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收藏》2008,(4):205-205
谈及山水画创作,人们自然论及“法”和“变”。法,物象之本源,变,心象之渗析。汇二者,然后开画坛之门类,当今分门辨派,取之脉络似乎已成度衡。  相似文献   

2.
卢艳彬 《武当》2014,(9):34-36
(接上期)二、进中退步,退中进步,是八卦掌“刚柔相推”妙用的彰显。“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是随他势顺他劲而获胜的重要法门。《易经》是讲变化的,八卦掌效法之。就“变”与“化”而言,“变”包括“化”。“变”是柔变为刚,退变为进,变得迅速,变得隐蔽,迅猛异常。“化”是刚化为柔,进化为退,化他个和风细雨,风吹杨柳。就“变化”实质而言,变与化就是刚与柔的进或退。或是进中退步,或是退中进步。  相似文献   

3.
颜恒 《钓鱼》2009,(6):44-45
钓鱼人总是会在垂钓中生出许多“新法”,千方百计来增加鱼咬钩的机会,以使鱼获量大增。一条“逗一逗,鱼上钩”(与之相似的还有:“鱼不咬钩逗一逗”、“钓动不钓静”、“轻提慢引,鱼儿咬钩变勤”等等)的现代钓谚.  相似文献   

4.
李浭 《象棋研究》2008,(1):40-40
图1形势是出版于公元1707年的《韬略玄机》象棋谱的“挞士变活”局。同书卷一第19局“游丝系虎”及卷二第36局“春和景明”棋势及招法基本一致;但是“游”局、“春”局都刻有1路边象,前者“象”字为横刻,后者“象”字奇小,这可能是原作已发现有误,故此笔者诠注时只保留本局而删并后二局,此类古局的特点是走炮一平四“挞士”使局势变活。  相似文献   

5.
吕耀文 《收藏》2010,(12):113-115
笔者曾在《石道之“石”》一文中探讨了石道之“石”的“真”“善”“美”,本篇来谈谈石道之“道”。 赏石主体的审美之“心”,即石道之“道”是在生活审美、自然审美以及艺术审美的基础上产生的,贯穿于整个赏石审美活动中。  相似文献   

6.
诚明吟     
邵雍 《健身科学》2010,(7):F0002-F0002
人言孔圣为“生而知之者”。孔子曾有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然孔子亦曾自谓:“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处的“知”乃“智慧”之“智”,非单指“知识”而言。智慧有后天、先天之分。后天之智乃思辨分别之智。为后天学习所得;先天之智则指人们天性之中本来具有的诚明、安乐的智慧,即禅家所谓。  相似文献   

7.
马琳璋  马天巧 《武当》2005,(7):16-17
练习心意拳,要懂得“中和之道”。所谓“中和”之道,乃阴阳和合也,阴阳均衡,二气得调之谓。人在天地之间,能秉承天地之气,则能得中和之气。古人有:“冲气以为和”的说法,并且还说:“天下万物,同一和气。”而人则是“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8.
王卓 《精武》2009,(6):40-42
(1)八门五步 方位八门,乃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八门者,四正隅也,四正为拥捋挤按,四隅乃揉捌肘靠,合正隅之手,得门位之封(卦),以身分步,则生五行,以支撑八面,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是也,以中定为枢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名之曰八门五步。  相似文献   

9.
徐达东 《中华武术》2004,(11):57-57
“武玄醉八仙”原名“易道搏技”,又叫“醉道”或“醉八仙”,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已无从可考,其雏形“修道”大致产生在先秦,汉朝既已形成完整体系。其出处目前仅有的文字记载是生卒年代已不可考、道号“真阳子”的前辈所著的《修真正义》。该文说:“昔太祖修道于上京,入悠然恬淡之境,出痴疯飘逸之形。爰弟子视之谓日:师或醉焉?师日:斯道之真象也,其示与貌,其出于质,夫今汝醉然,或以是名乎?爰此名之初成乃《醉道》也。”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那达慕”与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现实诉求、理论机理及路径选择进行剖析。认为:“那达慕”与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支撑、适应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要求、破解“那达慕”发展困境的智慧探索。并对“那达慕”与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互为推动的逻辑进行如下阐释:“那达慕”是推动区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提升中华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文化重塑“那达慕”精神内核、助力“那达慕”融通中外;指明“那达慕”与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实现企业升级,激活“那达慕”与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文化理念,锻造“那达慕”与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之魂;完善运营机制,夯实“那达慕”与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品质之基;秉持政策导向,把稳“那达慕”与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之舵。  相似文献   

11.
一元训练理论   总被引:70,自引:12,他引:58  
茅鹏  严政  程志理 《体育与科学》2003,24(4):5-10,18
传统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是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两个“元因素”,是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可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有人发现这个理论迷误了。“体能”与“技术”本是“一元”的。这个发现,萌发了“一元”训练理论,展开了对训练原理的新探索。本文谨对半个世纪的探索发现,扼要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尹长松 《武当》2008,(5):31-34
本套枪法由黔阳(今湖南怀化市管辖)的聂秀山师公传给尊师尹长松,由尊师于1989年传授予我。据师所言,枪之奥秘全在圈法。而圈法的使用,前把主要起支撑及方向作用,后把才起决定作用。同时,要求“枪不离把,把不离带(腰)”。也就是说,枪之“把位”非常重要。而“把”又要与身体协调配合,尤其与腰(带)的配合更为重要。整个套路要求姿势舒展优美,大开大合。  相似文献   

13.
此诀仍是发扬古典拳论之精神。[姚本]及[鑫本]之《太极拳图说》附录:“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即歌诀二。就是以歌诀为“经”,歌诀之释文为“论”,对应适配成一体的。故有拳家认为,“经”“论”不能分割,“经”无“论”则不明,“论”无“经”则不通。“经”“论”适配,其义分明。  相似文献   

14.
游玄德  黄建军 《武当》2009,(8):46-47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是老子在经中提出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无”,指无形无质的虚无。老子之言无而非无,犹佛家之言空而不空。无之为用,在于由无生有,“无”为万物之始,首先它是“道”的先天之体。其次它还是道生运衍化后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与“有”互依互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由“无”有了“有”,之后,“有”继生“有”,有有相生,曰为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15.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孙子兵法》之势篇在篮球比赛中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势”篇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学术史上有重要价值,对指导篮球比赛亦有重要作用,建议:篮球比赛中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打出自己的特色,并最大限度地抑制对方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国人,还出产自中原河南.在我去乡离家的前22年中.“中”在日常用词中的使用率绝对排列前5名。“中”在河南话有“好”“可以”“行”“能干”……的意思.估计您看出来了.基本上。“中”是一个好字眼儿,说出去谁都高兴.也难怪.国人在官场、在职场、包括在床上。都不太擅长、也磨不开面子直接说“不”。基本上.都比较擅长在背后说“不”,或者直接下刀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对”和“粘”是今体诗的重要规则。文章对一些著作为“对”与“粘”所下的定义提出了质疑,并以具体诗作为例指出其定义之不当,同时重新为“对”和“粘”下了定义。  相似文献   

19.
张升 《武当》2014,(9):20-20
“太极”这个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传》。《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时,天地混沌,阴阳未分,称作“太极”,万物由此而生;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两仪”(即“阴阳”)生矣。此处提出了一个“一”分为“二”的宇宙创成说,“太极”即“一”,分出天地“阴阳”为“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20.
古韵 《集邮博览》2011,(9):85-85
夫“中”者,内也。别于外,别于偏。然则,其内涵不独若此,“天地之道。帝王之治,圣贤之学,皆不外乎中”,古人论道,也以中为归旨:“中即道也,道无不中,故以中形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