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欣赏本单元课文《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和《老人与海(节选)》讲故事的艺术。通过探究两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深入理解叙述视角与情节安排、形象塑造、情感表达等之间的关系,体会叙述视角对小说叙事创新的重要性,提升运用视角理论鉴赏小说文本的能力。【预习任务】1.查阅有关叙述视角理论的资料,了解常见的叙述视角类型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2.
《溜索》是阿城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小说,写的就是马帮汉子在怒江大峡谷的溜索经历,这篇小说名为“小说”,但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以及小说叙述等方面,都有特别之处,也有人称之为“笔记小说”“散文化小说”等。从接受层面讲,这篇小说的阅读“心理图式”与教材中的其他小说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与其他小说的比较中,读出本文在叙事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走出小说教学套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研究文本体式,解读每篇小说的独特性,即作家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寻根文学”派作家阿城擅长笔记体小说创作,主张发掘“世俗文化”和“古典诗”两大资源,将古典诗歌建构意象的手法运用到笔记体小说创作中。以《溜索》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阿城运用渲染、白描、对比等手法建构意象,凸显人物精神风骨,有助于学生理解其营造笔记体小说“诗的意境”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这篇《溜索》教学设计,笔者以为有两点值得学习和借鉴。一、依文而教,学习重点突出《溜索》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讲述了一群马帮汉子溜索过怒江的故事。小说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甚至没有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但就是这样一篇“说得少,说得淡,说得轻”的小说,一经作家阿城的讲述,便有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从抑扬顿挫的语言中品味文章意蕴,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2.赏析关键词句,感悟作者情感,从作者的“别”样人生中寻找成长启示。【课前准备】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2.查阅资料,了解李白生平经历。【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是的,  相似文献   

6.
<正>【学习目标】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小说情节。2.运用线索法梳理小说故事情节。3.通过思维导图,发掘小说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对比。4.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的对比形式,领会小说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5.运用对比手法鉴赏小说《凡卡》和《胖子与瘦子》。6.利用片段练习,学会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课时安排】12课时【学习过程】一、释义层:感知与理解1.通读本单元四篇小说《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记叙文写作教学主要以“六要素”作为理论指导框架,部分借鉴小说“三要素”。叶圣陶先生说:“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1]记叙文写作固然需要发挥个人特长与独创性,叙事技巧的指导同样不容忽视。然而常规的记叙文叙事技巧教学主要关注细节描写、情节设置、详略裁剪等,叙述视角却很容易被忽略。记叙文说到底是叙事,叙事即讲故事。  相似文献   

8.
阿城的新笔记体小说《溜索》继承了古典笔记体小说的“志怪”审美,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这在文体上是一种新尝试,从而呈现出新的审美情趣。对新笔记体小说的解读,倘若从“小说三要素”或古典笔记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方面进行分析,则无法对该文的“新”充分掌握,其中的“野性”应是该文解读的主要倾向。对此,可从选材内容、叙事角度和语言特点方面对其内蕴的“野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正>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熟悉情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阿城的《溜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内容熟悉了吗?溜索是什么意思?看图,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将系着滑轮的绳索系在腰间,从索的一端迅速地滑到另一端。)怒江惊涛骇浪,小船无法横渡,江上也没有桥。两岸居民要过江,就必须溜索。文中写谁“溜索”?(一群马帮汉子溜索过怒江)  相似文献   

10.
张娟 《今日中学生》2015,(Z2):29-31
【技法点拨】读过莫言小说的人,都会被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吸引。谈到小说的取材,他认为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以乡村或城市为题材,描写身边妙趣横生的生活;二是以历史或传说为题材,想象新颖奇特的故事。这两类材料,虽然看似一“近”一“远”,然而“新”是它们共有的亮点。写作素有小说“排头兵”之称的小小说,莫言先生的话可谓金玉良言。如何将大师  相似文献   

11.
<正>《溜索》是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作者阿城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展现世俗精神的代表性作品。《溜索》一文向读者展示面对来自悬崖峭壁以及怒江的震慑,滇西马帮采用溜索的方式通过两山的过程。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身临其境般体会到处境之险。简短的文本内容,兼顾了严谨有序的叙事结构、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通过对几种动物的描写,隐喻生命的不同样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该小说的特点出发,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解读,助力学生理解文本中呈现的多种生命样态,体会滇西马帮的精神,厚实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想】《智取生辰纲》紧紧围绕“智”字而展开,本节课笔者打算以“智”为中心,用案件分析的形式,请学生当法官为这场五百年前的“抢劫诈骗案”进行断案,细致分析“受害人”杨志处处小心谨慎,而“作案人”吴用等人处处巧用智谋。再结合“受害人”和“作案人”的资料进行谨慎断案,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一、指向“理解”的教学环节1.问题导入,总览情节。小说通常以情节为主线展开人物画卷,从而艺术地反映生活面貌。而情节的实质是矛盾冲突的产生和发展。在《溜索》教学中,我首先请学生思考:这群马帮汉子为什么要过溜索、渡怒江?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学生自然把思维聚焦到马帮汉子为了生存,不得不面对“夺命溜索”与“走马怒江”的选择。这实际就是“历险”与“生存”的矛盾,进而引申到“人与自然”相互博弈的命题上来,从而引导学生体会马帮汉子身上的勇敢质朴的生命伟力。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赏析《项链》的叙事节奏对揭示小说主题的意义。2.理解小说叙事的节奏并体会其价值【教学过程】一、导入《项链》是19世纪法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一部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引发了世人很多不同的解读和探究。那么这部小说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项链》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答案可能有如下几方面: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故事,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必修(Ⅱ)“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专题的第一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1.把握阿Q的形象特征以及未庄的文化环境。2.理解阿Q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意义。3.体味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与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教学过程】[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先来看看小说的结尾(PPT显示,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阿Q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尽管这最后的结局似乎仍带有喜剧意味,但无论如何,生命的消逝总是令人叹惋的。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PPT):1918年,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大声疾呼“救救孩子”。1921年,《阿Q正传》横空出世,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再次听到“救命”的呼声,只不过这次需要被救的对象是阿Q。  相似文献   

17.
【单元教学设想】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屈辱的战争,我们不应该忘记;和平的阳光,我们更应该珍惜。解读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世界应早日铸剑为犁……本单元选文以叙事类文章为主,有新闻、小说、通讯、书信等文体,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作者既有“指点江山”的一代伟人,也有“激扬文字”的中外著名作家。学习本单元,要求:1.把握课文内容;2.评价人物形象;3.品味特色语言;4.体验特定情景与人物心情。【单篇教学方案】《新闻两则》教学新点子方案一教学角度:新闻阅读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巧妙掌握新闻…  相似文献   

18.
白桦小说一般采用讲故事的模式叙事,并且注重运用多线条的结构、多角度的视角,在典型环境中或借助书信等道具讲述故事,其小说创作体现出白桦强烈的结构意识与杰出的叙事才华。白桦小说具有鲜明的叙事特色,这是他积极继承传统叙事艺术,又大胆学习西方现代叙事手法,并使二者融为一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目标】1概括小说的内容。2在朗读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说的主题。3感受到真爱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爱我家庭、爱我社会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课前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教室环绕轻轻的音乐,师生沉浸在母爱的亲情之中。投影显示图片"大手拉小手"。2教师导入:图片上有什么?你能用语言描绘一下画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教学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阅读绘本,想象老人与树再次重逢时的情境。扣住"爱",想象人物对话,用提示语写好人物对话。2.根据绘本训练写作,激发写作欲望。【教学重点、难点】用提示语写好人物对话。【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师: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读过哪些有趣的故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听听故事,讲讲故事,好吗?同学们可要认真听、仔细看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