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也不断革新,媒介技术的变革必然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也必然会催生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媒体形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最早提出自媒体概念的是美国的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2003年7月,他们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自媒体"做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2.
陈思  赵骅 《新闻前哨》2013,(9):97-99
传统媒体曾长期占据着自上而下纵向传播的主导地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这一主导地位,而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传统媒体不得不与新媒体进行合作,以寻求新的生路,转型已经成为必由之路。一、网络媒介促进电视媒体多屏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3.
媒体数字化是近年来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在传统媒体数字化的进程中,各类型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对人们的媒介接触观念、接触行为和接触习惯的影响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移动终端对传统媒体的内容产品进行消  相似文献   

4.
目前,基于电脑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与新媒体的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相比较,传统报业作为最典型的媒体,已经陷入了广告收入降低、发行量下滑和人才出走等多种困境。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报业要想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就必须抓住机遇,融入新媒体塑造的媒介生态之中。本文分析了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报业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及印刷媒体、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正日益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眼球经济、媒介至上的语境下,学术界关于中国媒介的研究也呈逐渐升温的趋势,各类运用新方法、新理论、新材料把脉媒介运作的著作不断涌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时下学术界对于媒介批评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领域,但由于理论原创能力的欠缺、媒介批评意识的不自觉以及对于不同时期媒介宏观把握的天然难度,使得不少媒介批评研究的著作尚未能真正深入当下中国媒介生态的现场,其批评的有效性、阐释的力度尚存在不少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尤其是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的广电传媒高校校园电视台受到的冲击日益严峻。高校校园电视媒体应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的优势作用,创新报道内容与形式,联动互动开展报道,实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祥 《传媒》2017,(15)
高校校园媒体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如何适应移动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是转型工作面临的新难题.本文在分析了校园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下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媒体平台融合发展、校园媒介协同创新、校园亚传播圈用户分类引导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鹏 《声屏世界》2014,(1):61-62
正媒体碎片化时代的特征"大众传媒已不复存在"。这是美国广告协会首席执行官鲍勃.利奥狄斯(Bob liodice)的一句预言。今天,这句话正在逐渐变成现实。随着移动互联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急速普及",媒体碎片化"的特征已显得愈加明显。一般而言,报纸、杂志、电台、电视都是传统媒介,其后是互联网,然后是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是以门户网站为中心的时代,这个时代基本上沿袭着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随着App、微博、微信等技术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关注用户自主传播的媒体创意效应,借此探讨所谓新媒体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查阅与翻译了大量中英文相关资料基础上,对腾讯、阿里、百视通、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以及韩国自媒体做了实地调研、访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相关业界专家进行交流、沟通;进行受众控制实验,并做了大量问卷调查,通过SPSS统计软件,结合相关深度访谈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应动态研究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各类新兴媒体(emerging media),从媒介技术、用户需求、媒介生态与资金投入四维度宏观分析,结合传媒产业升级与转型的产业功能特性,同时关注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舆论引导、协调社会、娱乐大众、传承文化).综合分析下,本研究认为,媒体对人们未来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体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智慧云"成为各类企业走向世界的路径;移动互联网持续创新改变着新媒体发展态势;社会化媒体依然是新媒体发展焦点,分享经济的媒体创意经济形成.上述是未来媒体突破的靶向,这些靶心较为明显地预示全球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APP杂志开发与应用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各种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传统杂志也积极应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并逐渐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在新的领域发展,通过开发APP杂志、第三方应用程序、上线电子杂志等在数字化领域取得发展.传统媒体杂志这一媒体形态开启APP应用之路成了借助移动互联网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并得以在移动媒体领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本文针对APP杂志开发与应用进行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10,(12):6-6
11月12日,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专门为高端智能手机和各种平板电脑量身打造的移动新媒体——光明云媒正式推出。据介绍。光明云媒完全由光明日报社自主研发,在3个方面实现了重大创新:一是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实现了传统纸媒的版面设计,系国内首创;二是集成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形式,实现了全媒体传播;三是与终端制造厂商深度合作,大大拓展了媒体的发行推广渠道。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多元性张力已极大程度改变了媒体生产方式,让媒体生产力成几何增长。目前,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让各路媒体至少从理论上认为,移动互联网比PC互联网"钱"景更好,更容易形成盈利模式,因此对移动终端用户的争夺也迅速进入白热化。但到目前为止,纵观整个传媒领域对新媒体的应用基本处于"叫座不叫好","烧钱"大于"赚钱"的尴尬局面,为此本刊希望借"数字媒体"这一栏目对技术与媒介关系、传媒如何运行维护新媒体,又如何依托新媒体创造新的商机和盈利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一年里,社会化传播速度正以火箭态势发展。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的崛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移动终端的便携与广泛普及越来越深入地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被包围在这个人人可以是媒体的Me—Media当道的传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初,在国家“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全面推进背景的影响下,跨平台互相渗透、相互合作拓展新媒体业务,已成为新媒体探索式发展新的方向。随着3G的普及、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智能化的不断提升,手机、平板电脑上各类应用,已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推崇。移动互联网已经把生活的任何一个行为链条,连接到小小的手机终端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它们伴随生活的,不再是简单的资讯、新闻、  相似文献   

15.
庞艳  刘杨  祎伊 《采.写.编》2016,(5):112-113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正在兴起,并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新媒体的开放性、多元化等特点,传统的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媒体已经逐渐暴露出它的不足之处.本文就当前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带来的冲击做了分析,提出了新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科技的进步带动各行业蓬勃发展,在传媒领域,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以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移动电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凭借便携、高速、互动等突出优势获得了受众的关注和认可。新媒体改变了受众固有的接受外界信息、感知发展方向的方式,同时也使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遭遇了受众分流的冲击。2014年是我国媒体融合元年,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传媒领域形成新格局。这一背景下,电视媒体该如何完善工作、谋求创新,真正做到顺应时代,应对媒体融合带来的挑战,是社会各界共同瞩目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报业寒冬以来,传统报刊媒体纷纷寻找新的发展模式,试图为报纸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新的活力。其中,与新媒体融合,推出网络版、手机报等成为了传统报纸降低成本,摆脱困境的首选。2010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平板电脑iPad,引发了报纸媒体借助平板电脑发行报纸的热潮。从世界范围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无线网络不断升级,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用户爆发式增长,基于移动互联的网络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越来越强,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如何应对,愈加紧迫。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媒介融合是学界和业界的热点话题,尤其是面对异军突起的新媒体,传统媒体何去何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冲击下,媒介融合成为一股热潮.本文以上海报业集团媒体融合为例,分析、思考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该如何转型.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普及,视听传媒迅速进入多屏时代,电视视频、网络视频、移动网络视频、户外视频、楼宇液晶电视、车载电视等等,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渗入到受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挑战,如何通过版权运营实现成功转型,为广大观众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升级服务,是每一个电视人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一、多屏时代的媒体特点(一)移动终端大量分流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