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通过对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的重新解读,可以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一首“长门”词,极其隐秘地诉说了词人自己“被疏无嗣”的苦衷。而并非像文学界一直认为的是其晚年代表作,因为词中既无亡国之痛,也无嫠纬之忧。  相似文献   

2.
"弄堂"考     
通过对壮语、瑶语、汉越语以及汉方言的语音分析,推断“弄”(表巷道)本是百越底层词。认为“弄”是“胡同”、“路衡”的合音等看法是不合理的。“堂”即“唐”,“唐”有道路义。  相似文献   

3.
《论语·子罕》云 :“麻冕 ,礼也 ;今也纯 ,俭 ,吾从众。”(纯 ,丝也。《说文·糸部》)其中似乎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在某一段时期 ,麻比丝更加珍贵。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 :“冕 ,缁布冠也 ,古者绩麻三十升以为之。”《礼记》以布八十缕为升 ,《汉书·食货志》曰 :“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郑玄注三礼 ,依据汉制 ,推测古代布幅也为二尺二寸。在二尺二寸的幅内容纳八十根经纱为一升 ,这就是古代的经密单位。三十升即在二尺二寸的幅内有二千四百根经纱。汉制一尺合今约二十三厘米 ,三十升即经密 4 7根 /厘米 ,使用现代化的手段纺织这样精细…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作者系列论文《法国作者与中国》之一。本文详尽地描述了福楼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际来到中国,受到中国新文学界热烈而庄重的接待。当时新文学界的人士称福楼拜为“文艺女神的孤忠的祭司”,“爱真与美的‘冷血诗人”’,准确地把握了福楼拜的艺术追求与艺术精神的重要特质,表明中国文学界是以自觉的文学意识,去接近接受福楼拜这位文学艺术家,从中也可以清晰看到中国文学内部发展的艺术取向。验证了“人算不了什么,作品才是一切”这一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5.
“再用汉画像石墓”分为两大类:即利用原墓进行修补后用来再次安葬和利用汉画像石作为建墓材料而再建的墓葬。其产生约在三力魏晋之间,社会动乱、经济衰退、薄葬之风,信仰转变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再用汉画像石墓是中国丧葬上一种特殊的现象,它的发现与研究对于澄清汉画像石墓在断代上的混乱,弥补魏晋考古发掘的不足有一定作用;也是研究汉末至魏晋这一历史时期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非独立句式"那还用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那还用说”以及相关的一类非独立句为例,对汉语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进行描写、分析。这种句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只有在“刺激-反应”的语境下,即必须有发话方先提出信息的情况下,应答方受到刺激后才能给以“那还用说”的回应。通过对这一句式的特殊性的描写以及对双语转换、语内变换的分析, 进一步证明了语用等值是翻译中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落实到学校工作,就是“以德治校”。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笔认为“以德治校”应从两方面进行,即“以德修巳”和“以德育人”。本拟就高校如何做好这两方面工作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上的商运活动究竟以长途直达还是以短途贩卖为主,这一问题往往被学术界所忽视。众所周知,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后,中外商人通过这条交通线,往返于大秦、条支和中国长安之间。但古代“丝绸之路”的沿途是由几十个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和语言不通的国家所构成,商人出入境之不便,语言之不通,其困难是可以想象的。我们认为“丝绸之路”上的商运活动,是以短途贩卖为主的,因为短途贩卖活动之频繁,“丝绸之路”上出现了条条分支或岔道。本文仅对沿和田河纵贯大沙漠的古商道略作探析。史学界一般认为:汉的“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道。南道以阳光(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沿着南山(今昆仑山脉)北麓,经鄯善(今若羌东)、且末、精绝(今民丰北)、扜弥(今于田东)、于田(今和田南)、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四依”中的“依于义不依语”肯定言语的表现功能,赞成以神教为目的的文章事业,这无疑助长了六朝的重文风气;“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作为义学界对义解文字提出的一个水平标准,它的内涵是讲求文意关系的平衡、协和,以此引发了文学界对文章文意关系的理性思考,从而导致了齐、梁时代对文风的大讨论、大改革;“依于智不依识”的实质是“常处有而不染,不厌有以观空”,它直接影响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待自然山水的态度和体认自然山水的方法,使山水诗从以著为情走向了以达理为用,唐王维袭此模式而集其大成,扩大了这一模式在山水诗创作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的重新解读,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一首“长门”词,极其隐秘地诉说了自己“被疏无嗣”的苦衷。而并非文学界一直认为的是其晚年代表作,因为词中既无亡国之痛,也无嫠纬之忧。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