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多种修辞手法,由于人类有共同的认知模式和审美原则,英汉语中的修辞格表现出很多的相似性,但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语言本身的发展不同,同一种辞格在英汉语中也有很多差异。对英汉语中几种常见的音韵修辞格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能了解,提高英汉语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2.
使用修辞格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从正确运用英语修辞格及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的异同入手,浅谈如何在忠实表达原文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英语的修辞格,并介绍英语修辞格在翻译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英汉修辞格的对比研究,来分析和讨论英汉修辞的异同,其中重点讨论了英汉比喻.排比修辞的差别。通过对此研究找出英汉修辞格之间差异,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利用汉语的优势促进英语修辞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反语、反论、矛盾修饰法三种修辞格看似矛盾对立,实则和谐统一。从语言结构、语用效果等方面逐一分析,并结合大量例证,可以帮助广大英语学习者对这三种易混淆修辞格的用法异同有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由于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的差异,汉语修辞与英语修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汉英散文的互译变得困难。鉴于此,笔者以张培基翻译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对其中常见汉语修辞格的英译进行分析和研究,从物质和社会角度探究了英汉修辞格的异同,提出汉语修辞格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汉语双关与英语pun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修辞格,二者存在着相通之处,也存在着差异。论文将这种修辞格分为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剖析了若干例证,着重对比了汉语双关与英语pun的异同,以期加深对汉语双关与英语pun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7.
移位修饰语是一种常用的英语修辞格。在一定的语境下,巧妙地运用移就修辞格能够达到特异的效果。而英汉移位修饰语由于受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影响,存在着一些共性与差异。本文试图探讨两种移就风格的异同,并进一步挖掘其文化源头。  相似文献   

8.
一篇文章中修辞格的妙用往往决定着它的文采和感染力,"反复"作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格,在汉语和英语中随处可见。本文试图从定义、心理基础、修辞效果、分类等角度比较英语中的"Repetition"和汉语中"反复"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在两者的互译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取适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Paradox(似非而是的隽语)与Oxymoron(矛盾修辞)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它们因表面自相矛盾但实则入情人理的共同特点而经常被混淆。本通过例句分析了这两种修辞格的异同并对它们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轭式搭配与拈连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称谓相异修辞效果却相同的两种修辞格。通过比较两者的结构模式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指出它们各自的异同。掌握好这两种修辞格结构上的异同,有助于将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准确有效地用另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11.
易本烺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学者,其学术主要表现在对"小学"的研究,《字辨证篆》是他文字学研究的力作。他发展了传统《说文》学的研究,他以《说文》为本,重在研究汉字在隶变以后的应用情况。他在《字辨证篆》一书中较为全面而详细地描述了汉字隶变以后的种种发展变化,同时他还指出汉字隶变以后各种误用现象和汉字书写形势的变化源流,在一定程度上对汉字隶变的规律作了表述。  相似文献   

12.
13.
关于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状况,以及身处其中的文化人特殊的生活体验、精神感受和审美追求的研究,始终没有很好地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进入21世纪,这一情形有重要改观。一些研究者开始正视这一现代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冷落的主题。这些研究涉及对伪满洲国文学整体的把握,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分析,以及原始文献的系统搜集和整理。伪满洲文学研究在当前的突破值得关注,这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出现了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常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作比较研究,但由于汤显祖写的是配乐演唱的戏曲,而莎士比亚写的是纯为对白的话剧,两人的作品不属于同一种艺术样式,因此两的比较似仍欠全面妥贴,笔认为将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这两种配乐演唱的舞台剧作比较则更为恰当,故拟将两部歌颂爱情的名作: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作一番比较研究,从作品产生的时代及主题思想,戏剧情节,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三方面作出比较分析,进而指出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共通之处与不同特点,藉此为中西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韩国观光专门学校部分汉语班学生汉语学习的问卷调查研究,并结合面谈访问,了解了这些学生的汉语学习环境、他们所采取的学习策略以及所达到的学习效果,试图为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汉语给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华侨国际网络正成为当前华侨研究的热点,这是打通侨乡与华侨旅居地研究的关键,有助于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认识华侨的国际生存空间,促使华侨研究向纵深发展。这其中最有意义的当属华侨的跨国亲属网络,章通过对神户福清籍华侨国内亲属关系的调查,以期较真实地反映其跨国亲属关系,了解其家族跨国迁移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7.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廓清了通感的范围;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在确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通感可分四类: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深入而系统地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Wing-Wah Law 《Compare》2013,43(3):295-322
Since the 1980s, numer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e and gender on leadership, including school leadership. Such studies have been criticised, however, for being dominated by Anglo-American paradigms and frameworks and for under-exploring the roles of culture and gender on leadership in non-Western societies. With reference to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school leadership and explores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le and female school leaders in their leadership orientations. The study adopted a mixed methodology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 to solicit Chinese school leaders' views in 2008. The study finds mixed pattern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nese school leadership, including stereotypical, non-stereotypical and no differenc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se patterns can be interpreted as resulting from the dynamic interplay amo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context and organisational settings into which Chinese school leaders are socialised and in which their leadership styles and behaviours are shaped and leadership is exercised.  相似文献   

19.
对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名著阅读量远未达到国家要求,进入中文专业学习前的阅读储备非常欠缺;进入专业学习后,学生阅读活动听从课程学习和教师教学进度的指挥;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的阅读则明显具有凭兴趣阅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作品选编对于作家、作品经典意义的建构和影响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还是中国现代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都体现出作为一部作品选编的独立价值。但是相比较于文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无论是具体的作品选版本还是宏观作品编选的历史发展流变,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提炼。而选编史研究的缺席,将深刻影响文学研究的平衡,因此,必须关注对于作品选编的研究,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构架,以期推动文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