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沉淀为底色,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对人类文明在新时代如何共同进步作出的时代回应。从文化传统、思想渊源、思想基石三方面深挖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开启和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征程。  相似文献   

2.
教育,使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且日益进步;交流,使教育事业得以创新而不断发展。作为人类一种古老而又弥新的文明,中华文化正是通过教育交流而得以形成、发展、更新和播衍。纵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教育交流,既有将自身现有的最先进文化推向世界的活动,亦有从其他先进的国家或民族摄取自身亟需的文明因子的行为。在这种传输与求取、播衍与认同人类新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通过种种途径一直未曾停歇教育交流活动,并且借助这种活动来逐步推进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3.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立场,继承了中华民族和合文明观的文化基因,賡续了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生动实践,回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其丰富的内容体系蕴含着释放文明正能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论、坚持平等对话与僭越文明优越论相统一的立场论、尊重文明多样性与促进文化认同相统一的方法论、秉持和而不同与文化自觉相统一的关系论,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治愈各种“文明病”开出了中国处方。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应积极践行多边主义、搭建文明交流平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重文明传承发展,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打破阻碍文明友好往来的壁垒隔阂,彰显人类文明的包容属性,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和谐共存、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文化开放与教育改革万敏,赵连章,邓宏宝(一)当前,我国正深入地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这是中国走向更加文明昌盛的主要标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基础。文化的开放.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  相似文献   

5.
“文明交流互鉴”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践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交往理论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的继承,对中国共产党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实践成就的聚成。习近平洞悉世界文明历史,把握世界发展大局,深刻回答了文明交流互鉴何以重要、文明交流互鉴是什么、文明为什么能够交流互鉴、文明如何交流互鉴的新时代命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类信息交流的变革和社会文明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人类文明得以维持,并不断进步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毋庸置疑,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文章阐述信息交流的概念,讨论信息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关系,认为人类信息交流方式经历了五个阶段:体内存贮时代;文字的出现;纸和印刷术;多媒体和现代通信;数字信息交流.并探讨信息交流的发展特点;分析数字信息交流方式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与文明观之间具有内在历史的关联。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并敞开着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观;注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守正创新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包容、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观念成果,契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它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不仅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观念指引,同时也具有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性变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超越、对科学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方面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觉;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三大文化资源”、贡献“两大价值理念”方面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信;从道路自强、理论自强、制度自强、社会文明基础自强、对外传播自强等方面赓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只有守正创新,才能更好担当起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历史使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文明互相交流对推动社会进步始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就必须加强与外来文明的交流。同时,要想改变文明交流的自发性和随意性的状况,促使大众向自觉参与文明交流转化,必须发挥政府引导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明史观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标准.它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从文明构成的角度,它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部分,三者互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世界交往思想、共同体思想等从唯物史观发展而出的重要理论成果。通过对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深入挖掘,一方面能够明确该思想提出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能够明确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支撑,从而有助于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消除各文明隔膜、偏见和冲突,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多样、平等、包容发展助益甚多。  相似文献   

12.
西亚北非是文明起源形成较早的地区之一,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学科分化的影响,学界关于这一地区的研究往往以单个文明为核心,忽视了地区范围内各个文明之间不同交往关系的意义。单就古埃及文明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研究而言,学者们经历了西方中心主义、文化传播论、帝国主义理论、多中心理论的影响和转向。以大历史观为指导,以古埃及文明与周围地区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从整体上观察西亚北非地区各个文明古国之间的交往交流,可以发现各个文明或多或少与周围文明进行着各种交流,以和平的方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以野蛮的方式留下惨痛历史教训,和平发展繁荣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伴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如何化解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人类文明交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同志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创造性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理念.对此,有必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进行全面系统之阐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理念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外教育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需求。中外教育交流活动肇始于古代,往往与外交活动相伴随。不过,古代的教育交流就流向而言,大致可以说是顺向交流,即在教育领域以中国为定点,通过相应的渠道和途径,将自身处于先进地位的文明因子和文化成分传输给其他国家或民族,这是在中华文明占优势的状态下进行的一种交流。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趋向共产主义文明的重要阶段性实践探索,承接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提供了21世纪走出“异化文明”政治哲学方案。在文明发展的主体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消解了“资本主体”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压制与奴役,以“人民主体”为价值导向,实现了文明主体的逻辑变革;在文明建构的秩序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扬弃了资本主义文明市民社会的根本立基,以“人类社会”为原则规范,启幕了在利益共享中朝向终极正义追寻的文明格局;在文明存续的理念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解构了资产阶级虚假的“普世价值”幻象,通过弘扬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了全人类的共存与美好之道。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永恒话题。人文精神对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也具有促进作用。赋予高师教育以人文性,培养未来教师的人文精神,使受教育者得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必要途径。文章以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为切入点,从社会发展、教育的需要、师范的自身特性等多个层面对人文精神进行反思,希望能对我国的高师教育改革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凭借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随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被动接受、初步探索、过度征服到和谐共处,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迈入了生态文明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生态文明教育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发展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任;学科教学更应主动承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转化,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关注生命的自然学科.更具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独特优势,必然需要在这场绿色文明中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中,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教育学生以生态文明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9.
<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3年年底,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旨在倡导人类文明要“各美其美”,也要“美美与共”,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进而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论坛的问题意识之一在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奉行或变相奉行所谓文明冲突论。他们多秉持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狭隘文明观,认为文明有高低或优劣之天然区分,且主张以高阶文明替代、吞噬乃至消灭低阶文明,这实则在践行一种文明霸权主义。他们美其名曰在“替天行道”“顺应规律”,实则是掩饰其在国土、经济及政治等诸多领域实施的扩张与掠夺。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从文明发展史高度创造的崭新文明观。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起点,是顺应“两个大局”时代语境的必然产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与发展。从要素构成层面入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全人类的视域范围,以“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核心内容,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崭新路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指明“新航向”,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跃升竖立“新航标”,同时必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新航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