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波 《编辑之友》2021,(8):29-39
2020年是世界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经历了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此次疫情不仅考验各国公共卫生应急和治理能力,且折射出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在这次疫情中的云诡波谲.作为记录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载体,出版物构成了这次疫情大流行中的全球记忆的一部分.文章以亚马逊网站为全球记忆空间视角,对新冠主题图书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作者的个体记忆是如何通过编辑和读者的书评建构起关于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发现,在出版物的主题层面,版本篇幅呈现出一种正增量的趋势;出版物的媒介载体多元,电子出版物发挥了应急作用;编者文本与读者文本虽然围绕疫情记忆社群总体规模不大,但也显示出一种全球性的文本间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出发,聚焦中国社交平台上的“数字死亡”,即个体用户的平台账号被关闭的现象。本文的经验材料包含131份网上发布的数字生命叙事和39份深度访谈,这些遭遇强制性删除后的个人书写和言说不仅将数字时代的记忆政治公之于众,也将其公共化。研究发现,封号作为事件侵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死亡般的沉痛和创伤,个体数字记忆被全面删除,(一部分)自我也被湮灭和剥离。诉诸书写是抵抗遗忘的方式,抗议平台加诸的越轨标签,被封号者的身份和主体性也在书写中得以重构和确认。从结果上看,通过删除制造遗忘的平台治理反而在社会实践中激发了积极的记忆铭刻,而删除给技术化的记忆结构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则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3.
文章构建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概念模型——“记忆数字人”,设计其数字记忆产品框架,并从“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场域记忆”“文化记忆”“交往记忆”5个部分设计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数据集。通过调研元宇宙社交平台和数字记忆产品现状,探讨基于个人数字记忆产品的设计与应用,包括进入元宇宙世界的个人数字身份认同、以个人为中心的交互体验产品。在这个频繁迁移的时代,该产品提供了一个构建个人数字记忆的信息架构,通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映射建立个人数字记忆建构的虚实交互通道,在保持个人隐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个体数字记忆的范围,在元宇宙中构建新的数字记忆图景。  相似文献   

4.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导致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纪念空间的生产.在纪念空间修辞结构中,空间的景观设计往往与特定的空间使命系在一起,即通过集体记忆的制造来完成既定的国家认同.本文运用空间视觉修辞与民族志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考察抗疫展是如何通过物的语言和空间的语法进行疫情叙事和记忆建构,进而完成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的.研究发现,抗疫展通过空间视觉构成、空间组合方式、主体互动方式,共同铺设了一个集疫情叙事和记忆建构为一体的展陈空间.抗疫展中,集体记忆的生成与延续不仅通过展品自身及空间叙事来书写,更重要的是抗疫展本身作为记忆的源泉,共同强化了参与群体的记忆实践与情感召唤.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灾难记忆是全球性的,如何建构和保存我们对疫情的记忆,影视作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外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对疫情的集体记忆,广受海内外受众好评,也展现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大国担当。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灾难记忆是全球性的,如何建构和保存我们对疫情的记忆,影视作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外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对疫情的集体记忆,广受海内外受众好评,也展现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大国担当。  相似文献   

7.
一场突降的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的春节假期变得不同寻常。为抗击疫情,江西日报社发挥“赣鄱云”平台优势,通过旗下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平台与央媒平台、全国二十多个省级主流移动新闻客户端平台进行多级联动宣传,形成党媒移动新媒体强大的“合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为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建立数字记忆概念模型和信息框架,包括“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场域记忆”“文化记忆”“交往记忆”5个存在相互交叉互动关系的组成部分。称之为“记忆数字人”,目的是更好地彰显虚拟数字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文化记忆机构在元宇宙中参与构建和长期保存“数字记忆”并支撑人文社科研究提供参考。文章调研虚拟数字人发展现状,分析元宇宙中记忆媒介演变,展望元宇宙中记忆机构职能和业务变革,探讨“记忆数字人”模型在元宇宙中对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构建的作用、如何支撑记忆机构的服务创新,以及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9.
从“被遗忘权”衍生出来的“被记忆权”概念,聚焦于网络用户围绕信息保存、迁移和继承的权利。这一阐发将记忆权利限定在个体的信息或数据权利主张上,也让其带有几分被动意味。本文从记忆权利的内涵(主动与被动)、权利主体(个体与群体)、时空语境(数字与前/非数字)和义务主体(平台与公共机构和国家)等四个角度审视“被记忆权”概念,试图将之拓展为复数乃至复调式的记忆权利观念,由此激发其丰富的实证潜力和多元的规范及伦理意涵。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一场由新冠肺炎引发的疫情,正牵动着举国上下的热切关注。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媒体如何全方位布局、应急报道机制如何发挥作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如何体现,成为全国媒体面对的考题。人民网从四大层面着手,破解一道道媒体战“疫”难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相似文献   

11.
魏源 《四川档案》2020,(2):60-6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四川省档案馆抗击疫情、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第一时间部署相关工作,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记录下全馆共抗疫情、履职尽责的生动画面,展现档案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表现出的团结一心、科学防控,守土有责、守土有方的精神,留存档案记忆,成为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不仅是社会的原始记录,而且蕴含着潜在的价值,对其进行存档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及类似危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文章首先从资源基础、政策基础、实践基础三个方面分析了实现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存档的可行性,其次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存档在辅助政府决策、提高公众理性、构建社会记忆方面的现实价值,最后,基于主体维和客体维构建出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存档的相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光 《山东档案》2020,(2):38-39
庚子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迅速打响。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形成的大量原始记录材料,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档案资源。档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的重要性,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中业务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建档工作,为坚决打贏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四川档案》2020,(1):6-6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四川各界奋力抗击疫情,全力支援湖北。为全面记录和保存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感人画面,展现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特殊价值,汇聚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科学防控的精神力量,特举办"镜头里的抗疫记忆"摄影大赛,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留存历史和记忆。  相似文献   

15.
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以“微”“小”为特征的“微时代”(Micro Era)到来,基于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的微内容(microcontent)成为受众在碎片化时间接收信息的主体。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微信、微博和抖音平台的疫情信息传播体现出了更明显、更灵活的时效,性,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陈晓璇 《东南传播》2022,(11):31-33
“眷村”是台湾社会的特殊产物,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到90年代的式微,眷村题材电影为探究台湾历史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文本见证。在此,笔者试以“记忆理论”的角度切入考察眷村影像的发展流变,从早期个体成长经验的表达,到几代人共同的记忆建构及后期记忆消散并沦为消费之用,眷村影像的记忆书写终走向一种摒弃反思意味的符号化怀旧,其流变亦辐射性地呈现出当下电影创作的某些现实症候。  相似文献   

17.
张春风 《兰台世界》2020,(4):110-111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开始蔓延爆发,让我们又一次认识到了瘟疫的可怕。从古至今,人类与瘟疫的战斗一直在上演,人类历史上遭遇过许多次大瘟疫,一场大瘟疫能造成几万人甚至超过千万人的死亡,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近现代,我们在档案资料中也可以查找到黑死病、鼠疫、天花等曾经肆虐过的记录。1910年10月至1911年4月,包括沈阳在内的东北地区就曾经历过一场肺鼠疫带来的浩劫。  相似文献   

18.
集体记忆是群体共同经历、传承和构建的回忆总和,也是国家、民族构建身份认同的关键。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逐步摆脱空间区域的束缚,呈现以流动为核心的特征,“全球数字记忆”的概念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协同作用下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厘清“集体记忆”理论在全球化进程与数字技术进步背景下面临的新问题、新场景,阐述“全球数字记忆”“全球数字记忆场域”的历史缘起及时代内涵,同时归纳其去时空、跨媒介、可视化的特点,旨在审视数字时代集体记忆实践的嬗变与发展,拓展记忆研究的方向,为数字时代的档案记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姚乐野  吴茜  李明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23-130
[目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是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重要场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舆情的针对性研究,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方法/过程]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特征、各传播主体的位置与角色。[结果/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微博舆情体现出总量巨大、节点林立、关系复杂的网络特征;不同类型的微博用户在网络中的传播作用各不相同,官方媒体微博、商业媒体微博、自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舆情网络中占据不同的传播位置、具有不同等级的传播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和引导过程中,应当推动各类媒体的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20.
杨春 《青年记者》2020,(10):32-33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央视《新闻1+1》栏目宣布新冠肺炎可以“人传人”后,这场新冠肺炎的真相逐渐为人所知,每日急剧攀升的确诊数字和极强的传染性让人们恐慌,1月23日,武汉“封城”.1月26日中午,笔者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调查》摄制组赶到武汉.如此重大疫情,规模、范围远超17年前的“非典”,感染者如何被确诊、如何隔离?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如何确定?怎样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疫情来袭,医院如何运转?当地医护人员怎样面对汹涌而至的就诊人群?“封城”后的武汉,普通民众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些是所有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