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  相似文献   

2.
史学界在评价朱元璋时,有过这样一种看法:朱元璋自投奔起义之日起,“便是代表地主反元以重建汉族地主为主的封建政权”。如果实事求是地研究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和他渡江前在濠州红巾军中的作用,就可以说明对朱元璋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妥当的。一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往往是某些同志否定朱元璋的先声。他们认为朱元璋并非完全出身于能吃苦耐劳的职业农民,十七岁以后主要过的半劳动、半闲散的游民生活,沾染了浓厚的投机、狡诈等劣  相似文献   

3.
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明王朝,是新的汉族地主阶级政权;这个政权的总代表人物,是农民起义中转化为封建帝王的朱元璋。组成新政权的人物,有开始就跟朱元璋南征北战的一批农民出身的原红巾军将官,也有相当数量归附的地主武装头目,更有一大批应举而来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中秋习俗     
钟雨曦 《作文》2023,(37):37-38
<正>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秋节、祭月节、团圆节……在我国,过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祭月等习俗。月饼是在明朝成为全民美食的,如今月饼与各地饮食习惯融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风味。每年中秋节,我们一家人都会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吃团圆饭,饭后的传统“节目”是吃月饼。我最喜欢新推出的冰激凌月饼,它的馅儿料里有牛奶、奶油等,吃起来细腻滑润,凉甜可口。  相似文献   

5.
祝翼 《小学生作文》2023,(Z1):35-36
<正>小时候,我的妈妈会在传统节日为我做不同的美食,那是我儿时美好的回忆。如今我也做了妈妈,我也像我的妈妈一样在不同的节日为儿子准备传统美食:春节的饺子、清明的艾饼、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儿子非常喜欢我给他做的美食,经常和小伙伴炫耀他有一个“美食大师”妈妈。  相似文献   

6.
盛晓阳 《父母必读》2022,(5):100-103
<正>传统节日美食能长期保留下来,除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只要搭配得当,控制好量,就可以放心让孩子享受这些美食。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往往和食物分不开,比如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这些传统节日美食能长期保留下来,除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如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都有团圆和睦的寓意;清明节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佃农家庭。元至正四年(1344年),皖北大饥疫,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贫苦无告的朱元璋只好入皇觉寺为僧。不久又因乏食而作了遊方僧,遍历光、固、汝、颍诸州,凡三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朱元璋迫于形势,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从此开始积蓄力量,剪灭群雄,并终于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登上了皇帝宝座。朱元璋不仅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中心人物,是维持统治近三百年的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如何正确地评价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历史人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題之一。而在这个问題上却经常存在着两种截  相似文献   

8.
<正>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网红美食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奶茶、雪糕、月饼等简简单单的美食,竟然会为博一个网红之名开始内卷。网上流行的美食越来越多,有的人不断被"种草",控制不住自己买买买的双手;有的人却对着那些稀奇古怪的网红美食直呼看不懂。它们是怎么成为网红的?人们为什么难以抵抗它们的诱惑?别着急,先来盘点一下那些美食网红大战的获胜者吧!  相似文献   

9.
嫦娥的月饼     
<正>一年一度的蟠桃大会就要开始了,今年的蟠桃大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热闹。这可忙坏了准备各类美食的仙子们,看着大家忙碌的模样,月宫的嫦娥仙子主动向王母娘娘提出要帮忙,王母娘娘听后很高兴,笑着说:“那你就负责制作月饼吧!”第二天,嫦娥仙子一早就起来在厨房忙着做月饼,旁边的玉兔蹦蹦跳跳地给她加油。忙里偷闲,嫦娥仙子指着面前的月饼(如图1)问玉兔:“你数一数,哪边的月饼比较多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数归于失败。究其原因,起义领导人能否正确对待和使用士人,是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由于农民军中缺乏具有政治远见的有识之士,往往因策略失误而被镇压。项羽不用范增而有垓下之败;窦建德不听凌敬之言而虎牢关被擒;黄巢因滥杀儒生而陷于孤立;李自成则不容李岩而导致局势逆转。朱元璋与之相反,他广泛搜罗人才,使大量知识分子涌入起义队伍,在政治和军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得国称帝。重温这段历史对我们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是不无裨益的。一、高瞻远瞩定鼎金陵由于主、客观原因,农民军多不能很好地解决建设根据地问题。黄巢、李白成虽然铁甲如流、旌旗蔽日,由于没有巩固的后方,一旦失利,退无所归,而造成败局。朱元璋因采纳了儒生们的意见,就避免这个结果。举几个例子: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南略定远,此时他身边的骨干都是不通文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节令,相应的也就产生了歌咏节日的诗篇,这就是节令诗。或吟咏节令,或抒发乡情,或针砭时弊,或叙写习俗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节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元朝末年,天降灾荒,穷苦的农民李贞,为了寻找他的妻弟朱元璋,带着他14岁的儿子保儿背井离乡,四处讨饭、流浪,并打听朱元璋的下落。尽管一路上饥饿难耐,但是每当他们讨要到一点食物,李贞总是把它分给比他们更可怜的穷人。有时候路过庄稼地看到玉米秆上还有一点残存的玉米粒,李贞坚决不让保儿去做祸害老百姓的事情,而是让保儿忍耐再忍耐。不久,李贞找到了当时已经在郭子兴起义军中任职镇守滁州的朱元璋,他们的境况好多了,但是李贞仍不忘那些贫困中的穷人,经常把自己的银两分给那些贫病交加的穷苦人。李贞的所作所为,给保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友情拼图     
中秋节那天,我收到了N条短信。有温馨地送你一份中秋美食:成分=真心 思念 快乐,有效期=一生,营养=温馨 幸福 感动,制造商:真心朋友,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式:珍惜!有优美地取一碗山泉,倒进厚厚的陶罐,点燃思念的火苗,慢慢炖上我的心意;碾碎六块月饼,放进三钱祝愿,采撷一轮中秋月  相似文献   

15.
小朋友,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我们会吃些什么传统小吃呢?下面的这些小吃,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流传己久的传统小吃。你看,有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糕,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元宵。还有过年的大家喜爱的年糕、饺子、八宝饭、千层糕……这些美食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6.
十三、明的首都明王朝的开国之君是朱元璋。在元朝末年 ,政治的腐败、官吏对百姓的压迫、民族歧视 ,加上自然灾害频繁 ,黄河多次在人口最密集的江淮地区决口 ,引起广大地区的人民起来反对元统治者。江淮地区于是出现各路起义的农民军。朱元璋是其中一支农民军的领袖 ,由淮河两岸进军到江南并以应天 (今南京 )为基地。各路农民军既与反动统治的元军进行战斗 ,同时 ,又为各自的利益而争斗。朱元璋在 13 64年和13 67年消灭了其在西面的敌手陈友谅和东面的敌手张士诚 ,统一了南方以后 ,遂派大军北上 ,于 13 68年攻陷元的都城 ,元的最后一个皇帝…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节令很多,重要的有元旦、元宵、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唐诗对以上8个节令的上自宫廷、下至民间的习俗都有生动形象的反映。诗人在节令诗里也毫不遮掩地抒写了他们彼时彼地的各种心绪、感喟和联想。通过唐代节令诗,能使我们具体真切地感知唐代社会节令文化的基本特征:倡扬人本精神,向往富足幸福,企盼健康长寿,追求享受娱乐,讲究人伦礼仪,重视亲情友情。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不知怎么讲到了"露马脚"这句话,就问:"哎,谁知道‘露马脚’这个典故?"我快速思索了一会儿,正要举手发言,同桌,刚从乡下转学来的肖劲男举起了手。语文老师点到他,他便站起来,滔滔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从小生活很苦。1651年参加郭子兴起义队伍,后来当了官,便娶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马氏是个粗手大脚泼辣能干的农家姑娘。后来,朱元璋当上了明朝皇帝,老婆的脚不是三寸金莲,而是尺余的大蒲扇,这怎么行呢?  相似文献   

19.
节令的形成、发展与民族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宝库巾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节令,相应地也就产生了歌咏节日的诗篇,这就是节令诗。或吟咏节令,或抒发乡情,或针砭时弊,或叙写习俗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节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的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时代原因,其词作保留下来的仅有50多首,且有一部分是存疑之作。其中节令词约占其词作的1/5。通过对李清照节令词的分析统计,可以了解宋代节令民俗风情,感受到词人寓于词作的悲戚之情,领略节令词所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