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围绕总书记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从强化思政师资保障、拓展思政概念外延、延伸思政教育过程、打造思政社会平台等四个方面着手,探索以“大思政”涵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积极寻求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建立。通过多年专业建设和改革实践,上海师范大学总结出经济学专业教学经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经济学专业办学的灵魂;应将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养成置于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学专业建设要做到“中国特色”和“国际化”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2.
刘颢玲 《英语教师》2023,(24):185-188
分析小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阐述小学英语承载的课程思政功能,即涵养家国情怀、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辩证思维、培养优良品德等。指出一线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不断探索提高课程思政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是媒体的担当,也是思政教师的使命。将中国故事融入思政课堂,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提升教学实效,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思政教师要善于开发故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营造故事情境,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课堂,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中国故事包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承载着深厚的思政教育意蕴。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最应该讲好中国故事的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感,必须讲“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故事”就是要用生活故事、榜样故事、典型故事、发展故事激发兴趣、传达观点、渗透价值,通过“创设情境生动讲”“巧设问题启发讲”“直面冲突理性讲”“学用结合升华讲”四大路径“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风采魅力和育人效力,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5.
家国情怀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精神理念、情感认知等方式对中华民族产生影响。进入新时代,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将家国情怀融入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契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家国情怀素养,传承优良家风,课堂教学讲好中国故事,将红色文化融入历史教学等举措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引下,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首先须从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翻译家精神和翻译职业素养等四个方面,深入探寻其价值内涵;以旅游英语翻译课程为载体,尝试构建“三层六面”模式;并从“三位一体”育人目标重构、“六面”课程内容重组、“三层”教学路径重塑、课程考核方式重置、线上慕课资源重建等方面探索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特别强调要利用红色资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夏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教师要充分挖掘宁夏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从教学逻辑、教学素材、问题设计和作业设计方面入手,优化教学策略,讲好红色故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实现课程育人、活动育人。  相似文献   

8.
王可心 《成才之路》2023,(16):109-1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各类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文章立足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这一培养目标,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维度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是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深厚情感,以及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的高度统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以故事化学习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以学习目标实现为依据,以学生思维与情感发展水平为起点,以具有内在包容性的主题故事为支撑,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师生共同讲好家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王蕾 《小学教学研究》2023,(10):18-19+25
家国情怀是与家和国相关的情感,是一种朴素的希望与寄托,是一种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及奠基作用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了可能性。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家国情怀意识,深化教师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其次要引领学生在文本语境中涵养家国情怀,在言语情境中浸润家国情怀,在语言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深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上下功夫。这是因为家国情怀既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核心与价值逻辑,又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是:立足关键课程,增强政治认同;赓续优秀传统,提升文化认同;开发乡土课程,传承红色基因;聚焦时政热点,立志奉献祖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证券投资学”教学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详细梳理,从“四个自信”、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道德修养、法制意识、创新精神六个维度出发,将专业理论和道德实践深入结合,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大学生“看多中国,做多中国”的意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智慧,表现为人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体现出来的本质力量。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内容与实践智慧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具体表现为:在回答时代问题中厚植家国情怀,在辩证思维中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在多元社会中梳理社会运行经纬,在社会实践中涵养学生德性品格。  相似文献   

14.
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要求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四个方面开展文化育人的实践,担负起课程文化育人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滋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丰厚的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有着极为丰富的价值意蕴。当前,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家国情怀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可以通过思政课堂、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体强化了英语课程的“中国底色”,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修订后的英语课程坚持育人为本,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不仅突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文化传承、形成价值判断、发展贡献国家和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吴银 《天津教育》2023,(13):77-78
<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修订,为英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指出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的学习,将文化育人作为课程的一个核心。作为英语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进行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深入解读文本,研究教法、学法,挖掘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将一切有形的教育活动转化为无形的育人行为。本文尝试结合身边的教学实例,剖析英语课堂上实施文化育人存在的误区,探索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丁娇娇  沈艳 《英语广场》2024,(3):110-113
本文以《高职基础英语进阶教程》教材为例,从“改进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青年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三个路径中探索如何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以期能够探索出符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体系,推进我校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科技强国,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卓越精神、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此贡献了价值导向,鼓舞青年学生履行强国使命。研究生思政课应该从理论内涵、理想信念、战略逻辑、智慧启迪等层面讲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各种育人载体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之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对人才培育的要求,教育部又提出了“课程育人”新方向。文章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通过研读“育人故事”文化内涵,建构“故事育人”教学范式,设置以“文化自信”为特质的课堂评价量表,探索以文化融润为途径、以故事教学为载体的小学英语学科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