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上,该学习生字“掰”了。认读字音、识记字形、分析字义,我正按部就班地边引导边讲解,学生马小华忽然站起来问:“老师,‘掰’有反义词吗?”是啊,“掰”有反义词吗?说实在的,我还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为避免尴尬,我稳了稳情绪,又把皮球踢给了马小华:“你说呢?”“我想‘掰’应该有反义词。”马小华扑闪着眼睛说。“哦?说来听听。”此时我已无力控制课堂,只能任其发展了。“‘掰’的反义词与‘掰’的结构相似,两边各有一个‘手’字,中间应该是‘分’的反义词‘合’字,它表示双手合拢的意思。”马小华边说边做了一个两手并…  相似文献   

2.
于海燕 《早期教育》2006,(11):16-16
在做“影响大班幼儿对表演游戏选择的因素”研究访谈中,小雨说:“我喜欢表演游戏。”我问:“那你为什么不选表演游戏呢?”他说:“我不敢选,以前玩‘逃家小兔’。就是能干的小朋友才能玩.我不能干。所以我不敢选。”我愕然,没想到自己的错误做法过了半年的时间仍然对孩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家长会上,一位家长抱怨道:“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很长时间了。说真的,我现在对孩子在园情况很不了解。您看,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八个小时,晚上接回家和家长也就呆上两个小时。孩子回家不太说幼儿园的情况,问老师,老师总说‘挺好的’。真不知这‘挺好的’到底好到什么程度,我们家长该为孩子做哪些准  相似文献   

4.
常月华 《语文知识》2006,(12):18-18
朋友的女儿拿着一个随身听对我说:“这是昨天‘黑’我老爸的。我‘黑’我老爸没商量。”这里的“黑”用作动词,表示敲竹杠的意思。笔者觉得这种调侃的用法很有意思,上网一查,又找到下面一些例句: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佩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  相似文献   

6.
前几天,在学校建筑工地附近,有一位调皮学生的家长指着农民工对孩子说:“你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像他们一样一辈子下苦力。”听到此话,我不禁有些感触。记得在农村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经常对我说:“不好好读书,就一辈子穿‘草鞋’,想穿‘皮鞋’,必须考上大学。”而现在依然还会听到许多家长和老师这样告诫孩子。  相似文献   

7.
常常有老师或家长抱怨:“那个小‘调皮鬼’,好像没长小耳朵似的,和他讲话总是不听。”每当听到这种话,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也许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每天都用同样的‘台词’在提醒孩子,没有效果也就理所当然了。”已有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  相似文献   

8.
简简单单一个“live”有什么难的啊?!不就是‘居住’嘛!” 说的没错,可是live除了做不及物动词时当“居住”讲,它还可以表示“现场的”。这时候读音可就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9.
徐静 《辅导员》2010,(3):17-18
最近,有同学跑来问我:“徐老师,有个词我不知道怎么写才正确。您说,是‘发奋图强’正确,还是‘发愤图强’正确?”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第二册第六单元后有“常见言句式”介绍,它对学生概括、掌握这五种常见言句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说编分条例说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在对判断句表示判断的五种形式的介绍中,其中第4条“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一论断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其中“非”表否定判断是正确  相似文献   

11.
李冲 《语文教学之友》2005,(11):F0003-F0003
去年3月15日《报刊》上有“力争到2010年左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语,俞敦雨先生撰指出:“‘左右’改为‘前后’才对。”“左右”为何要改为“前后”?俞先生作了如下阐述:“‘左右’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跟‘上下’相同,如‘年龄在30左右’,‘收入2000元左右’。面‘前后’则用在表示特定时间的词语之后,指比某一特定时间稍早或稍晚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2.
李霞 《湖南教育》2003,(5):50-51
教学片断师: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生小组学习、讨论)师:明白了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妈妈的评价———“精彩极了”,这是对孩子的赞扬与鼓励,爸爸的评价———“糟糕透了”是对孩子的批评。生:我觉得正像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生:作者为什么要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生:我有时候虽然考试考…  相似文献   

13.
“才”字是文字学校出名的机灵鬼。一天。他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我能让句子中的时间表示长的变短,短的变长。”话一说完,“才”字四周便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不相信“才”字的话。矮个子“一天”走向前说:“‘才’老弟。你能把我变长一点儿吗?”  相似文献   

14.
分析:本题考查交际用语。Of coursenot.“当然不”;Go ahead.“行;请吧;去做吧”;Why not?“为什么不?”I’d rather you didn’t.“我宁愿你不要去做”,用来表示比较客气的阻止或拒绝。题干中的第一个说:“我打开窗子你介意吗?”第二个人回答说:“不要打开吧,我感觉有点儿冷。”据此可知答案为B。其中“’d rather”是“would rather”的缩略形式,意为“宁愿……”,它是中学英语教材中非常重要的短语,也是高考热点考查内容之一,现将其主要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误会     
有一天,我给女儿出了一个字谜:“日月一齐来,莫把‘明’字猜,‘昌’‘冒’都不是,闷死一秀才。”我又给女儿解释了一下,不可以猜“明”,不可以猜“昌”,也不可以猜“冒”。  相似文献   

16.
开学不久,一位家长特意找到我说“:孩子可喜欢你上课呢,你说的话,对孩子来说那简直就是‘圣旨’啊!”我不由得感动,但同时也在思索:学生对老师更多的是害怕,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我对“德”字的解剖引起了同行善意的笑声与思考。我说:“我不是专门研究文字的文字学家,但做了多年的班主任,使我对‘德’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单从字面上看,这个‘德’宁造得妙。偏旁为‘双人’,右上为‘十四’,叠加在一起乃有众人之意;右下为‘一心’,乃足根本之处——德育工作者理当一心一意、煞费苦心、独具匠心、巧施慧心、以心换心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小读者》2013,(1):71-71
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爱的“心”从未变过。而爱的年轮和我们年龄一样在增长着。正是我们的爱,孩子从襁褓婴儿成长为可爱的少男少女;正是我们的爱,孩子从蹒跚学步成长为茁壮的运动健儿;正是我们的爱,孩子从咿呀学语成长为朝气蓬勃的读书郎……我们的爱不止,孩子的成长不止。然而,在孩子成长的备阶段中,我们到底该怎样爱孩子?一位母亲问女儿,“你最喜欢爸爸妈妈怎么爱你?”小女孩两岁时回答说:“爸爸抱抱、妈妈亲亲。”四岁时说:“我要爸爸妈妈都陪我看动画,轮流给我讲故事。”六岁时说:“喜欢妈妈说‘哈哈!这事你做的真棒!’;喜欢爸爸说‘走,我们带妞妞和叔叔家的小帅一起郊游去’。”九岁时说:“我不喜欢妈妈老盯着我学习,不喜欢妈妈总把我和别人比;不喜欢爸爸总说‘我很忙,等爸爸有空了一定参加你们学校的活动、一定陪你去看动漫剧……’”  相似文献   

19.
“理趣”一词源自佛典,正式被用于诗歌评论则在宋代,但富有理趣的诗则早已有之。清代沈德潜在《说诗啐语》里说:“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的“相”字有一种特殊用法,即放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不表示相互之间而只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和行为,动词后面的宾语不再出现。吕叔湘先生早在40年代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指出“此类偏指用法先秦经籍不数数见,两汉渐多,魏晋以后滋盛。”吕先生把具有偏指用法的“相”字看作代词性副词(1942)。吕氏的看法得到了学界的认同。王力先生说:“在先秦时代,‘相’的基本意义是‘交互’,就词汇意义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