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是晚清文学及其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对杂志所刊小说文本的研究,一种是以杂志本身为对象的研究。在两种研究路径中,第一种持续时间长、成果多,处该领域研究的宰制地位,但研究后续成果创新不足;第二种起步晚、成果少、不系统,但着力凸显小说杂志作为中国早期大众传媒之一种对文学生产与传播的影响,对突破文学研究的学科壁垒有方法论的意义。针对第二种路径研究不充分的现状,从现代性理论视角运用传播学、文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研究新方法深入解读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价值及意义将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及视角。  相似文献   

2.
伤痕小说内含现代性与矛盾性双重特征,在文本表述上主要体现为:隐匿现代性,凸显矛盾性。这与始自"五四"新文学阐扬现代性的写作风格有所不同,作家这种反其意而行之的叙述策略重在更好地表现文学反作用于社会和文化的功能,并强化它们。遗憾的是,伤痕小说纠结于思想话语与历史—政治话语之间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完成新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科学大规模东传过程中,西方科学小说也被翻译过来,并带动了国内科学小说的创作.而近代传入的西方科学成为晚清科学小说家进行翻译与创作的科学知识资源库.反过来,晚清科学小说翻译与创作又成为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一个新途径.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晚清科学小说记载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晚清谴责小说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作为小说点睛之笔的儒者形象生动再现了晚清时局变迁中的名士凋零。本文通过对《官场现形记》和《儒林外史》两部小说的文本细读,揭示真儒、假儒、迂儒与侠儒等四类儒者在社会情境中的地位异变,力争发掘晚清小说作家群体借用"实用主义"儒者形象所建构的时代隐喻。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教士翻译的第一本西方现代小说,《百年一觉》不仅在叙事方面对晚清小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导致了一个新的小说类型——政治小说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篇典型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红鸳语>完全符合作者们娱乐消遣的小说创作价值取向,但是在这种价值取向的背后却也隐约透露出这些鸳鸯蝴蝶派作家们某些初具现代性特征的人物价值观和小说创作观.本文试图从人物性格、集锦小说形式和尴尬的小说结局形式三个方面来论证这篇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小说要"从容不迫",是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论文挖掘了鲁迅小说从容之美的表现、美学特征,并深入探讨了其小说从容之美形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小说因其本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深受学生的喜爱,而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枯燥.但是在教师教授文言小说时,学生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所以要精心设计教学和实践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文言小说的改写,既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与作文教学相联系,可谓一举两得.立足于文言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的改写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文学的审美和探究能力,同时也是开拓课堂教学多样化的一种途径.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与张爱玲都以通俗起家,以通俗小说创作为主,文本极具现代性。关于二张的个案研究非常丰富,但两人的比较研究尚为缺乏,对两人现代性特质的具体研究比较更是稀缺。论文先对二人小说的现代性特质进行主题、情感价值观、艺术三方面的分析比较,再从身世、教育、流派和哲学角度追溯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分析两人在通俗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制高点地位及两人现代性成就对通俗文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法国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其主要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叛逆、反传统,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鲜明特征。而技术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美学参与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体现,它使技术活动艺术化、审美化,直接体现美学的效用,较之一般美的哲学的思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应用性。从技术美学的角度来看,新小说回归原始的技术审美形式,消解作者主我和深度,追求"物本主义"写作,通过零散化、模糊和片断化的表现形式一反传统的小说模式,对小说进行了技术美的创新,同时在作者与读者关系上倡导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学功能美的纬度推动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向和谐,从而使其作品孕育出一种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11.
晚清小说居于明清古典小说的成熟之后,又处在五四白话小说的辉煌之前,虽有上千本的创作实绩,但即使“四大谴责小说”在艺术上也是比较粗糙的。因此,在小说发展史上,它似乎处于一个有些尴尬的位置。但如果对晚清小说进行历时性的分析,即采取动态的、历史的眼光,纵向地考察它在小说内部文体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则可探讨出一些小说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晚清小说居于明清古典小说的成熟之后,又处在五四白话小说的辉煌之前,虽有上千本的创作实绩,但即使“四大谴责小说”在艺术上也是比较粗糙的。因此,在小说发展史上,它似乎处于一个有些尴尬的位置。但如果对晚清小说进行历时性的分析,即采取动态的、历史的眼光,纵向地考察它在小说内部文体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则可探讨出一些小说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穿越小说属于网络文学的一种,曾经十分走红,无比兴盛。然而,现在穿越小说的热潮已经悄然平息。以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这一现象,既可以发现穿越小说的兴盛原因,同时还可以发现该理论自身存在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喧嚣于上世纪末中国文坛的现代性批判,在九十年代以降的小说创作中,诱发出用敌对和怨恨情绪驱逐爱与同情的恶意写作,其后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写作者个体的高贵心性,同时亦难以担当起对大众善之情感的熏陶和培养。作为一种有力的反拨,以迟子建、刘庆邦、荆永鸣、白连春等作家为代表的“证美“小说创作,显然是以健康的心态和对真、善、美的不倦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精细观察与构思,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类美好人性的尊重与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5.
在阿拉伯文学里,有很多描写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文本,其中"异乡人"系列小说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这一系列小说反映了不同时期,阿拉伯所代表的东方文化与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小说还思考与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优劣,并试图寻找到两种文明的"融点"。  相似文献   

16.
吴趼人的写情小说在晚清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其对传统道德的呼唤,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对吴趼人道德救世梦想在其写情小说理论及创作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其小说理论中其对情与理的阐释,创作中创作手段的运用,无不显示出吴趼人传统道德文化观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的<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两书存在着矛盾之处:前者重视"整体性",而后者则推崇趋向于分裂的复调小说特征.笔者认为巴赫金的这个矛盾之处标志着他从传统审美观念向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向,而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虽然具备某种复调小说的特征,但是比较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它更具备现代性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即为整体性的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专注于社会改革现象描述与规律剖析的"变革叙事",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紧密。其具体叙事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叙事内容直接取决于政策导向与社会制度的现代性演进;充满战争文化心理与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浓重的道德审判色彩与官场化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9.
郭焱 《职大学报》2011,(6):54-58
徐小斌所筑造的小说世界,散发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恶之花的魅力;她所倾力描绘的那些富有恶魔性的人物形象,闪耀着迷人的光辉让人念念不忘。本文主要借鉴陈思和教授关于"恶魔性"的论述,在广泛阅读徐小斌的文本和深入思考其内在的联系后,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来分析其小说世界中的恶魔性,探讨徐小斌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恶有一种魅力"),她在人的价值意义上的徘徊(人是应该像"工蚁"还是像一个"人"那样活着)以及她所提供的解决方式("女人像希腊神话中的两头蛇一样,可以向任一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晚清文人林纾"力延古文之一线",坚守传统文化及古文论之精髓,创作实践与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堪称古文大家。然而其古文理论的光芒被"林译小说"所遮掩,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以《春觉斋论文》为主要探究对象,分析林纾古文理论的传承与变革之处,从而阐明他在古文论的建构以及发展创新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