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员智凯 《未来与发展》2007,28(8):33-35,32
国际组织的兴盛与发展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令人瞩目的现象,它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许多国际科技组织更加活跃。目前中国在国际组织的影响力还比较小,与我国应有的国际地位不相称,特别是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专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和发挥作用还不够。中国专家应该具有战略眼光和大家风范,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组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中国也可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科技类社会组织是科技人员基于学术自由、平等交流、互动自主机制自愿结合而成的非盈利社会组织,在参与国家治理方面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能比拟的天然优势。 秉持多元包容、协同互惠的新时期科技产业价值,顺应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要求,科技社团作为社会组织的组成之一,有能力也有理由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家治理。本文聚焦新冠疫情期间中外科技社团参与疫情应对的程度和方式,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对科技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得出探讨了我国科技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势和不足,并对此从科技社团自身、政策环境和科技社团与上级部门的关系三个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学会》2008,(7):5-6
<正>一、目标任务支持我国科学家在重要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提高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民间科技组织决策与管理的能力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从而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和影响,充分利用国际民间科技组织资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  相似文献   

4.
孟庆涛  徐雨森  李海波 《科研管理》2020,41(10):156-163
基于科技服务组织在“科技活动”与“产业活动”中的介入程度,通过多案例研究归纳了四种组织类型并总结了相对应的支撑能力组合。得出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基于科技服务组织与创新链上不同主体共生程度的差异的分类视角,把科技服务组织分为前向共生型、后向共生型、双向共生型及平台搭建型组织;二是总结了不同类型科技服务组织所需的主导和辅助支撑能力组合,其中主导支撑能力分别为“知识协同能力”、“产业共生能力”、“全面协同能力”以及“信息聚合能力”;三是在开放经济背景下,所有类型的科技服务组织都需要高度重视“国际联接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加入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科技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梳理其关注的议题,总结归纳并分析了议题特点.本文认为在国际科技组织中设置长期议题应具备国际视角与专业视野、关注人类福祉与共同利益、围绕组织建设与标准制定,设置短期议题应关注热点事件与全球短期发展目标,长短期议题均应关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科技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际科技合作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人才和学术交流,将对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形成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从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组织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科研人员参与度不高、合作渠道单一、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培育基金、拓宽合作渠道、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协同联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全球科技治理的权力结构、困境及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邢怀滨  苏竣 《科学学研究》2006,24(3):368-373
全球科技治理是在国际层面上干预、规制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和规则体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特点和新环境。全球科技治理的内容可分为两方面:科技全球化的国际规则和基于全球问题的科技治理。国家政府、市场(跨国公司)和公民社会是全球科技治理中最重要的行动者,它们的行为中渗透着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三类主体在两对冲突中的行为组合,导致当代全球治理中的工具理性和国家主义,并进而导致了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诸多困境。最后就如何提高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学会》2008,(7):3-5
<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中国科协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事务专项(以下简称专项)管理,根据《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和《中国科协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和典型国家的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板,从法律效力结构的角度运用政策计量工具,分析中国政府在制定此方面政策的组织管理机制;从促进节能环保、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和优先采购国货等四个维度,开展中国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国际比较分析,找出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差异,及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政策制定时间分布不均匀,需要遵循一定的周期性;绝大部分国家部委参与及主导次数均低于平均值,需要提高其制定政策的参与度;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包括:建立中小型企业供应商数据库;制定分级制度和后评价制度,制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对进口产品进行分类管理等。  相似文献   

10.
采用SWOT分析法深刻揭示当前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内部条件(优势和劣势)和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旨在为正确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道路提供坚实有力的决策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从内部条件来看,中国在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知识产出、国内市场、制造业体系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人力资本"大而不强"、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科技创新力量布局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体制机制障碍等劣势。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创新全球化和网络化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等是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机遇,而国际科技力量竞争加剧、发达国家遏制、全球科技治理缺乏强大话语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等则是中国需要应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分别从国际组织秘书处的概念和服务范围、组织架构和职能、营运机理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国际组织秘书处的管理体系。通过借鉴国际抗癌联盟秘书处的经验和做法,围绕找准服务定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制定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缩小我国社会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差距,提升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国际化治理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炜  郑力源  郭利丹 《资源科学》2020,42(6):1148-1161
国际河流的合作治理已经成为中国推进周边外交的重要抓手,诸多学者都强调了中国应重视研究制定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协同开发框架,建立健全跨地区水资源合作机制。但是,在如何设计流域组织的问题上中国缺乏相应的成熟经验。因此,中国在不断推进总结本国实践经验的同时,需要了解国际上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基于此,本文以TFDD收录的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史、现状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结果表明,国际河流流域组织的发展历史根据组织职能转变与治理机制完善两个角度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雏形与完善3个阶段;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在组织职能、组织类别、结构特征、治理机制4个方面呈现差异化的表现。同时,本文对中国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参考国际经验,认为中国国际河流流域组织的设计和选择应基于国家战略规划并充分尊重东北、西北和西南片区的地区差异;同时健全中国流域组织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能力应从组织结构以及治理机制入手;但是建立健全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与中国国际河流流域合作开发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不仅要学习西方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建设的先进经验,也要注重吸取众多欠发达国家的失败经验,并探索能促进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在巴西和中国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从合作目的、合作形式和合作内容三方面对比了巴西和中国的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机制,提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对策:推动农业科技合作全球战略布局,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工作能力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4.
从时间、横、纵对比三个视角,分析中国在国际合作中主导地位的变化,侧面反映科技能力的变化。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以2004—2013年的SCI论文为数据样本,从总体、与发达国家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三个层次分析中国主导地位的变化,并与日本、印度的变化进行对比,最后对主导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但深度和广度仍与其他国家有一定差距。中国主导地位和主导论文质量得到了提升。与日本相比,在国际科技合作率、合作国家数、与G4合作比例方面、主导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中国仍存在一定差距;与印度相比,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率方面较弱。  相似文献   

15.
分析日本在"科技立国"理念指导下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的现实特征,为加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分析发现:日本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构建了包括协调型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官产学各具特色并联合开发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多层次农协组织与多元化技术转移机构共存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等在内的创新组织体系,有力推动了日本农业发展;其在国家战略层面突出科技创新,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重点参与、农民协作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辅以科技人才支持和法制化保护的辅助政策体系,并形成了公共科研机构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学紧密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得到以下启示:加强构建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战略,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性调整,以及强化企业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劲  杨硕  吴善超 《科学学研究》2023,(6):1096-1105
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人才能力评估已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必要前提,现有评估体系缺乏国际视野,难以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为了全面评估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水平,研判中国科技人才队伍优势与短板,本文基于人才规模、结构和效能等维度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指数,并采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测度全球科技人才发展差异及分布动态。结果显示全球科技人才发展非均衡问题突出,且存在明显的区域重叠效应。中国在科技人才规模、结构和效能等维度上均取得长足进步,但中国“高精尖”人才匮乏,科技人才质量和人才培养体系亟待提升。中国应从科技人才发展的战略导向、人才集聚、自主培养与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入手,针对性地出台政策以提升科技创新人才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亟须尽快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合成生物学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和制度框架,并为全球贡献中国方案。研究欧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关于合成生物学科技伦理治理的策动要素、具体路径及管理机制,探讨国际生物安全背景下中国的治理机制。研究显示,合成生物学的科技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人类社会、农业、军事和经济等领域的伦理问题,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治理策略主要包括完善协调、决策和咨询机制,强化行政规制和科学评估与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严格的惩治机制,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支持,重视科研人员自律机制的建立以及强调公众参与等。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合成生物学科技伦理治理经验,提出中国应建立健全新兴生物科技伦理的法治化体系,同时建立涵盖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全过程全环节的风险管理机制,对科技伦理进行常态化和长效性治理。  相似文献   

18.
郑世高  范吉宏 《科技风》2022,(4):151-153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程度的加深,能源类高校对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从能源国际组织人才需求特点入手,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建设实践,对高校能源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该产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过程中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在合作中的层次,外商投资企业在合作中的地位,合作中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合作的对象,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对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等.提出在全球化联系日益加强的背景下,构建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是推动广东高新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以国际新兴理念思考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的方式提高本国和本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已成为各国普遍的做法。文章从科技外交、全球治理和制度融合等国际流行的理念和做法,来回顾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以期引起关注和讨论,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