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说来惭愧,小学读书、初中读书,回想起来,作文写得很差。当时,家里为了让我写好作文,买了《模范作文》、《作文描写词典》等,无非为了帮助我"开窍"。而老师(包括亲友)则总是出一些题目让我做,除了课堂里做的之外,"开小灶"嘛。作文不喜欢做,"闲书"倒看得不少。记得在八九岁的时候,就有—本《水浒》(似乎是八十回本)伴着我。后来,十岁  相似文献   

2.
《语文月刊》2014年第10期刊登的文章《<鸿门宴>中项羽反应为何如此反常》,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善长出奇计的范增,能力早已得到证明。"笔者觉得这个句子里的词语"善长"是用错了,这里应该使用"擅长",或者使用"善于",或者就使用一个"善"字。查《汉语大字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不见收有"善长"这个词语。《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录了"擅长"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某些方面有特  相似文献   

3.
"板眼"是音乐术语。《现代汉语词典》对"板眼"的解释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联系"板眼",我想到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不是也应该有强有弱、有板有眼呢?  相似文献   

4.
正在《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质疑结尾句中的"犬马怖惧之情"的注释。课文注释说"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那么,"犬马怖惧"就是"谦卑"的意思。这样解释,对吗?问题一出,不少学生附和,同时,还有学生拿出词典查了起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犬马"的解释是,"古时臣下对君主自比为犬马,表示愿供驱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的解  相似文献   

5.
先请看下面两幅图片:其实,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使用"精典"一词的情况还真是不少的。那么,到底是该用"精典",还是该用"经典"呢?"经",《说文》:"经,织也。从糸,巠声。""巠"义为"绷直"、"笔直"、"僵直"。"糸"与"巠"联合起来表示"绷直的丝线"。本义是指纺织机上为织布而设的纵向的绷紧的丝线(以供纬线  相似文献   

6.
<正>《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9日13版的一篇文章《"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中有一段话: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始作佣者是《人民文学》。这里的"始作佣者"有两个错误。一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始作佣者"这一词。所以,这里应该是作者笔误,"始作佣者"应为"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7.
白凌志 《学语文》2014,(2):56-57
正笔者在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时,对学生提出的"文中‘不假思索’是不是应改为‘不加思索’"的问题,也产生了疑惑。为了解决这个疑惑,笔者首先上网搜索了"不假思索"和"不加思索"的词义解释,竟然发现了问题:第一,《百度词典》、《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等栏目均收录词条"不假思索",并对其作了解释,而未收录"不加思索"。唯有"互动百科"栏目收录了"不加思索"。第二,《百度词典》、  相似文献   

8.
钻研教材是一种阅读,可是我发现,这种阅读和我平时的"非钻研教材"阅读有很大的不同。今年的暑假,异常的炎热,但捧着《胡适论教育》、《清代学术概论》、《知堂回想录》、《流年碎影》……竟读得有滋有味,查查词典,做做记号,收获颇丰。这是任何一次培训都无法灌输的,因为这实在是一个"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有这样一句:“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着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对此句中的“胜况”一词,龚其康同志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辞海》中查不到它,所以怀疑它是“盛况”的笔误(见《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39期《是“胜况”还是“盛况”》)。我以为龚其康同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盛大;隆重:盛会;盛宴。”“胜”也有“优越;盛大;佳妙”之意,并且“胜会犹盛会。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诗:‘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见《辞海》)由此  相似文献   

10.
正杜老师:"风筝"一词首先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第54页,"筝"标注了第一声调符号。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中也出现了"风筝",但是教参中强调"筝"要读轻声。在《现代汉语小词典》中,对"风筝"一词中"筝"的注音也是轻声。我想请教您,哪个读音是正确的?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八小学孙怡孙怡老师:风筝的"筝"在普通话口语中,是读轻声的,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中"风筝"的注音为  相似文献   

11.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12.
"无独有偶",《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汉语大词典》释为:"某些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多用于贬义."这两本权威辞书均明言其"多用于贬义",笔者却有不同看法. "无独有偶"一语,最早出自何处,已不可考.刘洁修先生认为,此语"或本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一一》(《二程集》121):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汉语成语考释词典》1169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如果此"或"为"真",则其语源即属中性.  相似文献   

13.
正杜老师: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课本里有个"庭"和"廷",右半部分"横竖横",课本上是一个"土"字,也就是第三横比第二横长,我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确如此。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右边是一个"士"字,也就是第三横短。恳请杜老师给一个明确的指向,谢谢。山东省蓬莱师范附属小学栾明杰栾明杰老师:"廷"字以及由"廷"做偏旁构成的"庭、蜓、霆、挺"等字里,"廷"字中间的一横要长一点儿。您提到的情况跟规范的  相似文献   

14.
正编辑工作做久了,会形成一种毛病,或说是职业病,那就是咬文嚼字。对"人才"与"好人"这两个耳熟能详的词儿,最近,我就又认真查了一遍《现代汉语词典》,从中发现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并引发了我对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尹玉生 《家教世界》2008,(11):47-47
我六岁的孙女盯着我,好像她是第一次见到我。"奶奶,你是一个古董,"她说道,"你老,古董也老,所以你是我的古董。"我可不想对这种说法置若罔闻。我取出《韦氏词典》,开始给甄妮读"古董"的定义。我解释说,"一件古董,可不仅仅是因为老。它是很早就存在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样家具。最主要的:古董是非常有价值和珍贵的。"我合上词典,对甄妮说:"你一定要细心谨慎地爱惜它们,因为它们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神曲《忐忑》的热传,"忐忑"也成了当前网络热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忐忑"的解释是:"形容心神不定,胆怯"。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作者通过对人物"忐忑"心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处境、性格,或表现文章的主旨,读来耐人寻味。一、最辛酸的"忐忑"在《故乡》中,当"我"见到一别  相似文献   

17.
成语“义无反顾”中的“反”应写作“反”还是“返”? 在现在通行的词典中有两种写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写作“返”;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词语分册》、《汉语小辞典》等都写作“反”。 究竟是“反”还是“返”?  相似文献   

18.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学习词典》都将"媳"字条目下"媳妇"与"媳妇儿"当作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进行注解,分别有两个词条共四个义项。然而,通过对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的考察发现,"媳妇"与"媳妇儿"在语义和用法上完全一致,二者其实是一个词,儿化并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其词义只有三个义项:儿子的妻子、妻子和泛指已婚的年轻妇女。  相似文献   

19.
正杜老师:您好!平时,我们经常把胜利归来说是"凯旋而归"。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9组单元《献你一束花》中"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这句"凯旋"后面没有加"而归"。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凯旋"是胜利归来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凯旋"后面不应加"而归",不知这种想法对不对?安徽省安庆市经济开发区老峰镇第二小学何希六何希六老师:  相似文献   

20.
应学凤 《学语文》2007,(4):47-47
"风向标"原为一种测定风向的工具,用于气象等专业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409页)把"风向标"解释为:"指示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安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指着风吹来的方向。"《汉语大词典》中"风向标"的释义跟《现代汉语词典》相似,为"指示和测定风向的仪器。一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