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老李是《老王》中容易被忽略的人物,老李的语言离开与老王、杨绛交际的场景便不存在任何意义.放大语境,切己体察,认真细读文本,会发现是老李、老李的话把杨绛先生推进了进一步“愧怍”的境地,以致老李也成为杨绛愧怍的一面镜子.当然,这是杨绛通过几年的不断思考,才明白的老李话语之间的事理逻辑和情理逻辑.  相似文献   

2.
关于《老王》中的人物老李,多位作者作了解读,大多认为文中的老李对老王的死很是冷漠。童志斌、李圆月两位老师认为:“老王和老李同住一个院子,做同样的工作,同属‘沉默的大多数’,至少是比较亲近的‘熟人’,如此冷漠,令人费解和深思。可以说,老李这个普通小人物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下层人对下层人的漠然,比来自不同阶层的歧视更伤人。”  相似文献   

3.
老李是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 其实老李不老,半年前刚当上爸爸。老李也不认为自己老。我曾听到只穿一件衬衫的老李对其他裹着厚外套的同事自夸:“我一个小伙子从来不怕冷!”结果不出两天老李就右手背上贴着消毒棉去给学生上课,我和同事在底下几乎笑岔了气,开始称他为“老李”。  相似文献   

4.
在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中,老李似乎是无足轻重的人物。相比于老王,老李在文中所占笔墨极少,关联的文字不足百字。出现的次数也极少,前后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老王病重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一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向老李询问老王的病情,老李告知作者,老王“早埋了”,这引发了作者的不安与“愧怍”。  相似文献   

5.
老李其人     
老李是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其实老李不老.半年前刚当上爸爸。老李也不认为自己老。我曾听到只穿一件衬衫的老李对其他裹着厚外套的同事自夸:“我一个小伙子从来不怕冷!”结果不出两天老李就右手背上贴着消毒棉去给学生上课,我和同事在底下几乎笑岔了气.开始称他为“老李”。  相似文献   

6.
幽默的老李     
老李是谁?告诉你吧,老李其实是 我们的老师,但我们更觉得老李是一 本令人百看不厌《幽默哈哈大全》,他 会让你越看越觉得有趣。 在老李的课上,时间好像跟我们作 对似的,走得很快。“铃,铃,铃”上课 了,老李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说:“各 行的行长把作业收上来。”这时,老李 问起谁未交作业,行长说:“刘建伟没 有。”老李装成生气的样子,高声喊: “刘建伟,你给我过来!”刘建伟怯怯地 走来。只见老李瞪起那双大眼睛,让人  相似文献   

7.
班有老李     
自从上了初中 ,我们就和老李朝夕相处。她就是我们初二 ( 1 3)班的班主任兼英语课教师李老师。老李在我们班是无人之下 ,七十人之上。她像一个“孩子头” ,一到课间便和我们打成一片 ,我们和她亲密无间。老李上课可以用“幽默紧张”四个字来形容 ,平时上课调皮捣蛋的同学在她的课堂上通通都收敛起那份嚣张 ,安安分分地听课。老李的课堂总是笑声连连。如果因此弄得纪律一发而不可收拾 ,老李也绝不动肝火 ,或伏在讲台上装睡觉 ,或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谈天说地”。直到我们发现她那怪异的动作 ,才各自关闭“扬声器” ,保持教室的安静。老李见我…  相似文献   

8.
“老李”     
老李是我的父亲,一个让我在爱心下成长的父亲。 老李很不会幽默,每当我在家里大呼小叫地喊着“老李,老李!”时,他总是无奈地摇摇头。而若是在公众场合,他则会强装严肃,却又底气不足地小声嘀咕:“别这么叫,我可是你的父亲!”不过,父亲的这种反应让我更觉出他的可爱,于是,我竟改不过口来,就这么“老李,老李”地叫了许多年。  相似文献   

9.
老李醉酒     
韩少功 《新读写》2012,(7):97-97
下午开会,老李一直在呼呼大睡,待会议结束人们纷纷起身准备散去时,才有好心人把他叫醒:“老李,完了,完了。”  相似文献   

10.
张彦 《语文知识》2016,(5):23-25
最近,我听了几节《老王》的公开课教学,其中有语文老师对文章中"老李"这一人物的解读引起了我的思考。他们在课堂上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杨绛与老李的对话部分——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相似文献   

11.
老李和小李     
老李老师跟小李老师坐在一块就免不了谈起他俩那帮学生,就像战友淡敌情,睹徒谈麻将,病人谈症状一样理所当然,老李胸有成竹,乐此不疲。他的瘦削加黝黑再加皱纹,使他的话语显得强硬,不便批驳。——形体形象会影响话语重量,历史上的演说家如希特勒等无不证实了这一点。——老李不慌不忙地说:“不敲不响,那帮‘二三十分’,你不压他,他就蠢蠢欲动。  相似文献   

12.
老李     
蔡君 《现代语文》2004,(12):33-33
老李近日来不知怎么的,老是神情恍惚他老伴很是着急,便让他自个去河对面看医生。  相似文献   

13.
寝室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两大基本点”之外,最有趣的就是寝室卧谈会。此会大致就是“谈”、“说”、“聊”、“扯”,先谈学习,后说班情,再聊八卦,接下来就是瞎扯了。而老师们自然成了卧谈会的常谈话题,最受欢迎的则要数人气一向很旺的“老李菜刀”——本班的老班李老师了。说到“老李菜刀”这个雅号,绝不是对李老师的不敬,更没有贬低他的意思。关于这个名字来历的传言很多,至今还不甚明白。比较确切的是由“小李飞刀”演变而来的,刚开始还有诸如“水果刀”、“铅笔刀”之类的,可怎么听也没有“菜刀”这名字顺耳,久而  相似文献   

14.
师者老李     
老李是我的同事,但在内心深处我以挚友处之、以师礼待之。 老李颇有古人之风,具才气、施仁义、淡名利。 老李是早期的师范生,最初执教的课程是体育。由他组建的校体育队在全联校声名鹊起,特别是径赛,无需看也不必问,每个项目的前三名几乎清一色是他的弟子。  相似文献   

15.
三访“瓜王”大老李程维瑛桃庄的李顺德,外号大老李。近几年,他发了瓜财。他种的西瓜又大又甜,去年,六亩地西瓜,纯收入二万多元,在桃庄一带震动不小,得到了“瓜王”美称.孟春四月,我受组织委托,去桃庄采访李顺德.沿途,冰消雪化,荒草遍地。到了桃庄却扑了个空...  相似文献   

16.
穿过教学区去操场晨练,耳边飘来周围学生的窃窃私语声:“老李又要去打球了。”“老李?”习惯了耳边“老师”“李老师”的称呼,这两个字像一枚钢针直刺入我的心口,一股怒火窜上我的心头,我感到脑袋嗡嗡作响。我下意识地朝左一瞥,几颗伸出教室窗外的头立即缩了回去,若无其事地趴在桌子上。我跨步就要冲向这个教室。然而,理智阻住了我。称呼是什么?称呼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关切。称呼体现了什么?称呼体现了人与人地位的高低尊卑。称呼能代表什么?称呼不能代表感情。当“老师”的称呼千篇一律地响在耳畔时,我们感到是那样的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7.
小李,老李,都是本人。 岁月悠悠,丁酉年出生的我,不知不觉中迎来第三个本命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从小孩子变为“小李”子的。只记得,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领导和同事便对我“小李”长“小李”短地叫开了。当时,我觉得高兴,认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有了一席地位。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总想一天就缩小“三大差别”,一天就实现四个现代化,那时年轻的小李子整天做着许多美好的梦。当我初次听人“老李”称呼,不寒而栗,大有不服老之气,细细想来,年龄确实不饶人,不惑已在前面“招手”。再对着镜子一照,啊,胡须长满了下巴,皱纹爬上了额头,再取“小李子”时的相片与镜子中的我一对照,方如梦初醒:我真的“老”了。回首工作十七八  相似文献   

18.
老李的船     
蒋琳 《初中生之友》2012,(Z4):70-71
这就是老李的船,真是一条世界上最好玩的船!早晨出门散步,正瞧见老李扛着鱼竿往河边跑。我走过去和他打招呼,老李告诉我,今天他要钓鱼去,还问我去不去,我高兴地答应了。说到老李这个人,他可是远近闻名的钓鱼能手,也是爷爷的好朋友。他长得有点儿胖,是个看上去挺憨厚的老人,他的眼睛很小,笑起来眯成  相似文献   

19.
老李和小李     
老李老师跟小李老师坐在一块就免不了谈起他俩那帮学生,就像战友谈敌情,赌徒谈麻将,病人谈症状一样理所当然。老李胸有成竹,乐此不疲。他的瘦削加黝黑再加皱纹,使他的话语显得强硬,不便批驳。——形体形象会影响话语重量,历史上的演说家如希特勒等无不证实了这一点。——老李不  相似文献   

20.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审丑”理论解读杨绛散文《老王》中的“我”。认为一是作者故作冷漠,丑化自己,凸现老王的形象;二是作者突破“我”就是杨绛这个身份,化身知识分子的代表。《老王》中的“我”对于老王来说,是一个善良、清高的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位有良心的、坚韧、执着的、为了推动社会改变不惜丑化自己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