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凡比较敏锐的人均发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已经由改革开放最初的个别项目、短期项目、阶段性项目,发展成为当今,就时间而言——旷日持久;就规模而言——宏大壮阔;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就地域而言——幅员辽阔……,且不言前不久在德国结束的声势浩大的“柏林亚太周·中国文化年”活动,也不说即将与法国举办的门类齐全的“中法文化年”活动,紧紧与“相约北京”联欢活动衔接交叉并长达一年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日本文化年”,“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中韩国民交流年”和“中日韩人员交流年”系列大型文化…  相似文献   

2.
学者·画家     
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近300年了,中国水彩画的创作若从徐泳青的水彩写生算起,也已100年了,从引进、融合,到逐步壮大,乃至今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不知多少水彩画家倾注其全部热情和生命。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以“丝”得名。曾经,在这条古老荒凉的路上,各国商旅往来不绝,为中国带来琉璃、金银器等西域珍奇;而东方古国的丝绸、瓷器等物产由此远销西方。2000多年前开辟的丝路早已荒废,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东西方联系更为密切,丝路上的货物也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中国有百越,百越按汉语为很多种越人之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言:“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后汉服虔注《汉书》为“非一种,若今言百蛮也”。据此,即由浙江到越南沿海地区都是汉人称为“百越”之地。但是从古越语来看,越人称“百越”则又不同。古越语“百”与“卜”、“濮”、“白”同音,意即“人”,即“百越”在越语解为“人越”,越语用倒装,译为汉语为“越人”之意。这种“越人”分布是在楚国南方即五岭山地前后。《吕氏春秋·恃君览》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  相似文献   

5.
邢晋 《世界文化》2011,(3):55-57
印象派作为19世纪萌生的西方美术流派,与中国的水墨画本来扯不上关系。不过北宋的大书法家、画家米芾(1051—1107年),他的画就确实有一些“印象”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泰岱岩岩万邦瞻”。被称为“中华文化史缩影”的泰山文化,不仅为中国学界所重视,还曾引起西方世界的瞩目。自十七世纪以来,众多的西方汉学家都对泰山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海外“泰山学”的出现,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明末清初时期,随着利玛窦等人的东来,一时出现了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泰山之名亦由此开始为西方所知。十七世纪之俄罗斯帝国大臣尼·斯·米列斯库(N.Spataru.Milescu)所著《中国漫记》中已出现有关泰山的介绍。米列斯库(1636~1708)原籍罗马尼亚,1676年作为俄罗斯使节觐…  相似文献   

7.
杨瑾 《华夏文化》2000,(4):58-59
王徵是一位有才华有思想、有作为的科学家。他的多项发明三百年后仍施惠普通百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介绍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科技之星”;在明末驻华耶稣会史上,王徵又重重地写下了一笔,他积极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从他们身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尤其是他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很多影响较大的书籍,在中国古代翻译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放 《寻根》2007,(3):41-45
世界文化是在东西方不同民族长期互相交往中形成的。这在东西方语文各有不同的“中国”名称而语词却同出一源这一点上也得到了印证。对于“中国”一词的外文译名出于同一词源,学术界争议并不大;至今依然无法做定论的问题是,这个词源究竟确指什么?就阿拉伯语“中国”一词而言,“隋尼”(Sīn)究竟是对中国地名或朝代名称(秦或隋)的音译,还是对中国特产(丝、瓷、茶、粳等)名称的中国发音的模拟?  相似文献   

9.
民族是一个源起于西方的概念,时至今日,它仍是学术界的一个主题话语。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传入中国后,打破了中国化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促使中国从“天下”走向世界,对近代中国国家建构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寻求伊甸园     
在当前中国的现代园林建设中,不少人仅从表面“理解”和“借鉴”中国和西方园林艺术的传统,使得当下的园林建设中出现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倾向。如仿古之风、古建筑热、假山热……;还有那种弃“己”媚“人”地片面追求所谓“西洋风格”的做法,如草坪雕塑热,等等。其结果是使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崇洋,建造了很多园林,最终却未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征。最近,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周武忠博士)一书,可谓当代中外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第一专著。作者运用历史比较与平行比较的…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状态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或理念,最初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很快在全世界流行。到90年代中期,已开始渗透并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学者的频繁话题。这一现象本身,就是对“全球化”词汇意义的绝妙解释。2001年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社会环境给我们的启迪以及中国经历13年“入世”谈判最终进入WTO的事实表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它无情地、直接地、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经济以及所有国家的发展进程。当代西方学者认为全球资本主义理论观点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经济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海外一直存在着有关中国“金字塔”的种种传闻,就像海外仙山,缥缈在云雾之间,却又乍隐还现……(一)早期的西方“目击者”。(1912年)弗烈德·麦耶·斯克洛德是一个美国商人,他于1912年赶着大篷车从中国长城向内地贩卖东西。除了贩卖香烟、烟草、蜡烛等零杂物品,他还向蒙古人贩卖枪支和弹药。有一次当他经过内蒙与陕西的交界处时,他的中国旅伴——一个饶舌的老和尚对他说:“我们将经过金字塔。”“什么金字塔?”“就是陕西的金字塔。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但你说的是墓葬。”“不是墓葬,它们是跟天一样高的山。虽…  相似文献   

13.
近三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大跃进”使艺术圈一片“金声玉振”,不仅吸引众多投资者和藏家的关注,也引起大众的好奇。如嘉德拍卖的仇英《赤壁图》,刚刚拍出7982万的中国画全球纪录。但相比人人瞩目的股票、房地产市场来说,艺术市场的这点儿波澜只能算做小巫。如2005年6月,上海股市尚于最低的998.23点上,到当年12月便爬升至2500点,之后的一年则连续突破,一路上扬,最高达6000点。也就是说,这一年仅中国股票市场就制造了成百上千个亿万富豪,数万个千万富翁。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的角色已从被动选择转为正面登场:那么,我们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倾听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声音。如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性”、西方的话语权、当代艺术与传统的关系、艺术品的拍卖价格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与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面临双重的任务,即一方面要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另一方面要实现从古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这双重的任务是相互联系、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集中体现在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口号中。从化发  相似文献   

16.
徐家宁 《寻根》2010,(4):4-19
王致诚的信 18世纪,旅华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写给达叟先生的信于1749年在法国公开发表,立即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反响。信中对圆明园这座“中国的凡尔赛宫”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正处在一股“中国热”当中的欧洲人被深深吸引,西方古典主义视线中的中国建筑和园林艺术从东方神秘之境的虚幻中走出来,以帝王宫苑这一极致的形式在西方人眼前展开。  相似文献   

17.
牛达生  牛志文 《寻根》2008,(6):86-88
“印纸”,是经过印版印刷的纸张,是古代印刷术的一种凭证。在史籍中,武则天是最早被记载使用“印纸”的人。这种印纸,比现代任何出土印刷品的年代都要早,在研究印刷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展览·活动     
《中外文化交流》2008,(3):92-95
孙家正出席白宫艺术人文奖颁奖,“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奖”揭晓,《舞台的眼睛》视觉艺术与戏剧专题展在广东,英国小特纳奖颁发,2008利物浦文化计划.  相似文献   

19.
“内向超越”的观念最先是由余英时先生在三十年前提出①,当时他称之为“内在超越”,以与西方的“超越”(tranSCendenCe)观念相较,後者别称为“外在超越”。他指出,无论在中国抑或西方文明,价值源头都被认为是先於天地或超乎人间的:在中国它是“天”或者“道”,在西方则是柏拉图的“理念”或者基督教的“上帝”。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长篇小说《失乐园》自从1995年9月1日在《日本经济新闻》上发表长篇连载开始,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在1997年出版单行本,继而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在日本掀起了“失乐园热”。在接下来的两年间,《失乐园》被介绍到了中国,也波及和影响了西方文坛。“失乐园热”的原因究竟何在?对于这一问题,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从日本文化中对“家”的认同感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失乐园》的内涵所在及其畅销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