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翻译损失,损失的存在决定补偿的存在。本文尝试从翻译补偿角度对《红楼梦》霍克斯译本拟声词进行研究,对于完善拟声词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翻译损失,损失的存在决定补偿的存在。本文尝试从翻译补偿角度对《红楼梦》霍克斯译本拟声词进行研究,对于完善拟声词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许渊冲的三美说是指音美、意美、形美,主要针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其中形式多样的古典诗词作为书重要的部分,更是具有亘古璀璨的艺术价值。诗词翻译既是红楼梦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该文针对红楼梦第一章中的《好了歌》,基于许渊冲的"三美说",深入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与约翰·阂福德译本,并由此探讨两个译本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4.
“诗歌关心象似性胜于真理”,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诗歌的象似性特征,以象似译象似,能够更好地揭示诗歌形式背后所蕴涵的意境,实现原诗和译诗之间的形神皆似。在象似性视角下,从语音、数量和对称象似性三个角度来对比研究杨译和霍译的几首《红楼梦》诗词,探究孰优孰劣,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5.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文章从诗歌中存在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译者在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象似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百科全书。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红楼梦》的英译本不断增加,人们对它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译本质量对文学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好的译本往往更能传达原著作者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本文拟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精神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增译、省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才有可能使文学翻译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丽丽 《文教资料》2010,(19):26-2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写占据了很大比例。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兼顾其他的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分句与合句、换序等,从而实现了翻译的顺畅与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朱爱秀 《考试周刊》2007,(25):106-107
本文从翻译本质出发,以异化翻译为角度,以杨氏夫妇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体现的教育思想、人物的文学修养和思想感情三个方面,分析杨译本《红楼梦》中《诗经》文化内涵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不仅在国内乃至国际都享有颇高的盛誉,因而越来越多的海外译者研究这部名著。日本在《红楼梦》的翻译研究领域也有较为系统的探究,这为我国红学译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资料。本论文探究了《红楼梦》日译本的翻译研究状况,并从文化翻译视角探究《红楼梦》日译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为视角,探讨并鉴赏苏轼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的英文翻译版本;以徐忠杰、杨宪益、许渊冲和朱纯深的英译版本为例,探讨几种象似性原则在其英译作品中的体现,其中,隐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五种原则在英译作品中的体现尤为突出。象似性原则不仅是评判翻译的新标准,也为翻译从认知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象似性的发展由来已久,最先由符号学发展而来,随后渐渐地在认知语言学界发展起来。关于象似性的研究国内外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象似性的实践分析也主要集中在现代诗歌。然而在当前形势下,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中国古典诗词象似性的英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探究发现,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存在大量的象似性案例。本文探究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及其十五个英译本,对原文和译文的象似性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宋词及其翻译中的象似性。研究发现象似性的理论在翻译大家的译本中有着不同的体现,他们采用了各种翻译象似性的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14.
象似性与文学翻译关系密切,当象似性处于活跃状态时,它就成了译者捕捉和把握的对象。与雅各布森的分类不同.Noth.W.将象似性分为语外象似性和语内象似性,拓展了象似性研究的范围,为我们探讨被关注甚少的语音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卢华国  张雅 《培训与研究》2009,26(5):124-126,129
象似性与文学翻译关系密切,当象似性处于活跃状态时,它就成了译者捕捉和把握的对象。与雅各布森的分类不同.Noth.W.将象似性分为语外象似性和语内象似性,拓展了象似性研究的范围,为我们探讨被关注甚少的语音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其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同样也是译坛的经典之作,曾被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爱好者欣赏和点评。笔者从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艺术,并通过《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形合与意合机制产生的内在动因。论文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体现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并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英国经典音乐剧《猫》的两个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目的论在不同译本中的应用,探讨目的论在音乐剧翻译中的可行性。音乐剧翻译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翻译活动,需要兼顾其文学性、音乐性及可表演性,目的论能够为音乐剧翻译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个译本对文学性、音乐性及可表演性的保留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象似性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映照关系,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从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象似性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试图检验证明语言的象似性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研究中具有可应用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最受欢迎的两个英文译本当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全译本。以《红楼梦》中多个诗歌的英译为例,从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同时根据不可译性这一现象提出了《红楼梦》诗歌翻译的补偿策略,来弥补诗歌在译语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王小丽 《现代语文》2014,(4):143-146
中国关于《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关于非礼貌语翻译及日译本的研究的论文目前尚未见到。本文运用文化图式中的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指出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汉英文化图式可译性的实现途径与汉日文化图式可译性的实现途径存在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日译本中非礼貌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