“反者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等观点。这些观点给现代教育以启示:以“尊道而贵德”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反者道之动”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无为而无不为”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由此,在教育教学中要留点“布白”,民主宽松地进行班级管理,形成“若即若离”的师生关系,利用榜样进行示范,实施主体性教育,建设替在课程。  相似文献   

15.
道家伦理智慧价值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伦理智慧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因素,也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应具有的思维品格和精神境界。道家伦理智慧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为"、顺其自然等思想理念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琴 《海南教育》2014,(12):16-17
教学之"道"朴实,其关键词是"教研"、"课堂"和"训练"。如何体认、把握教学之"道",进而达到无为之境、实现有为价值?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巴维克指出,成功=5%正确决策+95%高效执行,如果在执行中发生偏差或打折扣,再完善的方案都是沙盘上的蓝图、墙壁上的标语,不可能转化为实际效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不难看出"好""乐"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体现,如无情感,"好""乐"无从谈起。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教育。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塑造人性的特殊课程,本文论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探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几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而贵在运用。孔子的教学方式除集体教学外主要还有个别教学、随机教学、无为教学、说记教学四种,这四种教学方式不仅在古代有着天然的教学优势,在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有着其独特地功能。  相似文献   

19.
谈老子的“不言之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哲学的根本主张,其根柢在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从"道"自然无为的特性出发,提出了"不言之教"的命题,在批判传统道德礼教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把"无为"、"无欲"、"无争"作为主要内容,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实有似无"的无为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认识自然之道、实现个体充分自由与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陆贾作为秦汉之际的著名政治思想家,通过对此前秦王朝暴政的反思,在继承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并融合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仁义之治"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具有"民本"思想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他对黎民百姓的深度关注,其思想上承先秦,下启两汉,是汉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