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莹 《文教资料》2012,(26):104-106
王安石词作较少且精品不多,但在北宋词史上却有特殊意义。他有意识地以诗为词,融诗入词,将原本只属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引入词的创作中,开拓了词境,打破了诗词的严格分界,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为苏轼的"以诗为词"提供了铺垫和准备。王安石是北宋初中期"以诗为词"、诗词合流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参与人物。  相似文献   

2.
运用典故,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在诗词创作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表现现实生活,大大增强了作品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探讨毛泽东用典特色,化用诗句、神话入诗和民谚民谣的使用。毛泽东的诗词用词风格与曹操、辛弃疾进行纵向比较,彰显出毛泽东使用典故的豪迈气魄。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是就诗论诗,点到为止,学生则略知皮毛,疲于背诵,丧失兴趣,如何更加有效的教学古典诗词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学中,我发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教学古典诗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写实和夸张两方面论证了数字在诗词中的运用,并结合丰富的诗词例句分析了数字在诗词中体现的诗的意境、诗的形象、诗的美感及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委婉、含蓄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诗的国度,"文饭诗酒"之说由来已久,是说文章使人饱,诗词使人醉.千百年来,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但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且很多诗句对仗工整,富含哲理,有着很高的史学、文学、美学和思想价值.若能在历史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大力挖掘,加以利用,将对学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诗的国度,“文饭诗酒“之说由来已久,是说文章使人饱,诗词使人醉.千百年来,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但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且很多诗句对仗工整,富含哲理,有着很高的史学、文学、美学和思想价值.若能在历史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大力挖掘,加以利用,将对学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尹红梅 《语文天地》2013,(12):10-12
苏轼是至情至性的人,他有很多诗词叙写人伦之情。比如,用词写兄弟情,既有离别又有怀念,更兼寄托政治抱负与理想,实属苏轼首创。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一、同甘苦共患难,诗中有真情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诗的国度,"文饭诗酒"之说由来已久,是说文章使人饱,诗词使人醉。千百年来,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但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且很多诗句对仗工整,  相似文献   

9.
魏群 《语文天地》2015,(4):42-43
古代文学家精心选择数字入诗词的比比皆是,大体上说,数字入诗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至南北朝,鼎盛于唐。唐代诗人偏爱数字,甚至达到了离开数字便无法成诗的地步。唐代许多杰出的诗人都是活用数字入诗的高手,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刘禹锡、孟郊、柳宗元、李贺,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等都能在诗歌中将数字运用得出神入化。简单的数字能在诗人的匠心独运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一般来说,数字入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把中华诗词引入校园,让校园"诗声琅琅诗情浓"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刘轶青在全国第十三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关于<诗词与素质教育>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人们的高素质从哪里来?毫无疑问,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首先是少年儿童和青年中普遍推行诗词教育,在中小学加强诗教,以增进青少年和儿童的文化素质,则显得更加重要……今天,我们所处的是社会主义时代,我们不需以诗取士,我们却需要以诗育人."  相似文献   

11.
苏轼十分爱茶,他与茶结缘终生,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他还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在苏轼的咏茶诗词里,茶是优裕闲适生活的标志,是困顿仕途中的安慰,是真挚深厚友谊的纽带,亦是创作灵感兴会的媒介。苏轼的咏茶诗词还是反映民间疾苦,折射社会现实的一个载体,一把利刃。他以对茶的挚爱,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茶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吕贺 《西藏教育》2020,(4):25-28
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重诗词的积累与感悟不仅能提高语文和语言文字素养,做到出口成章、出口成诗,更能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人格气质。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勤读诗、勤背诗、勤赛诗;指导和引领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在观察自然和习作中灵活运用诗词;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品悟诗词中的情感、智慧和灵魂的能力。真正让语文课堂处处充满"诗意",时时漾起"诗情"。  相似文献   

13.
<正>诗词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如何让学生爱上诗词,享受诗词学习成了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一个话题。一、尊重个性解读,诗意地洞悉诗词视界诗词言近意远,讲究一个意境。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实际上是不可解的,要在一个字,那就是‘现’,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表达"孤人"意象及其情感取向的诗词在收录的古典诗词中占据重要的篇幅。"孤人"诗词大致分三种:牧歌般的思乡、怀远诗,顾影自怜的"独处"诗和托物起兴、意境阔达的"孤人"诗。"孤人"诗词的教学在培养中学生审美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倪慧 《语文天地》2016,(1):24-25
"风雨"是诗词高频使用的意象,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在《瓦店雨作》中感慨:"诗人长怨没诗材,天遣斜风细雨来。领了诗材还又怨,问天风雨几时开?"明代的李西涯在《麓堂诗话》中评说:"风雨字最入诗。"可见"风雨"意象在诗词创作中的受欢迎程度。朱光潜曾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的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每首诗词都充满了不同韵味,而以诗入乐,则相得益彰。由香港著名作曲家曾叶发先生谱曲,以宋代词人李清照两首诗词作为唱词而创作的合唱作品《如梦令》,在调式、语言和唱词韵母三个方面都表现出了诗乐合一的艺术魅力,是一个大胆而精妙的艺术创生。  相似文献   

17.
诗词互渗现象在宋代的诗话与文人创作中存在非常丰富的材料.本文在疏理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如下几种诗词互渗的表现形式:隐括诗意入词、翻词意入诗、诗句与词句相类、诗词创作相互触发等几个方面,以期直观地呈现诗词在创作中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本文重点描述了唐宋词对诗歌创作的渗透影响现象.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高度凝练的语言、深远绵长的意蕴、朗朗上口的节奏等美学特质,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不仅如此,很多在古典诗词方面具有极高修养和极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在引导学生读顺、读通、读懂、理解古典诗词的大意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古典诗词文本中的写作素材,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典诗词带动写作训练,再以写作训练促进对古典诗词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使古典诗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诗词教学应当占据这个主阵地。诗词有着独特的意脉,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脉,生成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在诗词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强调学生对诗词的阅读,在学生领略诗词意脉之后,引导学生以“神入”的姿态去阅读诗词。学生学习诗词的过程,也是其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只有把握住了诗词的意脉,学生才能走入诗词的意境;只有走入了诗词的意境,学生才能将其内化,并以比较准确的词语将诗词情感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