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职能演变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职能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以纽曼理想为代表的致力于追求高深学问的单功能的理想大学;以洪堡精神所代表的倡导科学研究和教学并重的大学;以弗莱克斯纳所描绘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大学;以克拉克·克尔用形象化的语言勾勒的作为“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的当代大学。大学职能的演变有多种因素,本文试图从动力学的角度,借用物理学中受力分析的方法,把影响大学职能演变的因素形象化为几种作用力,并分析这些“力”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现代大学职能疚变的过程,进而分析为什么中国和欧美大学职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轨…  相似文献   

2.
本以大学职能理念作为探讨对象。在回顾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传统职能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新世纪大学传统职能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及其新的职能理念-国际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大学使命与大学追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探讨大学职能发展的历史轨迹为逻辑起点,对大学使命与追求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大学的传统职能是实现新大学使命的基础,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大学使命得以履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孕育还是新生:大学职能发展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高等学校)职能(功能)与高等教育功能(职能)有什么样的区分,对此学术界争论颇多,大学新职能的提法更是名目繁多。通过对近年来大学职能发展研究的评析,提出了大学职能的概念及特征,指出应理性看待大学职能的发展,大学职能是处在孕育阶段还是已经新生,应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的时空观、辩证的思想和协调的观点来判断。  相似文献   

5.
郄海霞 《高教探索》2005,46(2):20-23
本从大学职能的角度,对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一美英德大学研究》一书中所表现的现代大学观、大学的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专业教育进行了简要评析,认为学术研究是大学的一个主要职能,但随着大学职能的不断扩充,社会服务职能也不容忽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应该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的统合。  相似文献   

6.
大学三职能确定至今已有20余年,在此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经由大众化迈向了普及化。在对以往大学职能构建理路进行分析发现,办学模式的实体往往先于职能出现,职能是对办学模式的认定与导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办学实体如继续教育学院、开放大学等已经出现,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当下,推进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使之成为大学第四项职能,是理论和现实的双重需要。它将以教育补偿的方式实现对教育公平的承诺,它将以超越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形式给予其所在地区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确信。  相似文献   

7.
大学职能新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倩 《煤炭高等教育》2005,23(3):34-35,109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对大学职能的最新演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从大学职能变迁的历史看,每一个新职能的产生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应理性看待大学职能的发展,提出应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的时空观、辩证的思想和协调的观点来判断大学职能的演进。  相似文献   

8.
孕育还是新生:大学职能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高等学校)职能(功能)与高等教育功能(职能)有什么样的区分,对此学术界争论颇多。在评析近年来对大学职能演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职能的概念及特征,指出大学职能是处在孕育阶段还是已经新生,应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的时空观、辩证的思想和协调的观点来判断。  相似文献   

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作为生产知识的社会机构的职能需要重新定位。本文通过对大学职能的历史考察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地位的分析,提出了大学的新职能、新理念和定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大学职能的基准,中央顶层设计推进了重要使命的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大学职能与使命不断丰富与交互促进,通用的普适职能与特殊的社稷使命交相辉映,实现了从一到五的演变与升华。改革开放前,大学办学目标主要为通过教学相长职能培养人才,奠基了教学职能和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在大学职能和重要使命中的核心地位;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与科技发展,大学承担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职能,促进科教共进,加强产学研共荣,担负起更多维的重要使命;为保持大学的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大学承担起文化承创的重要使命,从而重视大学精神,增加大学的创造活力;为适应21世纪全球化的现实需要,大学又承担了国际交流合作重要使命,以提升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能力和交流共赢机制。职能产生主要以社会环境为依托,实现内化并走向主动适应及优先发展。高校需同时发挥教学相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并升华与牢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承创、国际交流合作五大重要使命,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深化大学职能的内涵要义,达成大学对社稷应尽的重要使命,仍需进一步实现职能间的交叉创新与重要使命的融合升华;以辩证统一视角提升对大学职能内外部特征的固有认知与大学功用。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与剑桥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因爱情失意来到剑桥,又因追求爱情中断学业,离开剑桥。徐志摩在剑桥期间住过的地址包括莎士顿王子居、国王学院校友居、维多利亚路55号,此外,还经常出入王家学院广场10号奥格顿邪学社的办公室。徐志摩在剑桥的游玩路线囊括了剑河的精华。徐志摩在剑桥时与众多剑桥著名学者有广泛交往,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个使者。徐志摩载入了剑桥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剑桥大学作为世界著名大学,其管理和运行机制有独到之处。对其办学体制、招生情况、财政状况、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中国高校的经营和管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国剑桥大学历史悠久、享誉全球。"自治"是剑桥大学突出的办学传统,在选拔录取时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同时,要接受严格的监督。除医学、法律等特殊专业实行单独考试或联考外,剑桥大学一般不单独组织考试,录取选拔的主要依据是学生通过各种类型学习所获得的由校外考试机构主考的资格证书考试成绩;另外,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考评,实行的是证书考试成绩与综合考评相结合的选拔录取制度。我国可以借鉴剑桥大学自主招生的经验,建立统一高考与综合考评相结合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制度。  相似文献   

14.
诚信教育在推动时代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剑桥大学诚信教育继承英国高等教育的道德教育传统,其诚信教育的目标是规训学生诚信意识和规避学生失信行为。为此,剑桥大学构建了一套横纵交融的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即"行为诚信教育-考试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教育"横向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和"入学登记-学业过程-离校教育"纵向的诚信教育管理体系。剑桥大学诚信教育对于推进我国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1901年起,剑桥大学共有81名大学成员获得诺贝尔奖,奖项涉及到各个领域。自1901年到2005年,剑桥大学获得的奖项占全世界总奖项的11%还多。剑桥大学在获诺贝尔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在于它保持了优良的传统,如重视数学,教学与科研中注重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保留督导制。虽然政府对有杰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授予极大的荣誉与奖励,但剑桥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对科研的个人兴趣和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剑桥大学经历了从古典教育堡垒向科学教育中心转交的改革历程.经过身主进行科学教育的探索、政府督导下科学教育基础的建立、科学教育的繁荣三个历史阶段,剑桥大学的管理、教学体制、教师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剑桥大学发展成为以科学教育为鲜明特色、教学与科研两翼齐飞的世界一流学府.总结剑桥大学19世纪改革的历程和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宗教改革后,为了削弱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在大学中的影响,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控制,英国都铎王朝的历任统治者都派出了视察员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进行巡视。他们通过颁布法令、法规的方式对大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规训。但大学作为一种学术机构,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不可能被动地屈从于政权的压力,皇室的规训必然引起大学的反叛。  相似文献   

18.
"剑桥现象"是大学与企业密切合作的成功典范,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剑桥大学宽松的学术氛围、积极的技术支持、学校和企业间广泛的联系密不可分。当集群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时,我国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借鉴从剑桥大学的发展理念,从创新氛围的塑造、风险投资的保障、教学科研并举将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9.
茹宁 《考试研究》2012,(4):45-48
英国剑桥大学在其八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无数政界、学界精英,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本文从人才培养特色的角度探讨了剑桥大学的学院住宿制、本科生导师制,以及喝咖啡与下午茶的学术传统,并分析了它们在杰出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剑桥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剑桥大学的人才培养有其独到之处。在办学理念上强调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注重原创性研究,反对教育的功利主义;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议”“写”环节的训练;在校园氛围上重视文化融合与思想交流。它给我们的模式启示有三点:一是要重视原创性研究,厚积而薄发;二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三是重视师生间的彼此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