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主要针对教学中学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一现象而进行的阐述。从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危害(影响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情绪和课堂教学效果,严重时还会导致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和学生不举手原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良心理因素,教师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举手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精心设计问题,客观评价问题,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一位教师发现上课时举手的学生很少,于是想法设法鼓励学生在上课时要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次,在学生的一篇周记中,他偶然发现了学生举手少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名学生在周记中写到:"老师一直鼓励我们上课要举手发言,我是很想举手回答问题的。但一看我们的语文科代表很多时候都不举手,我有什么资格举手呢?"原来,很多学生在举手之前都把目光先瞄向语文科代表,他们认为,在语文课上,语文科  相似文献   

3.
苹果的味道     
一天,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慢慢地从他们面前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注意仔细嗅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走向讲台,举起苹果晃了晃问道:“哪个同学嗅出了苹果的味道?”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叮嘱道:“同学们务必注意了,嗅嗅空气中的味道。”当他第二次走向讲台问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已有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第三次走下讲台重复了同样的动作。这一次,除了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那位没有举手的学…  相似文献   

4.
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就立即举手回答,看起来气氛热烈、积极性高,其实热闹背后有诸多隐忧。  相似文献   

5.
<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班孩子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我通过简单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但如何让全班的学生的思维都跟上老师,这是一个难题。教师提出问题时,有些学生会立即举手,但有些学生就不举手,也不去回答;如果回答的人太少,老师不得不再停下进度再讲一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倪敏 《西藏教育》2013,(8):18-19
经常听观摩课,发现有一种现象:老师课堂教学语言说得快、教学环节过渡快、预设生成进行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如课堂上,老师抛出问题后马上就让学生举手回答,有时甚至根本不等学生举手就指名回答。笔者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通过学生听课时的神态、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及与学生谈话交流等多种手段来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下面笔者就教师如何对处理学生回答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一定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举手回答。这时教师简单的给予否定性的评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他们会放弃参与,惰于思考,甚至破罐子破摔。其实,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而这一错误的暴露,正说明了学生需要帮助。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加以引导,纠正错误,使学生真正掌握所…  相似文献   

8.
经常在公开课后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声:"这些学生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明明知道的,也不肯举手,真是气死我了!""学生启而不发,只好我一个人唱独角戏了!"……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规则的常规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问:“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然后等老师点名。被点到的同学很骄傲地回答完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有被点到的同学,心有不悦,面有沮色。先举手,后发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中不可打破的规则。学生举手都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老师高高在上的态势,拉大了师生的距离,限制了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举手固然激发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遏止了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如…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规则的常规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问:“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然后等老师点名。被点到的同学很骄傲地回答完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有被点到的同学,心有不悦,面有沮色。先举手,后发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中不可打破的规则。学生举手都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老师高高在上的态势,拉大了师生的距离,限制了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举手固然激发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遏止了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如果  相似文献   

11.
“举手效应”。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他俩聘请的是同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知道学生甲成绩差,就在每次辅导结束时叮嘱他:“在课堂上要积极一点,要多举手。”学生甲遵从了教师的叮嘱。过去,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他根本不敢举手,任课教师也就很少提问他。后来,教师发现他举手的次数多了,也就格外关注起他来,并渐渐喜欢上了他。学生乙则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过去常常举手回答问题,当他看到学生甲也经常举手时,心里既不屑又有些嫉妒,于是倒不举手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甲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学生乙的学习成…  相似文献   

12.
曾听一位优秀教师上了一节观摩课《清平乐·村居》,在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了这首词的大意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 一位学生举手提问:"‘白发谁家翁媪'后为什么不用问号?"教师当即回答:"这是因为这句话不表示疑问,谁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听课者愕然,只见刚才那个学生低头坐下,满脸的羞愧。  相似文献   

13.
苹果的味道     
一天,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慢慢地从他们面前走过,一边走还一边说:“请注意仔细嗅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走向讲台,举起苹果晃了晃问道:“哪个同学嗅出了苹果的味道?”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从每个学生旁边走,一边走一边叮嘱道:“同学们务必注意了,嗅嗅空气中的味道。”当他第二次走向讲台问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已有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苏格拉底第三次走下讲台重复的同样的动作。这一次,除了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 那…  相似文献   

14.
苹果的味道     
<正>苏格拉底的学生向他请教如何才能保持自我。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拇指和中指捏起一个苹果,慢慢从每个学生的座位旁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堂上,晃了晃手中的苹果,问:"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道:"我闻到了,这个苹果很香。""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苏格拉底又问。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从每个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提问为什么没人举手?为什么回答问题似乎总是那几个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从来不举手?不举手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学生素质的问题?本期会聚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共六位教师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6.
“提问”是大有学问的。有人把教师提问的效果作了下面三种生动的比喻: 学生站在地上就摘着了苹果——学生无需经过“意志的努力”就很好地回答了教师的提问,这说明教师的提问不启不发,没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学生跳起来也摘不着苹果——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如坠五里雾中,虽经艰苦的思索仍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这说明教师的提问不得要领,不着边际,内容大而空或过深过难,这是启不得法。  相似文献   

17.
近来,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参加某一级的优质课评比,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班级彩排了几遍,甚至连哪个同学如何回答哪一个问题,都做了精心准备。我想,这样的课即使上得再精彩、再热闹,也是毫无价值的。就课堂教学而言,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般都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若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怎样的气氛才叫活跃呢?一堂课,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图,七嘴八舌,“是不是”“对不对”之声到处都是,这种课堂气氛是不是真正活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发言踊跃,不管教师叫到与否他们都会举手,甚至不管自己能否回答都举手,…  相似文献   

18.
王业锋 《文教资料》2010,(20):154-156
初中学生课堂举手不积极,课堂气氛沉闷,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教学环境、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探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上课举手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的原因和"不举手"的学生心理动向,并探索改进的措施,以帮助和促使这些学生能积极自如地举起手来表现自己,大胆地畅所欲言,健康自信地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的指令少了,学生自主多了;教师的讲授少了,学生参与多了……,但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花很长时间也没有探索出结果,教师还在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有时,只有一两位学生举手甚至是一位学生都不举手,把教师急得头上直冒汗;有时,学生的发言明显偏离了教学内容,教师还在表扬学生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课堂上举手的学生却很少。学生很被动,教师很焦急,课堂气氛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或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一时没找到回答问题的切入点;或者是教师提的问题太突然,学生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或者有的学生想回答,却没有十分的把握,怕答不对会被同学们讥笑,被老师斥责等等。但有时候我们也遇到另外一种情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让学生回答,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仔细听听,其中学生发表的不少见解,很独特,很有创造性。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