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刚  李沁柯 《新闻界》2023,(5):49-60
当前数字技术越来越成为城市生态的基础性架构,带来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等的全面重构,视障者也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逐渐摆脱城市空间的“隐身人”角色。数字基础设施系统为视障群体搭建了数字“盲道”和“盲杖”。本文从视障者的感官体验出发,聚焦视障者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出行、信息交流等障碍,将视障者与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协商和交互作为微观分析单元,对交互过程中的感官体验进行深描与呈现。虽然数字“盲道”与“盲杖”尚不完善,但整体上弥补了视障者在出行时的工具缺口与空间限制,以及信息交流中的感知方式和交互内容缺口,疏通因视力差异带来的身与心的“围困”,重塑了视障者的自我主体性与能动性,增强社会融入,同时也在人与技术的交互协商中实现技术系统的升级优化,视障者的数字城市生存已成为一种“在技之在”。  相似文献   

2.
视障者作为数字弱势群体虽受益于数字媒介,却也面临了多重复杂的不平等。本文主要关注视障群体在数字媒介使用及融入过程中,其数字媒介可及性、感知媒介歧视与数字媒介使用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为框架,构建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视障者数字媒介可及性较高,但服务可及性及技术可及性仍需加强。媒介可及性正向促进视障者数字媒介使用态度,自尊与主观社会支持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本文认为技术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媒介、个体、社会三者密不可分,因此真正的“可及”是在视障者主动选择、市场快速响应、国家创造机遇基础上的“可获取”。视障者媒介使用研究也应当弱化其生物性,突出社会性,以更好地“呈现”而非“代理”这一群体。  相似文献   

3.
朱思敏  彭兰 《新闻界》2024,(2):62-72
在视觉文化时代,一种致力于满足视听障碍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电影实践——无障碍电影应运而生。本研究以无障碍电影体验为例审视视障者的“观看”问题,分析他们的声音“景观”建构及其机制,理解他们的影像认知逻辑,并明晰无障碍电影能否实现内容及意义层面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发现,视障者通过无障碍电影形成了视觉观念,他们能透过无障碍电影中熟悉的概念描述、丰富的细节,在心中建构起独特的声音“景观”和视觉意象。视障者对电影的认知理解存在三级“阅读”模式,他们“阅读”层次的不同源于他们对电影的不同期待。视障者建构起视觉心理图景的过程可以从情感、语言、感官、空间维度来理解。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持续审视观看问题,不断反思如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传播。  相似文献   

4.
周海晏  隋艺菲 《现代传播》2023,(12):110-116
在抖音算法影响下,航拍媒介原来意义上的“上帝之身”被更能视为“上帝”的庞大算法系统所取代,其突破了基于实体的感官生产传统,可视为“无器官的身体”。抖音航拍短视频的感官生产,在算法作用下还形成了“无身体的器官”,这是器官对身体等级化组织关系的反抗。当下算法规则下媒介感官生产中器官与身体的关系是多元的、复杂的、暧昧的,其形成方式是流动、永不停息、自生成的动态重组方式。这为新的感知和意识模型的崛起创造条件,使媒介感官生产延伸到社会实践,甚至成为社会系统的调配方式,从而全面形塑人类社会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李珊 《东南传播》2022,(2):26-29
青年群体异质性的媒介实践受到现代社会时间感知的影响,“现时化”的时间感知外化为消极的媒介依赖,“当代性”的时间感知外化为积极的媒介创作。不同的时间感知则受到媒介技术的影响,叙事建构是中介或者连接两者的方式,但是周围世界经过二进制媒介的储存和传输却造成了记忆的“不遗忘”和经验的“不持续”,使得叙事不能得以建构,继而影响了青年群体对时间的不同感知,产生了不同的媒介实践。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通过存在者显现,存在者则通过时间性存在。对于时间的感知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存在问题。因此,我们要以“凝思生命”的姿态去保存时间,通过“时机的复活”与未来对话,这也是本文从物质性视角观照媒介实践的意图,揭示人与媒介、非物质与物质的共存和对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身体为线索,主要讨论媒介技术中身体的重要性及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人对媒介技术有着积极影响,媒介技术发展的方向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身体感官的偏好。因此,对媒介中的身体感知及媒介对身体的改变两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未来媒介的发展需要更好地适应身体感知层面的偏好及取向。  相似文献   

7.
吕晓峰 《青年记者》2016,(35):125-126
媒介城市的内涵:作为媒介的城市 媒介城市的形成基于两个前提.一方面,媒介化社会为媒介城市的形成打通了技术和信息通道.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化社会是高度依赖技术和技术逻辑的社会形态,技术逻辑的丰富让社会的重要呈现形式——城市,更多地呈现为数据化的实体.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空间”贯通了城市、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新的时代背景,从技术上看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从政治上看是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社会场景,从学理上看是在城镇化大潮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冲突.城市、媒介、人都是特定的时空场域,从时间上看,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看,既是自然地理空间,也是个体精神空间和社会意义空间.从“空间”角度出发,探索城市与媒介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城市作为媒介纳入媒介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研究,是媒介城市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卫玎  王宇 《编辑之友》2024,(4):28-33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9.
侯巍 《新闻世界》2008,(12):82-84
当前,城市成了媒介关注的焦点和传播的主要市场;而对于占全国人口比例56%的农村,媒介无论是在覆盖率和传播内容上,其成了“弱势”群体。本文试图从农村经济发展,媒体在利益驱动下的不作为,以及广大农民对自身被“放逐”身份的不自觉几方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银发浪潮”来的同时,社会呈现出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污名化”并轨的文化症候,老年认同出现危机。文章以构成主义为立场,将老年身份视为媒介建构的产物,以批判话语理论为进路,研究老年何以成为今日之老年,即其身份在媒介话语场域下如何进行意义生产,并实现从年龄身份到弱者身份再到“坏老人”的身份转向。通过对危机之下老人不“老”的抗争话语进行批判分析,揭示媒介、话语与身份的权力交织,以期探究老龄社会下老年身份的解困。  相似文献   

11.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最新探索成果。论文从基层协商民主视角研究了数字媒介如何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发现,数字媒介赋权公众,促使公众以媒介协商方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具有弥补基层治理主体“协商不对等”的潜力,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治理格局,即“媒介化协商共治”。这种民主实践中,数字媒介建构了社区公共领域,整合多元主体,强化公共交流,建构社区共识,推动集体行动,从而有利于实现基层“善治”。这种治理模式中“媒介逻辑”介入“政治逻辑”,创造了一种“全时段”、“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参与途径,数字媒介以其“可供性”和“可见性”逻辑促进了主体扩大化、参与直接性、过程透明化、民主真实性。因此,媒介化协商共治是一种典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形式,对于增加社会主义民主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宜 《报刊之友》2014,(3):65-67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论档案馆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是一座城市的根,是一个人终极意义上的家。档案馆,是化的这种本质特性的重要载体。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人们可以探究个人和城市的脉.可以考证个人和城市的化“身份”,从而找到个人和城市的化归属感。在档案馆,市民可以触摸到城市的每一次脉动,感受到个人命运和城市发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档案馆的各种活动,都是为市民和城市提供“化身份”的凭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数字技术环境下,媒介技术化平台承载着文本内容的编码解码任务,也在媒介内容生产实践中被认同并延续嵌入,流程化的媒介实践进程赋予媒介记忆在形式感知、内涵赋予、意义再造方面的多元化形塑。数字生态领域的多元感知性嵌入着更多的文化记忆基因,以文化符码、意义生存和价值共识的方式感知数字媒介技术的恩惠。技术本性的内化和文本情感性的回归形成媒介技术与媒介记忆关联的深层感知,被刻画在信息交流的轨迹中,形成完整且不可或缺的记忆逻辑关联现象。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和纽带,在媒介技术观视角展望媒介记忆被书写,逻辑性关联其文本内容符号化意义感知,建构出新型的逻辑演绎关系和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曾娇丽 《青年记者》2023,(24):74-76+79
近年来,历史街区作为物质及文化双重意义上的“城市遗产”广受关注。在历史街区的保留与更新实践中,媒介特别是互联网媒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媒介与地点相分离”的情况已经发生转变,本文以上海市思南路历史街区为案例,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历史街区“再地方化”的可能。研究发现,地理媒介促进符号空间与地理空间相互贯通,历史街区的媒介叙事与本地生活亦走向融合,公众通过线上线下互嵌的多样化传播实践,激活地点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将历史街区从景观化的“文化目的地”形塑为日常化的“文化枢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媒介与人的关系由简单的“感官延伸”迈向感官、思维和人际关系的“全面延伸”。与此同时,这种延伸也带来了沉浸式体验与“媒介依存症”的失衡、思维方式全球多元化与浅层碎片化的悖论、线上人际高效化与线下人际疏离化的博弈等双向效应,需要我们辩证审慎看待。  相似文献   

18.
闫筱曼 《视听》2024,(3):114-117
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迭代,“第二口语时代”全面到来,媒介平台的发展趋向于感官的平衡化,“口耳相传”在互联网时代得到重塑。在这样的背景下,听觉文化呈回归态势。同时,互联网中的交流情景被不断重构,使得数字化社群中呈现出“口语性回潮”的趋势。数字口语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显现出声音媒体、音画同步、智媒融合等发展方向,不断渗入媒介的脉络中,参与人们生活场景的再造。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博物馆空间受到学界和业界关注,探索空间的力量成为核心挑战之一。论文集《构建博物馆:叙事、建筑与展览》(Museum Making:Narratives, Architectures, Exhibitions)分为“叙事—空间—身份”“叙事—感知—具身”“叙事—媒介—媒介化”三大部分,揭示博物馆领域的空间能力与潜力。为剖析博物馆空间构建的发展意义与路径,全书凝练了博物馆空间构建的三重转向:从建筑到空间的观念转向,从空间到空间叙事的话语转向,从空间叙事到空间体验的功能转向。三重转向分别揭示了博物馆空间的概念性、结构性与阐释性力量,为我国博物馆空间的专业化构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媒介技术的发展要求媒介管理方式超越古代粗放型的行政管理模式,遵循技术逻辑从而实现有效管理。媒介管理媒介化既不像中介化那样把媒介作为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表征”,也不像传统的媒介化理论把媒介视为社会的一部分“装置”,而是把媒介作为按照“媒介逻辑”对待的客体。近代上海广播的媒介管理部门在组织构架上设立专门的技术岗位,并使用制定技术标准、分配通信频率、监听节目内容以及频率干扰等技术手段开展媒介管理,从而呈现出了和古代不一样的管理模式。媒介管理媒介化是对媒介在社会中地位的承认,也标志着近代社会管理的升级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