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群、余派、沙田帮…… --沙田文学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田位于香港,为香港中文大学所在地.1970年代中期,余光中、黄国彬、黄维梁、梁锡华先后应聘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学.他们四人文学观相近,兼重情采,融汇中外,并包古今,创作与评论不辍,又活跃於学府与文坛,影响颇大,乃有"沙田帮"或"沙田四人帮"之称.宋淇、思果也与他们相稔,可入此派.以上所说,为"沙田文学"之狭义.如扩展其范围,则"沙田文学"可理解为位于沙田的香港中文大学作者群之文学;更广,则为居于沙田者写作之文学.  相似文献   

2.
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众多关于女作家创作的命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充弃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文学”的简单理解,并尝试对“女作家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四个命名做新的解释。认为这四个命名既是共同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发展的,而其中又以“女性文学”作为女作家创作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3.
1949年之后的四、五年间,新中国存在着以赵树理、茅盾和胡风为代表和三 种现实主义;文革前的17年 ,新中国文学取得了五方面巨大成就,其教训是未能实现从战争年代的思维模式到建设时期思维模式的转变;文革期间,四人帮的“四论”统治了中国文坛,造成中国文坛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好作品;1987-1989年,是新中国文学收获最丰富、创作最繁荣的13年;1990年代的中国文学,出于了“五四”变化,存在7个问题,有5个经验;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产生7种“位移”。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文论界引发了论争。赞扬声与反对声此起彼伏,掀起了80年代中期的主体性热潮。“文学主体性”也在与政治权力意志的一致中获得了肯定,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先锋的角色,从而也成就其80年代中后期的主流话语的地位。这其中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外,历史现实所赋予“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也是其内在的原因,这也就决定了“文学主体性”在那个时代出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中国自传文学勃兴和初步繁荣。这与一批大力提倡、鼓吹、评介自传文学的文化人密不可分,与一批热心刊发和出版自传作品的编辑、出版家密不可分,也与一批积极从事自传译介的翻译家密不可分。他们可以谓之为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助产士”,相对于自传者的自传冲动和创作努力,他们是中国现代自传繁荣的重要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特区文学》一度成为传播“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阵地,从1990年代中期前以“主旋律化”的香港文学为传播重心到1990年代中期后以“艺术性准则”来取舍相关文本,都体现了期刊鲜明的地方意识形态导向对文学传播的制约。传播语境对于文学传播的这种决定性影响,使得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中,“差异的成分”被过滤稀释,“他者”成为了“自我”的影子。《特区文学》中“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始终是特区文学的和谐分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实验,把语文科分为“文学”和“汉语”两科,分别进行系统的文学教学和汉语知识教学。与之对应的有《文学》和《汉语》两套教材。范老师认为,这两套教材使那一届的学生受益终身。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教材,对那届学生有怎样的影响?《受益终身的文学课》中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被追溯为“寻根文学”的始作俑者,然而他的创作其实溢出了“寻根文学”的框架,1980年代前期他的创作伤痕和文化反思俱在;而198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沿着“寻根文学”深入掘进,有着更为深广与持久的内涵,随着时间流逝,将呈现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9.
试论短信文学的文学合法性及其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信文学脱胎于被称为“第五媒介”的手机短信。它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学界对“短信文学”这一概念及其“文学性”的思考与论争。短信文学的“文学”名分是否合法,应综合以下两方面加以判定:首先看它是否应用了文学修辞技法;其次看它否具有文学审美功效。在确认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方可进一步探讨短信文学的独特新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李杭育等为代表的一批知青作家开始将“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把目光投向民族传统文化,以他们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积淀的民间生活体验为基础,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寻根文学潮流。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寻根文学的发生、发展、衰落与这些知青作家的倡导、创作以及后期所遭遇的困境息息相关,而这一切给整个新时期的文学进程留下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后新时期文学”开始于90年代,是商业社会的文学形态,是新时期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但又不同于新时期文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及品质。  相似文献   

12.
“迷惘的一代”和“伤痕文学”这两个文学流派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国度,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相似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迷惘的一代”作家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一些作品作为经典和名著而留存下来;“伤痕文学”由于思想性上欠深刻和艺术手法的幼稚,很少有作品作为经典留存。  相似文献   

13.
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众多关于女作家创作的命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放弃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文学"的简单理解,并尝试对"女作家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四个命名做新的解释.认为这四个命名既是共同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发展的,而其中又以"女性文学"作为女作家创作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14.
作为70年代末至今社会改革大潮在文学中的反映,改革文学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90年代所谓“现实主义冲击波”实质上是八十年代改革文学合情合理的因承,是改革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崛起,在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所突破。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文学在世纪之交的一批创作,又在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摆脱困境,成为跨世纪的一股文学潮流。  相似文献   

15.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灵性文学”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灵性文学”这一文学概念,是基于圣经的“人论”神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零与超越。“灵性文学”的三个层面就是:1、有灵活人的写作;2、呈现有灵活人的思想与生活;3、启示出住在人里面的灵的属性。灵性文学创作在思想、体验、语言三个方面有其特点:神性光照的思想特质、灵性空间的创作体验、信望爱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西海固文学”源于80年代初,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得到区内外文坛认可并受到广泛关注,则是在90年代中后期。“西海固文学”发生发展的根本内因是它的“地缘”特性,只有从这里出发诠释概念本身的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意义,才有望为“西海固文学”实现突破与超越提供一种比较可靠的认识向度与思考座标。  相似文献   

19.
《文学概论》教材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50、60年代,这是在苏联模式下的草创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政治化的时期;二是70、80年代,这是停滞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确立审美论的时期;三是90年代至今,这是开拓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的学科化阶段。“文学概论”在发展中除了简单化、政治化那些不足以外,还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个人创造少,多人合编多;二是教材内容的定性有一定的两难性;三是不关心或疏离了当前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的本质出发,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新潮文学显现的多种新奇语言竞相喧哗状况的分析,结合本世纪中国文坛创作方方面面的多元化转向,旨在说明在网络文学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之间关系的流变,从而寻找出文学在新时代的文化认同形式及其发展的新景象和新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