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新倩 《考试周刊》2014,(56):162-163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对学生主体的心理诉求、个性心理等心理环境的忽略,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硬,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以格式塔流派的"场论"理论为基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消极性孤独为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下消极性孤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弱化大学生的消极性孤独感受,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实状况、大学生孤独的基本特点、大学生手机使用对其孤独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孤独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采用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使用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5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技术和相关分析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发现:(1)随着手机时代的到来,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加入了手机用户的行列,成为"手机世代";(2)大学生的整体孤独程度较低,他们的社会孤独倾向尤其不明显;(3)手机媒体使用对降低大学生孤独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4)大学生孤独与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认为:合理使用手机,增强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大学生情感孤独的现状及其与人际信任的相关,分别采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信任量表,对取自三所不同高校的441名大学生展开调查。其结论如次:大学生较普遍地存在情感孤独;大学生情感孤独在个体恋爱与否因素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且恋爱与否与性别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学生情感孤独与人际信任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人际信任对情感孤独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孤独感的差异,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ESL对178名健康大学生和87名失眠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试.结果显示:1)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依恋方式的焦虑和回避两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情感孤独无明显差异,但社交孤独和总体孤独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孤独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显著相关,社交孤独与依恋焦虑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认为孤独感、依恋方式与大学生失眠情况存在关联,失眠大学生社交孤独、依恋回避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大学生,高水平的依恋回避和社交孤独可视为失眠大学生的2个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学风是思想品质、学习精神的综合体系,更是一个心理问题。当前大学生不良学风中包括功利性学习动机、教条式学习方法、宗派性学习行为、消极性学习态度和被动式学习目标等,显现出不同的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与手机依赖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亲子依恋问卷(IPPA)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s)对甘肃省四所高校的180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17.31%;(2)手机依赖的大学生与非手机依赖者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及孤独上得分均呈显著差异(P<0.001);(3)亲子沟通与孤独和手机依赖都呈显著负相关,亲子疏离与孤独和手机依赖均显著正相关,孤独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P<0.01);(4)孤独分别在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孤独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与手机依赖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亲子依恋问卷(IPPA)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s)对甘肃省四所高校的180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17.31%;(2)手机依赖的大学生与非手机依赖者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及孤独上得分均呈显著差异(P<0.001);(3)亲子沟通与孤独和手机依赖都呈显著负相关,亲子疏离与孤独和手机依赖均显著正相关,孤独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P<0.01);(4)孤独分别在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孤独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组织冲突是影响大学生团队创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团队冲突主要表现为观念冲突、关系冲突、过程冲突。大学生创业团队冲突主要源于组织结构、信息沟通、个体差异等问题。在管理大学生创业团队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积极性冲突,抑制消极性冲突。通过完善信息沟通、设计组织结构、构建组织文化,加强大学生创业团队科学管理,促进团队创业成功。  相似文献   

9.
“双刃剑”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既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也伴随着消极性的影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认真分析,因势利导,积极应对,促进网络社会的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0.
网络对读者网络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因此,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就要重视网络信息导航,积极实施对读者网络心理中健康心理的提倡,促进读者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大学生沉思在孤独与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UCLA孤独量表、沉思反应量表(RR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7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根据测量结果,认为沉思在孤独与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沉思是孤独与消极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对950名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使用SPSS和AMO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线上积极反馈、群体性孤独等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网络自我表露在年级、专业类型和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差异,线上积极反馈在年级、专业类型、生源地和家庭经济状况上存在差异,群体性孤独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网络自我表露与群体性孤独呈正相关,积极网络自我表露与线上积极反馈呈正相关,线上积极反馈与群体性孤独呈负相关;(3)线上积极反馈在网络自我表露与群体性孤独中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孤独感这一领域。有关调查显示:在991名大学生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只有152人没有感到孤独,占15.3%。这说明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随着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孤独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如今正在象牙塔里享受青春时光的大学生们,孤独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专业调查机构的调查问卷以及调查结果,总结出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以及孤独感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也提出一些对于心理干预的建议,旨在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刘国华 《文教资料》2011,(35):213-215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存在学习需要上的被动性,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学习动力上的不足性,其形成原因可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层面来探求。  相似文献   

15.
纪超 《考试周刊》2013,(3):168-170
每个人都曾因孤独而难受。而如今,孤独也在大学校园里流行。进入大学两周的新生中,75%的人说他们自开学以来就一直遭受孤独的折磨,超过40%的人说他们的孤独是中等或严重的。由此可见,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存在孤独感是一种普遍行为,孤独感会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种种不良影响,生活事件包括大学生生活中的各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一生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可能一件日常小事就决定了一个人今后所走的道路。并且,从大学生存在孤独感这一现状也能推测出大家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疑惑。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并给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对爱情故事类型的探索为基础,提出了大学生的36种爱情故事类型,并从正确认识爱情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积极性与消极性、建设性与破坏性、共通性与差异性、相似性与互补性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3+2"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显示,“3+2”大学生获得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显著低于普通高招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3+2”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普通高招大学生;社会支持三个因子及总分与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显著负相关;以社会支持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依次进入方程的变量有孤独倾向、性别、NC(消极应对)三个因子。为此,必须加强“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利于其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要复归人性,大学培养"成"的人既要精神成人,更要专业成才。市场文化积极性的一面在于:它唤醒并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激发了大学生的自由发展,历练了大学生的平等规则意识;消极性的一面在于:它膨胀了人的物质性,挤压了人的精神空间,大学蜕堕为职业养成所。市场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正确区分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是前提,回归教育本质、注重"文化培根"是核心,专业教育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谢稷光 《考试周刊》2010,(5):211-212
本文采用UCIA孤独量表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作比较,结果发现,性别与生源地之间交互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城镇与农村女大学生的孤独感差异显著;城镇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的孤独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朱露露  刘琼芳 《文教资料》2012,(10):139-140
本文通过对独处的内涵探讨,指出独处与孤独的根本区别,论述了独处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意义:大学生需要独处的实践和空间;独处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