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朱泰松 《教育文汇》2007,(10):43-44
不知不觉间,我已教了10年语文了。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和身边的同事们仿佛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教师教学用书》上关于文章的解析忠实且惟恐不能忠实地搬给我们的学生,有时甚至担心学生的理解与“教参”相悖了。可笑吗?不,可悲!阅读本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而这种以“教参”为准绳的思维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多少有益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2.
镜头一:“家常课” 教师微笑着提问,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成一团。因担心“经典的练习”没落实,教师板起面孔,课堂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如此“潮起潮落”,凉——热——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背景 上科学课要让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这已成为广大科学教师的共识。但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来看,许多教师往往会考虑到教学的进度或担心学生的知识到底能否落实,探究活动最终能否成功。而未能真正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前些日子,本人承担了一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方向”的公开课。在学生自己制作指南针的教学设计中,在试上课和公开课两节课中,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并结合以往上这节课的经历体会。我深深地体会到自主探究对学生学习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冬梅 《现代教学》2012,(Z1):108-109
"校名优教师教学展示活动"的帷幕已经落下,我忝列其中,也上了一节展示课。课是上完了,但上课的整个过程以及这节课给我留下的思考,却没有停止。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以及教研组给我的帮助与支持,更让我难以忘怀。因为在阅读《一碗阳春面》时,文中的故事引起我的共鸣,我被深深打动,所以决定上这篇课文。教学要兼顾学生,要考察学情,但我却没有太多考虑学生,还一相情愿地认为,感动我的文章也理所当然地  相似文献   

5.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对每一节历史课,教师都需要精心设计。如新课的导入,可采用录像挂图、幻灯等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自学时,教师要出示课前设计好的,既有启发性又有实用性和迷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日本军国主义”一节  相似文献   

6.
赵李 《现代教学》2007,(12):41-42
不少语文教师抱怨本该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语文阅读课,如今却死气沉沉。究其实质,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读而不懂,读而不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帮助学生跨越阅读障碍,尽力让每个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愉悦的心灵体验。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7.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仅仅是纸上谈兵,那是不行的。作为教师,只有走进课堂,走上讲台,面对学生,你才有归属感。因此,思考先行,以研究为依托,以实践为抓手,做一名善于学习、乐于研究、勤于笔耕的研究型教师,是我专业发展道路上十分重要的目标。从教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着,也在实践着。作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发现在一、二年级打好学生语文阅读的基础尤为重要。由于这个年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在学校中,我最看重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四结合芦文燕一、阅读欣赏与专题引导相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兴趣的培养,我认为语文教师的素质和文选课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在文选教学上,我从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是对学生入校上的第一节文选课,我要花很大的心...  相似文献   

10.
于平河 《宁夏教育》2006,(11):52-52
一节好的语文课,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如果听不到读书声,总感觉这样的课缺乏生机。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重讲轻读,学生读得太少.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一节公开课上,我就遇到了类似的现象。这位教师上的是《开国大典》,上课时,教师没有检查预习情况,也没有让学生通读课文,就开讲了。这位教师讲得热情洋溢,挥洒自如,中间偶尔穿插着师生的问答。这节课仅剩十分钟时,教师让学主写课文梗概,结果有的学生颠倒了课文的叙述顺序,有的丢掉了重要庆容,筒的主次不分,甚至有的无从下手。谍后,我了解情况,原来教师在课前恨本就没有布置学生读课文。可见,学生没有读好课文,教师的讲成了“空中楼阁”,学生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1.
在市里组织的新课程培训会和我校教坛新苗选拔赛上,我有幸听了五节公开课。新老教师不同风格的观摩课,让我收获颇丰。可惜的是,在有些教师的课上,阅读成了名家的专利(录音代替了学生琅琅的书声),黑板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有一个教师一堂课上下来,居然没有在黑板上写过一个粉笔字),只是不停地点击鼠标,在学生和听课教师的眼前,一张张强烈冲击视觉的幻灯片轮番上阵,粉墨登场,俨然成了课堂的主角。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贵刊的《课例点评》栏目我每期必认真阅读,总是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但是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就是好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无法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有效的使用.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到目前为止只有电子备课室,真正的多媒体教室正在筹建中;二是我们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大量优秀课例的教学设计拿到我们课堂上使用并不合适.而读完安凤吉老师的课例后,忽觉眼前一亮,尤其是三个预案很有特色,自己恨不得马上活学活用.恰逢学校让我开学初上一节示范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节内容,并灵活地运用了安老师的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比预期的目标更好.下面结合自己上这节课的体会对安老师这节课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张厦 《成才之路》2011,(22):47-47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个主战场,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参数。现把我最满意的一节英语课课堂内容纪录如下,与大家分享共勉。【本节课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掌握有关课文的单词和词组,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莫伟军 《中学文科》2007,(12):85-8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就是要还学生以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地位。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实践这一转变?在教学《童年的朋友》时,除了扫除生字障碍,我把大量的时间交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究,感悟内化,效果不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李静 《宣武教育》2003,(12):21-21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让教师不必在为课堂上的换位思考、语言的运用而缴尽脑汁呢?这个难题时时困绕着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节《古诗四首》的教学课,让学生过足了教师瘾,也让我的难题如冰雪遇春风般化解,享受了一番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时那不尽的轻松与乐趣。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叙了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一节公开课的情景:听课的人们“听得人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① 的确,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扎实的…  相似文献   

17.
樊洪霞 《小学生》2011,(5):23-23
如何尽快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是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教师认真上好每次作文课,加强指导、批改、讲评这是很霞要的。不过,若不在阅读上下功夫,单凭几节作文课,学生的作文质量是很难提高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郑丽辉 《福建教育》2005,(7A):13-1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改已经三年,一个学习化的校园正在形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浓郁的“书香”里,我不断成长。阅读,成为我成长的源泉。“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应是源源不断的江河。”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教师才能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学校为鼓励教师阅读,开辟了“教师阅读通道”:订阅各种教育报刊,  相似文献   

19.
甘洁 《师道》2012,(3):52-53
我虽然是英语教师,但喜爱阅读中文文学作品。在一次阅读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资料中,我被一篇阅读鉴赏的内容吸引住,读完以后感觉心中有一股力量被默然触动。引起了我对学生独立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对自己作为年轻教师在对学生德育方面培养的感悟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某乡组织一次初中语文观摩课,笔者慕名去听评课。大家一致认为,这节课上得很精彩,学生学得主动,悟得透彻,读得感人,敢于表达,勇于争论且引经据典。教师的引导也恰到好处。说实话,我非常欣赏这节课:为了印证课的真实效果,趁教师评课之机,我与课上发言踊跃且内容很有深度的几位学生进行了交谈,在同学们的七嘴八舌中,我不由愕然。原来这节所谓“经典”的观摩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