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有心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用这句古话,联想自己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一点:人不在精,有心则灵。 新闻业务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写什么和怎么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巧妇”,不但要学会做“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且首先要会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身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能找到很多“米”,有的就找不到“米”;有的把“米”当作砂子抛弃了,有的把砂子当作“米”拣来了。这些,大都与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声情并茂,情趣盎然。这决不是文学语言的“专利”,新闻语言应该而且也可以达到如此境界。众所周知,新闻所反映的是生机勃勃、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具体实在,生动形象的,它们各具形态、情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用鲜灵灵、活脱脱、充满生活气息的新闻语言,反映好这些具体生动的事实,是新闻本来就应当承担的任务。然而,我们某些新闻采写者所运用的新闻语言,往往拾人牙慧,陈旧老套,干巴枯燥,味同嚼蜡。例如:写学雷锋做好事,老是喜欢用“这是我应该做的”;写感动,老是喜欢用“热泪…  相似文献   

3.
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要写好标题,首先要抓住文章的本质,从文章的内容里寻找让人过目难忘的标题来。下面是笔者作题的一点心得。写出“视觉”。笔者写过一篇反映一座深山变电站里职工生活的稿件,我认真推敲后,取名《深山安居乐业图》,被《中国电力报》采用。写出“嗅觉”。我觉得我们家乡的一种风味食品——熏肉很有意思,遂写一稿,仔细琢磨后,写出《大别熏肉喷喷香》,后被《中国食品报》刊登。写出“感受”。在城市里呆久了,总觉得少点什  相似文献   

4.
应天常 《现代传播》2001,(2):130-132
巴金先生在他的《真话集》里说到一件令他心酸的事情:他的小孙女打碎了一件物品,大人要她认错,孩子流着泪说:“我……通过这件事……深刻地认识到……”巴金先生说,听一个小学生也这么样说话感到“很难过、很悲凉”。 他也许想到,打上阶级斗争印记的陈词滥调竟可以传宗接代。 在中国,语言一直被看作是整合全民思想和行动的手段──赋予特定内涵的语汇概念成为亿万人的“思维工具”,这就比较容易将不同的思维纳入同一条思想轨道,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很高明的。但是这也是利弊互见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文件语言、…  相似文献   

5.
“传神状物尽在阿堵之中”,这是古人论及画事的见解。所谓“阿堵”是指眼睛。眼睛活了,人物就活了一半。 新闻作品同样要写活,但不能生吞活剥古人的画论。要写活一个人物,需把握人物身上两样活的东西,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动作。关于活的语言,许多记者都懂得要再现人物有特点的说话方式和口头语,用这些语言来表现人的笑貌音容,达到“闻其言而知其人”的效果。但是,仅凭闻其“言”是不够的,还必须观其“行”,就是必须把人物的动作行为准确地写出来,使  相似文献   

6.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7.
游记要写好,一落笔就不能忘记自己的存在,不但要用第一人称,而且“我”是景中的我,景是我心中的景。一切都应是自己独特的感受。第一,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时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只不过有的变化快,让人能感受得到,有的变化慢,让人难以察觉;有的是我们不去注意,似乎感觉不到变化,一经注意,才发觉变化不小。比如我们自己,昨天与今天相比,不是特殊意外,从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变化,其实今天的我已不再是昨天的我,肯定地长了一天。若就人的思维来讲,一秒钟前与一秒钟后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游记作者,就…  相似文献   

8.
谈起新闻写作,有的同志说,写新闻,不像写小说,把一件事情告诉读者就够了,不必讲究写出什么形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叙述事实,有些新闻可以这样写,但是要把它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做不到了。有的同行又说,“新闻报道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要把这个千姿百态夏映出来。真是难上加难啊!”当然,也有的同行掌握了一套“看家”的本事:写戏剧演出是“婉转动人,妙不可言”;写音乐演奏是“美妙的乐章。动人的旋律”;写现场又是“场面极为壮观,实属罕见”……这些形容词虽然是前人创造的结晶,但毕竟没有具体描写出报道对象的形象,而且用得多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这门自人类文化启蒙时代就孕育的学问,现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然而,为什么这门既有历史又有发展的学科群体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形象并非鲜明、印象并非深刻呢?原因固然多样,但有一点可以形象地说:人类教育学虽是巨龙,然而尚未“点睛”。展读石中英的《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位青年学者已用传神之笔试着给这条巨龙“点睛”,或者说,我们透过他的论文看到这条龙灵动的“眼睛”。这“眼睛”就是论文题目所言──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性格,这个在汉语中专赋予人的字眼,赋予研究人及…  相似文献   

10.
初看这题目,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我是盲人呢。其实我不是,眼睛目前还好用。每周在专栏里的小文,我都非常想通过题目来吸引读者的眼睛,所以挖心掏肺地胡思乱想,写出后又忐忑不安地觉得是不是有些“哗众取宠”。我就是这样一个对很多事物充满不确定性,而且诚惶诚恐的人。就拿要出书这件事说,我就很惶恐。出书一直对我来说,是件神圣又遥远的事。  相似文献   

11.
人物通讯与人物消息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物通讯很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与精神境界,就是说,不但要如实地报道人物的行为事迹,还要注意写出他的行为依据,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思想支配他这样做。这就要求作者调动各种写作方法,显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如烹调方法不当,吃起来也并不鲜嫩,这就是“鲜鱼得有鲜做法”的道理。写新闻也是这样,只是材料新鲜不够,还要有鲜活的笔法。鲜活新闻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新闻事实新鲜得──水灵灵,新闻写法活泼得──扑楞楞。这里,且不说如何选用新鲜的新闻事实,只谈谈怎样用鲜活的笔法写出鲜活新闻的几点粗浅看法。首先,要有个鲜活的标题。如今的年轻父母们给孩子起名字,可谓绞尽脑汁,生怕孩子的名字与别入重了,或者落了俗套,不够响亮等等。可是,我们有些作者对给新闻起名字却马马虎虎,不大在乎…  相似文献   

13.
1.用眼睛来写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写的、短小的纪实性报道。是再现式报道,不是追述性报道;是纪实性报道,不是反映式报道,更不是解释性报道。因此,我们要把现场短新闻写好,核心是“要用眼睛来写”,百闻不如一见!而用眼睛来写,须把握采访、报道、写作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你要写新闻,你就一定得到新的生活里边去。范长江当年不到大西北,就写不出《中国的西北角》;今天你不投身改革的激流,那也写不出改革的新闻来……”下面这篇文章,纪录了一年前——丁玲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陕西新闻界的许多同志都惊呆了,谁也没有料到她会这样遽然离开我们。仅仅在一年前,她还答应过我们,“要再回陕西‘探亲’,因为陕西是我的‘娘家’,还要再来和陕西新闻界的同志谈心,因为这是作家、记者共同打好社会主义精  相似文献   

15.
刊林漫步     
人物通讯如何写出形象美韩炼撰文讲,人物形象美中所说的“美”是一个美学概念,不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外貌之美,而是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情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反映。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揭示宣传特定形象呢?如何使特定形象写得“美”呢? 抓特点,写出人物个性。客观事物千差万别,这就要求记者了解、把握、深知事物的外形和内部的种种,才能写出人物或事物具体的特殊之处,即个性。抓动作,写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性格是人们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是打在人们行动、行为上的不同个性的烙印。可见,人物性格只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与语文     
(一) 这里所要讲的,还是一些老生常谈,先说编辑与语文的关系,再说编辑的语文基础。中心是:认真求精,为编辑的起码的责任;读书、练笔,是提高的必要条件。“语”和“文”应该一致,说出话来要简洁流畅,写出文章来,要精练概括。说得好与写得好应是统一的。至于有人善于说而写起来差,有人写得好而说起来不行,二者不能一致,则和人的反应快慢以及平素的语言训练有关系,不能强求,但作到“语”、“文”一致,却是努力的方向。“语言”同“文学”不应分家。语言里面本来就包含着文学成分,只讲字、词,训诂,而忽略文学作品的整体,就不免支离破碎,难以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7.
通讯要写出情意不容易,要写出个性与风格更不易。最近读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女士写的《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再持——送张乐平先生》(刊于10月7日《解放日报》)深觉它就是这样一篇好通讯。如我记得不错的话,赵女士似乎是专门报道文艺文化界人士的记者。她的很多报道写得很有特点,给人留下不少美好的印象,而现在摆在我案前的此篇那就更为突出。是人总有个性,报道要写出个性才为可贵。张乐平——三毛之父,其人并不陌生。在此送别之际,如何既写出人们心中的情意,又写出人物的个性是要费一番斟酌的。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显然抓住了一个贯穿全篇的“酒”字与“送”字进行开掘,结果写得很富情意与个性。酒,想不到是陪伴张乐平一生的爱好之物。酒中有情思有灵感,正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玉和临行喝妈一  相似文献   

18.
我们刊登的这篇文章,阐述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即如何改进文风,写好典型人物的报道,把典型人物的形象真实、朴素地呈现给读者。作者是人民日报一位年轻记者,他通过深入实地采访,以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一位治沙模范朴实的形象。作者的报道感人,他的这篇体会文章也是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9.
“成为一个高产作者”,写出更多高质量的稿件,这是每一个作者和通讯员企求的。然而,并不是不停地去思考去写作便可成为一个高产作者,因为不被认可的稿件就无所谓产。咋样才能达到“高产”呢?关键的就是需要我们很好地掌握“采写高效”的基本方法。 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写什么的问题。这是采写工作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 1、什么都能写。作为一个没有成名的作者要具有采写多种文体的本领。记者、通讯员本该就是一个杂家。我们不仅应该学会写消息、言论、通讯、调查报告,还要学会写小说,论文以至散文等。这样,不仅可使采访所掌握的材料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稿件质量。  相似文献   

20.
去年到滇西采访,一个风景区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组织过多次笔会,一般来讲,作家写出的游记各有各的独特之处,而记者写的游记就大同小异,多是风景区提供的那些材料。   作为文艺编辑,这个问题早就碰到过。有一些记者由于职业习惯,总爱把“自己”隐藏在冷静的事实中,甚至通篇是用第三人称在那里叙述。这样的游记客观是客观了,然而只能是一些干巴巴的死材料,千篇一律是必然的。   游记要写好,一落笔就不能忘记自己的存在,不但要用第一人称,而且“我”是景中的我,景是我心中的景。用一句流行的话讲,只有勿忘“我”,才能写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