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英美文学文化"三源泉"语料库的构建,可以为英美文学爱好者及英美文学专业的师生提供背景知识和一个学术研究平台,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研究英美文学名家、名作,该语料库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英美文学的小说、诗歌、戏剧等领域,都有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与中国的文学、文艺作品在主题或人物或风格或其他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拟举出英美文学中的一些作家作品、流派等,将其与中国文学中相关的作家、作品、流派等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从而打开文学学习的思路,加深对文学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历经22年探索将戏剧表演与英语戏剧理论教学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英语人才。英文学院通过开设英美文学实践课程《戏剧工作坊》和《小剧场》以及创立"英语戏剧社"培养了一大批英语戏剧表演、编剧和导演人才,并以"戏剧大赛"、社会公演和社会实践为检验标准,推动英语文学教学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通过戏剧表演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4.
清代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为其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但对于清代"红楼"戏剧总数、第一部红楼戏剧和曲艺作品,以及舞台演出最红火的红楼戏剧等问题,学术界却至今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5.
英美文学"开放式"教学的内涵、建构方式和实施环节,为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提出了一种应对性的教学方法.这种"开放式"教学既有助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获得预期的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英美文学深爱《圣经》的影响,莎士比亚及海明威的作品有着很深的《圣经》情结。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美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两者间的差异却很明显,这与其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英国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美国文学产生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双方文化的差别。英国文学作品表现的大多是对自由的向往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美国文学作品则是主要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强权的抗争及对自由的期盼。《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是两部相当有代表性的作品,各自对英美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两部作品在故事大纲上存在相似性,但它们表达的文化意向却不同。因此,以这两部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英美文学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积极拓展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课外学习空间极其重要,可构建以英美戏剧文学为中心的英美文学课外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9.
英美文学教学因诸多因素一直面临着困境,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本文试从慕课、微课、以小说和戏剧为原型的影视作品以及诗歌朗读等几个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尝试出发,以此来论证其为英美文学教学所带来的巨大裨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分属于元明时期两部戏剧名作,也是两部以“离魂”为主要情节的作品,通过观照两者在人物塑造和主旨思想方面的异同,便于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及作家的审美理想,进一步把握文学尤其是戏剧作品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英美文学中,有很多很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用自己的作品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在英美女性文学中,总是有那么一两位女性作家显得是那么地出类拔萃,她们有非常显著的女性主义和女性价值观。我们虽然不是与这些著名的作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她们的作品,她们的思想同样影响着读者,特别同样身为女性的当代女大学生们,虽然时代不同,但同样都是女性,在很多问题上,英美派女性文学都能提出一些颇有建树的意见,让女大学生能够随时借鉴和反思,特别反映在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上,该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深度剖析英美派女性文学与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关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限选课程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得不到高度重视,加上目前英语专业中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譬如大量压缩课时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教材滞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学设备不齐全、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尝试提出端正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等,希望能对英美文学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莫詹坤 《文教资料》2010,(29):28-30
二十世纪中后期现代英美戏剧受到布莱希特“陌生化”理念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者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剖析其理论建构基础,从戏剧表演手法出发.阐述陌生化与现代英国戏剧作品结合而产生的文学关感和瑰丽的戏剧艺术.从而达到“陌生化”理论与戏剧文学的天然璧合。  相似文献   

16.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可以为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最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这是别的学科与科目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戏剧独白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艺术的表达形式。在英美的诗歌作品中常常使用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来对诗人与第一人称进行区分,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进一步的展开和塑造。随着几个世纪的不断发展,戏剧独白也对英美文学产生了越来也大的影响,这使得戏剧性独白这种文学形式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习惯选择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这样既让读者觉得亲切、真实,好像所写事情都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一样,拉近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又让"我"作为情节发展的见证人,将整篇小说串联起来。先生小说中的"我"既是作品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人物,显然又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作为文学形象,既有无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更折射了作者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一、鲁迅小说中一系列"我"的形象1.线索人物和陪衬人物  相似文献   

19.
《英美文学选读》是本科阶段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涉及作家、作品繁多,文学流派纷杂,常令考生无所适从。选读中的诗歌因其古涩、凝练的语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成为难中之最,让无数考生望而却步。而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的《英美文学选读》试题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学好英美诗歌成为《英美文学选读》学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案例呈现】项目参与人:高一(11)班全体学生一、项目实施目标及进程安排1.项目实施目标:戏剧教学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处于弱势地位,戏剧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动性的提升、文学敏锐度的培养上的作用常常被忽视。戏剧编演项目设计是基于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戏剧单元"的一次教学优化,从现代经典戏剧《雷雨》中汲取养分,以《鸿门宴》为改编蓝本,在跨单元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戏剧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